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347 阅读:7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纺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其流程包括浸轧染液、红外预烘、预烘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皂洗、烘干和打卷;其中:浸轧染液组成为:染料,防泳移海藻酸钠7~10g/L,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BREVIOL TX 15~20g/L,磷酸酯盐渗透剂NF 2~3g/L,其余为水,在贝宁格染色机上进行染液浸轧;所述的红外预烘,红外线温度为645‑655℃;所述的预烘烘干,采用三组温度进行烘干。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出现的染色不均匀、布面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
,具体涉及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
技术介绍
麻类面料因为具有吸潮、凉爽透气、抑菌防臭等特点,被广泛应用在纺织织物中,但是由于麻纱表面存在大量长而硬的毛羽,而且由于麻纱截面中纤维根数少且纤维刚性大,纤维间的抱合力差,要想纺制高纱支的麻纤维困难非常大。目前,麻的纱织主要集中在9支、12支、17支、21支和30支。同时,麻纤维在织造过程中由于麻的刚性太强,织造过程中非常容易形成粗细结,从而影响布面的质量,所以麻面料一般密度都非常小,例如,亚麻21支的纱线,经密达到60,纬密达到50,已经很高,这种麻类纤维织造出来的面料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面料整体比较稀松,同时,由于麻纤维在纺纱织造过程粗细非常不均匀,在染色的过程中就非常容易出现纱线帯液量不均和烘干不均匀而导致布面染色不均匀,布面花的效果,从而影响面料的质量,客户满意度差。目前,为改善这一问题,一方面是通过织造浆纱加入相关的蜡质、浆料减少纱线在纺制过程的不均,另一方面是通过染色工艺进一步改善。目前,染色应用的主要方法是在染色溶液中加入防泳移剂方式来改善,目前在染色时大部分企业选择防泳移剂多以聚丙烯酸类的防泳移剂为主,采用该种防泳移剂对于麻的这一类纤维防泳移效果改善不明显,布面花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通过对比发现,对于其他种类的防泳移剂,例如海藻酸钠、PVA、CMC等,相同常规用量情况下,海藻酸钠整体效果要比聚丙烯酸略好,但是也不能完全解决麻类染色产生的布面条花的问题。通过对比整幅面料左中右每平方分米内面料深浅条干的个数均值发现,常规用量20-30g/L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条干个数在27个左右,常规海藻酸钠用量2-3%(质量分数),条干个数在15个左右,PVA20-30g/L,条干个数在21个左右,CMC2-3%,条干个数在18个左右,均不能完全消除麻类面料布面花的问题。同时,也发现不同的染料,即使相同的防泳移剂产生布面花的程度差异也非常大,比如使用活性染料BLUE.CA、BLUEE-ER、BG-266等布面条花格外明显,说明防泳移剂对于某些染料的防泳移的效果较差一些,染料对于防泳移剂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出现的染色不均匀、布面花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其流程包括浸轧染液、红外预烘、预烘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皂洗、烘干和打卷;其中:1、浸轧染液组成:染料,防泳移海藻酸钠(固体)7~10g/L,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BREVIOLTX15~20g/L,磷酸酯盐渗透剂NF2~3g/L,其余为水,在贝宁格染色机上进行染液浸轧;海藻酸钠提前以质量浓度10%的比例用水泡发,然后再加入染液中稀释至所需浓度;2、所述的红外预烘,红外线温度为650±5℃。3、预烘烘干:采用三组温度进行烘干,其中第一组烘房的温度为50±5℃,循环风为30%±3%,排风为40%±3%,第二组烘房的温度为80±5℃,循环风为30%±3%,排风为40%±3%,第三组烘房的温度为100±5℃,循环风为30%±3%,排风为40%±3%。车速根据克重进行设置:其中,克重在100g/m2以下,车速45m/min,克重100~130g/m2,车速40m/min,克重130~160g/m2,车速35m/min,克重160g/m2以上,车速30m/min。