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桥梁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及其施工方法。该锚固系统包括主缆通道以及复合式锚固体,复合式锚固体位于山体远离桥梁的一侧;主缆通道设置在山体内,主缆通过主缆通道伸入复合式锚固体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锚固系统整体位于山体内,可利用山体自重提供锚固力,受力可靠且较常规重力式锚固系统造价经济,条件允许时可作为悬索桥锚固系统的一较佳备选方案。
A kind of bridge concealed anchorage system and its construction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悬索桥,又名吊桥,指的是以通过索塔悬挂并锚固于两岸(或桥两端)的缆索(或钢链)作为上部结构主要承重构件的桥梁。悬索桥是现在常用的跨越宽度较大的沟谷的一种桥梁结构型式,且造型优美。锚固系统为悬索桥受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常用的锚固型式为重力锚和隧道锚。然而,现有的锚固系统造价较高,为此,有必要研发一种造价经济的悬索桥锚固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及其施工方法,旨在现有的锚固系统造价较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包括主缆通道以及复合式锚固体,所述复合式锚固体位于山体远离桥梁的一侧;所述主缆通道设置在山体内,主缆通过所述主缆通道伸入所述复合式锚固体内。进一步的,所述复合式锚固体包括设置在山体内部,且由山体远离桥梁一侧往靠近桥梁一侧依次布置的锚固钢锭、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桩基以及注浆加固体;所述锚固钢锭中间开设有孔洞,主缆从所述孔洞中穿出后采用锚具、夹具固定;所述锚固钢锭由封锚混凝土包裹。进一步的,所述锚固钢锭呈圆柱体状。进一步的,所述主缆通道倾斜于水平方向,其靠近桥梁的一端高于远离桥梁的一端。进一步的,所述主缆通道采用顶管或水平定向钻进行非开挖方式施工,所述主缆通道的内径大于主缆外径0.5~1.0m,所述主缆通道内灌注微膨胀混凝土。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采用高强混凝土浇筑,内设有多层横竖向交错布置的受力分散钢筋。进一步的,所述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的水平截面和竖向截面的形状均呈梯形,其靠近所述锚固钢锭的一端为小截面端,其靠近所述桩基的端为大截面端;所述注浆加固体在平面和竖向的截面形状均呈梯形,其靠近所述桩基的一端为小截面端,其远离桩基的一端为大截面端。进一步的,所述基桩作为所述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的基坑支护结构,同时作为重要传力构件;所述基桩内嵌置有多排预应力锚索,所述多排预应力锚索伸出所述基桩靠近山体的一侧,并锚入山体内。进一步的,所述注浆加固体采用钢花管注入浆液加固,所述浆液为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还提供了上述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的施工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桩基,并为后期主缆通道施工预留条件;S2、施工注浆加固体,并为后期主缆通道施工预留条件;S3、开挖基坑,并同步施做多排预应力锚索;S4、施工主缆通道;S5、施工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并预留主缆接入通道;S6、接入主缆;S7、将主缆锚固在锚固钢锭处;S8、施工封锚混凝土;S9、浇筑主缆通道混凝土;S10、基坑回填覆土,恢复至原状。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出的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锚固系统整体位于山体内,可利用山体自重提供锚固力,受力可靠且较常规重力式锚固系统造价经济,条件允许时可作为悬索桥锚固系统的一较佳备选方案。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的立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锚固系统于复合式锚固体位置处的放大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部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一较佳实施例,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包括主缆通道1以及复合式锚固体,复合式锚固体位于山体200远离桥梁的一侧;主缆通道1设置在山体200内,主缆100通过主缆通道1伸入复合式锚固体内。复合式锚固体包括设置在山体200内部,且由山体200远离桥梁一侧往靠近桥梁一侧依次布置的锚固钢锭2、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3、桩基4以及注浆加固体5。锚固钢锭2中间开设有孔洞,主缆100从孔洞中穿出后采用锚具、夹具固定;锚固钢锭2由封锚混凝土6包裹。优选的,锚固钢锭2呈圆柱体状。主缆通道1倾斜于水平方向,其靠近桥梁的一端高于远离桥梁的一端。将主缆通道1设计成水平倾斜,复合式锚固体能尽可能设置在山体200底部位置,从而最大限度地可利用山体200的自重提供锚固力。主缆通道1采用顶管或水平定向钻进行非开挖方式施工,主缆通道1的内径大于主缆100外径0.5~1.0m,主缆通道1内灌注微膨胀混凝土。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3采用高强混凝土浇筑,内设有多层横竖向交错布置的受力分散钢筋。为了使复合式锚固体的整体形状能更好的与山体坡度相匹配,以实现复合式锚固体的隐藏式设计,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3的水平截面和竖向截面的形状均呈梯形,其靠近锚固钢锭2的一端为小截面端,其靠近桩基4的端为大截面端。注浆加固体5在平面和竖向的截面形状均呈梯形,其靠近桩基4的一端为小截面端,其远离桩基4的一端为大截面端。基桩4作为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3的基坑支护结构,同时作为重要传力构件。基桩4内嵌置有多排预应力锚索7,多排预应力锚索7伸出基桩4靠近山体200的一侧,并锚入山体200内。注浆加固体5采用钢花管8注入浆液加固,浆液为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上述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的施工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施工桩基4,并为后期主缆通道1施工预留条件;S2、施工注浆加固体5,并为后期主缆通道1施工预留条件;S3、开挖基坑,并同步施做多排预应力锚索7;S4、施工主缆通道1;S5、施工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3,并预留主缆100接入通道;S6、接入主缆100;S7、将主缆100锚固在锚固钢锭2处;S8、施工封锚混凝土6;S9、浇筑主缆通道1混凝土;S10、基坑回填覆土9,恢复至原状。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出的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及其施工方法,其锚固系统整体位于山体200内,可利用山体自重提供锚固力,受力可靠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缆通道以及复合式锚固体,所述复合式锚固体位于山体远离桥梁的一侧;所述主缆通道设置在山体内,主缆通过所述主缆通道伸入所述复合式锚固体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缆通道以及复合式锚固体,所述复合式锚固体位于山体远离桥梁的一侧;所述主缆通道设置在山体内,主缆通过所述主缆通道伸入所述复合式锚固体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式锚固体包括设置在山体内部,且由山体远离桥梁一侧往靠近桥梁一侧依次布置的锚固钢锭、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桩基以及注浆加固体;所述锚固钢锭中间开设有孔洞,主缆从所述孔洞中穿出后采用锚具、夹具固定;所述锚固钢锭由封锚混凝土包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锚固钢锭呈圆柱体状。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缆通道倾斜于水平方向,其靠近桥梁的一端高于远离桥梁的一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缆通道采用顶管或水平定向钻进行非开挖方式施工,所述主缆通道的内径大于主缆外径0.5~1.0m,所述主缆通道内灌注微膨胀混凝土。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桥梁隐蔽式锚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钢筋混凝土锚固垫块采用高强混凝土浇筑,内设有多层横竖向交错布置的受力分散钢筋。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桥梁隐蔽式锚固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诗定,唐伟,周倩茹,周华龙,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综合交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