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4421 阅读:4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3: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属于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单排抗滑桩和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纵向框架梁,以及沿道路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横向框架梁;横向框架梁包括位于道路顶部的顶部横向框架梁和位于道路路面以下的底部横向框架梁;框架结构的两侧和顶部分别设有挡土板和楼板;位于框架结构顶部的楼板上设有防落石冲击缓冲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用于半挖方路基边坡,也可以用于全挖方路堑边坡,主要解决承受较大侧向土压力、滑坡推力以及山坡落石冲击荷载对道路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
本专利技术属于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
,涉及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可用于挖方路基边坡的支挡;也可以作为一种棚洞结构,用于山体斜坡上的道路。
技术介绍
我国西部地区山地城镇众多,这些城市由于用地条件限制,很多建筑、道路和公共设施都需建设在山体斜坡上。对于设置在山体上的道路挖方路基,当存在较深厚不稳定土层或其他产生较大下滑力与土压力的情况时,传统的支挡结构很难满足支护边坡的需要。传统的支挡结构一般采用双排桩和锚拉式桩板挡墙两种形式。另外,由于荷载较大,抗滑桩一般都需采用方形截面才能满足受力要求。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1.矩形截面的抗滑桩在山区深厚的土层中成孔困难,施工安全风险大。2.传统的双排桩结构设置在道路单侧,超出道路红线很远的距离,占地很大。3.对于锚拉桩结构,其锚索在深厚的土层中成孔困难,且对于后期有一定变形的边坡,易造成锚索的诸多问题。4.山体存在落石坠落可能时,普通的路基支挡结构没有防坠功能。5.普通路基挡土墙由于相关的研究和规范不尽完善,很难充分发挥结构的抗震性能。6开挖路堑后,山坡绿地被人为分割开,破坏了城市山体绿化原有的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以用于半挖方路基边坡和全挖方路堑边坡。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单排抗滑桩和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纵向框架梁,以及沿道路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横向框架梁;横向框架梁包括位于道路顶部的顶部横向框架梁和位于道路路面以下的底部横向框架梁;框架结构的两侧和顶部分别设有挡土板和楼板。可选地,位于所述框架结构顶部的楼板上设有防落石冲击缓冲层。可选地,位于迎坡面的抗滑桩顶部低于相邻排的抗滑桩顶部,且高度差不小于防落石冲击缓冲层。可选地,所述框架结构为多层多榀,位于迎坡面的顶层高于相邻榀的顶层。可选地,位于迎坡面的顶层顶部设有防落石冲击缓冲层。可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的顶层设有绿化景观休闲区和/或公用建筑功能区。可选地,所述框架结构的顶部高出山体斜坡。可选地,所述抗滑桩的横截面呈圆形。可选地,所述防落石冲击缓冲层为橡胶碎块与轻质沙的混合料。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的框架式结构横向刚度大,抗滑桩采用圆形截面即可,较常规路基抗滑桩的矩形截面,施工难度和风险均减小。2.和传统的双排桩结构比较,双排桩大量超出道路红线;和传统的锚拉桩结构比较,锚拉桩的锚索则占用红线外的地下空间。而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结构可位于整个道路红线范围内,不占用外侧用地。3.和传统的路基锚拉桩结构比较,锚拉桩结构的预应力锚索需要在滑坡土体中成孔,施工困难,且锚索在长期使用中,存在应力损失等影响耐久性的问题,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本专利技术不采用锚索就能达到需要的刚度。4.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框架顶部设置防落石冲击缓冲层,可有效阻隔山坡落石,具有可靠的防落石坠落性能。5.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结构可承受更大的变形量,可按建筑框架结构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结构的潜力。6.本专利技术的框架式结构以山体建筑的形式,连通山体上、下部绿地,将建筑融入到山体绿化中。同时,增加的楼层,可被赋予公共建筑的功能,实现项目增值。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专利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单榀单层的框架形式;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多榀多层的框架形式;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的平面构造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的立面构造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受力简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具的剖面布置图。附图标记:山体斜坡1、抗滑桩2、纵向框架梁3、挡土板4、横向框架梁5、道路建筑限界6、楼板7、停车功能区8、绿化景观休闲区9、公用建筑功能区10、土岩分界线11、完整基岩线12、滑动面13、地层弹簧14、滑坡推力或土压力15、滑坡体16、被动土压力17、落石冲击力18、防落石冲击缓冲层19、虚拟接触面20、冲击接触单元21。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专利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阅图1~图6,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单排抗滑桩2和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2连接的纵向框架梁3,以及沿道路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2连接的横向框架梁5;横向框架梁5包括位于道路顶部的顶部横向框架梁和位于道路路面以下的底部横向框架梁;框架结构的两侧和顶部分别设有挡土板4和楼板7。为了阻隔山坡落石,本专利技术设有防落石结构,即在位于框架结构顶部的楼板上设有防落石冲击缓冲层,防落石冲击缓冲层为橡胶碎块与轻质沙的混合料。优选地,位于迎坡面的抗滑桩2顶部低于相邻排的抗滑桩2顶部,且高度差不小于防落石冲击缓冲层。为了实现项目增值,本专利技术的框架结构为多层多榀,位于迎坡面的顶层高于相邻榀的顶层,位于迎坡面的顶层覆盖缓冲层,其余顶层可用于绿化景观休闲区9和/或公用建筑功能区10。优选地,抗滑桩2的横截面呈圆形,抗滑桩嵌入完整基岩线12以下9m~10m。为了不破坏山坡景观,本专利技术框架结构的顶部略微高出山体斜坡1;当框架结构为多层多榀时,顶层沿山坡走势成阶梯状设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单排抗滑桩和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纵向框架梁,以及沿道路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横向框架梁;横向框架梁包括位于道路顶部的顶部横向框架梁和位于道路路面以下的底部横向框架梁;框架结构的两侧和顶部分别设有挡土板和楼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设置在道路两侧的单排抗滑桩和沿道路延伸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纵向框架梁,以及沿道路宽度方向设置且与抗滑桩连接的横向框架梁;横向框架梁包括位于道路顶部的顶部横向框架梁和位于道路路面以下的底部横向框架梁;框架结构的两侧和顶部分别设有挡土板和楼板。


2.根据权利要求1的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框架结构顶部的楼板上设有防落石冲击缓冲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框架式路基支挡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迎坡面的抗滑桩顶部低于相邻排的抗滑桩顶部,且高度差不小于防落石冲击缓冲层。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幸芊张勇洪兆远
申请(专利权)人: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