4、正常进行汽蒸固色、水洗、烘干即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海藻酸钠与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混拼作为防泳移剂,并且通过实验摸索确定了合适的比例配方,通过实验发现海藻酸钠与聚丙烯酸混拼具有协同效应,其混拼后的效果均好于单独使用的效果,而且对于染料组合具有更加广泛的适用范围,对于一些容易出现布面条花的染料组合也有很好的协同效果。本专利技术应用的工艺浓度不同于常规的应用浓度,实验发现此浓度条件下,能够很好的防止染料在烘干时由于麻面料稀松以及麻纤维粗细不均带液量不一致带来烘干不均匀,从而达到织物表面纤维与纤维之间深浅均匀一致的染色的效果,浓度过低,效果不能满足生产要求,浓度过高,化料困难,轧蒸固色时容易产生沾污。下表是采用规格L21*L21*62*56*57/58平纹布,实验不同类型防泳移剂及其混拼后的对布面效果的影响:2、本专利技术使用磷酸酯盐渗透剂与聚丙烯酸防泳移剂具有协同效应,一方面此类渗透剂可以增加染液向纤维内部的渗透,另一方面此类渗透剂可以增加聚丙烯酸防泳移剂的粘度,例如正常聚丙烯酸防泳移剂BREVIOLTX浓度为20g/L时,染液的粘度为20.8cP,但是当加入磷酸酯盐渗透剂后染液的粘度提升为26.9cP,有利于提升染料的防泳移效果。实验发现当单独使用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BREVIOLTX20g/L时,整幅面料左中右每平方分米内面料深浅条干的个数均值为29.6,但是加入磷酸酯盐渗透剂后,深浅条干的个数均值下降为21.3。3、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上述染液配方后,同时采用三节烘房,建立一个合理的温度梯度差,同时配合一个低循环风高排风的工艺,可以增进织物有效渗透,而且在保证织物烘干的情况下,织物可以烘干可以循序渐进进行,这样也可以有效解决染料配伍性不一致和织物稀松带来的织物布面左中右不均匀和布面条花的情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用到的所有原料除特殊说明外,均为市购。实施例1采用麻21支为原料,面料为L21*L21*62*56*57/58,平纹,克重118g/m2,具体工艺如下:1、浸轧染液组成:活性染料BLUE.CA5.6g/L、RS-B2.6g/L、YHF-S4.2g/L,染料总浓度12.4g/L,防泳移海藻酸钠(固体)8/L,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BREVIOLTX15g/L,渗透剂NF2g/L,其余为水,在贝宁格染色机上进行,海藻酸钠提前以质量分数10%的比例用水泡发搅拌10小时,然后再按最终工艺要求加入染液中稀释成需要的浓度。2、红外预烘:红外线温度650℃。3、预烘烘干:采用三组温度进行烘干,其中,第一组烘房的温度为50℃,循环风为30%,排风为40%,第二组烘房的温度为80℃,循环风为30%,排风为40%,第三组烘房的温度为100℃,循环风为30%,排风为40%,车速40m/min。4、浸轧固色液:轧槽内轧液由烧碱、元明粉、抗还原剂溶入水而成,其中烧碱10g/L,元明粉200g/L,抗还原剂防染盐2g/L,轧液率62.4%。5、汽蒸:100℃*60s。6、皂洗:十二节水洗,皂洗温度95℃,皂洗液浓度2g/L。利用此工艺得到的面料布面效果没有纤维与纤维之间深浅不一致的问题,整幅面料左中右每平方分米内面料深浅条干的个数均值为0.3,相同的染料组合下,单独使用海藻酸钠2g/L时,整幅面料左中右每平方分米内面料深浅条干的个数均值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流程包括浸轧染液、红外预烘、预烘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皂洗、烘干和打卷;/n其中:/n浸轧染液组成为:染料,防泳移海藻酸钠7~10g/L,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BREVIOL TX15~20g/L,磷酸酯盐渗透剂NF 2~3g/L,其余为水,在贝宁格染色机上进行染液浸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其流程包括浸轧染液、红外预烘、预烘烘干、浸轧固色液、汽蒸、皂洗、烘干和打卷;
其中:
浸轧染液组成为:染料,防泳移海藻酸钠7~10g/L,聚丙烯酸类防泳移剂BREVIOLTX15~20g/L,磷酸酯盐渗透剂NF2~3g/L,其余为水,在贝宁格染色机上进行染液浸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红外预烘,红外线温度为645-65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改善麻类面料布面花的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秋生张战旗李娜齐元章李鹏辉王桂艳张艳张立雪李文斌
申请(专利权)人:鲁丰织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