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织
,涉及一种环锭纺纱系统及方法,具体为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和纺纱方法。
技术介绍
紧密纺又称集聚纺,是在改进的环锭细纱机上进行纺纱的一种新型纺纱技术,其通过在环锭细纱机牵引装置前增加一个纤维凝聚区以改善成纱质量。目前,国际上主流使用的紧密纺类型包括网格圈型(主要包括德国Sussen三罗拉网格圈型、日本Toyota四罗拉网格圈型)、罗拉型(瑞士利达Rieter的COM4)、打孔皮圈型(主要包括Zinser打孔皮圈式)、机械式(主要包括瑞士卡洛斯Roscraft磁性集聚式紧密纺系统),网格圈型、罗拉型和打孔皮圈型属于负压气流集聚方式。其中,Roscraft的机械集聚式紧密纺系统由于品种适应性差(一般只适用于60Ne以下纱线的纺制)等原因目前在国内的使用较少;Zinser打孔皮圈式由于品种适应性较差(一般只适用于毛纺)且需整机引进、价格昂贵(平均每锭1500元),因此在国内的使用规模较小。因此,目前占据主流市场的是网格圈型紧密纺,但是该型紧密纺系统普遍存在改造和维护成本较大、能耗较高、集聚效果不易控制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通过加装可以引导气流产生所需转向涡旋气流的负压气流引导装置,对集聚区内的纤维须条实现加捻集聚作用,从而显著提高集聚效果,继而提高负压气流的利用效率,实现高效集聚。技术方案:高效集聚纺纱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中牵伸罗拉对、前牵伸罗拉对,后牵伸罗拉对包 ...
【技术保护点】
1.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1)、中牵伸罗拉对(2)、前牵伸罗拉对(3),后牵伸罗拉对(1)包括后下牵伸罗拉和后上按压胶辊,中牵伸罗拉对(2)包括中下牵伸罗拉和中上按压胶辊,前牵伸罗拉对(3)包括前下牵伸罗拉和前上按压胶辊,在前牵伸罗拉对的前部加装有输出罗拉对,输出罗拉对包括输出下罗拉(5)和输出上胶辊(4),后下牵伸罗拉、中下牵伸罗拉、前下牵伸罗拉、输出下罗拉(5)的结构相同,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的结构相同,后下牵伸罗拉、中下牵伸罗拉、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直径相同且大于输出下罗拉(5)的罗拉轴的直径,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4)的中间胶辊轴的直径相同,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的胶辊套的直径相同,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由第一电机带动转动,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和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之间通过第一齿轮组传动连接,且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转速小于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转速,后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和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之间通过第二齿轮组传动连接,且后下牵伸 ...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牵伸系统,牵伸系统包括后牵伸罗拉对(1)、中牵伸罗拉对(2)、前牵伸罗拉对(3),后牵伸罗拉对(1)包括后下牵伸罗拉和后上按压胶辊,中牵伸罗拉对(2)包括中下牵伸罗拉和中上按压胶辊,前牵伸罗拉对(3)包括前下牵伸罗拉和前上按压胶辊,在前牵伸罗拉对的前部加装有输出罗拉对,输出罗拉对包括输出下罗拉(5)和输出上胶辊(4),后下牵伸罗拉、中下牵伸罗拉、前下牵伸罗拉、输出下罗拉(5)的结构相同,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的结构相同,后下牵伸罗拉、中下牵伸罗拉、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直径相同且大于输出下罗拉(5)的罗拉轴的直径,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4)的中间胶辊轴的直径相同,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的胶辊套的直径相同,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由第一电机带动转动,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和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之间通过第一齿轮组传动连接,且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转速小于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转速,后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和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之间通过第二齿轮组传动连接,且后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转速小于中下牵伸罗拉的罗拉轴的转速,输出下罗拉(5)的罗拉轴由第二电机带动转动,输出下罗拉(5)的罗拉套的转动线速度大于前下牵伸罗拉的罗拉套的转动线速度;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的胶辊轴嵌入在加压组件上,加压组件的后部固定在固定横杆上,固定横杆固定在罗拉座上,在加压组件的前部设置有二级加压装置,二级加压装置的后部通过旋转件与加压组件的前部连接,二级加压组件为弹簧加压结构,输出上胶辊(4)的胶辊轴嵌入在二级加压组件上从而实现输出上胶辊(4)的固定安装;在前牵伸罗拉对(3)和输出罗拉对之间设置有集聚系统,集聚系统包括集聚管(6),集聚管(6)设置在前下牵伸罗拉和输出下罗拉(5)之间,集聚管(6)和前下牵伸罗拉、输出下罗拉(5)保持在一个倾斜平面上;集聚管(6)包括上侧面、前侧面、后侧面,集聚管(6)的上侧面为平面结构,上侧面和前侧面之间通过弧形面相连接,上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弧形面连接,前侧面和后侧面之间通过弧形面连接,从而使得集聚管形成封闭的结构,后侧面为弧形朝外凸的结构,在集聚管(6)的非锭位位置处等间距的开有负压管连接口,负压管连接口与负压管互通连接,在每个锭位位置处的集聚管(6)的上侧面开有集聚槽口,集聚槽口为轴对称结构,集聚槽口的左侧为右凸的弧线、右侧为左凸的弧线,从而使得集聚槽口的口径先减小、后增大;在每个锭位对应的集聚管(6)上套有集聚圈(7),集聚圈(7)将吸风槽口完全覆盖,集聚圈(7)为由经纱和纬纱织成的机织物,且经纱和纬纱之间保留孔隙,从而使得集聚圈(7)具有透气性,且透气程度由经纱和纬纱之间的孔隙大小决定,输出下罗拉(5)的一侧设置有撑杆(8),集聚圈(7)同时套在输出下罗拉(5)和撑杆(8)上,通过调节撑杆(8)的张力使得集聚圈(7)始终以张紧状态套在集聚管(6)和输出下罗拉(5)上;在集聚管(6)的上方设置有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下侧面开有集聚区槽口,集聚区槽口的结构与集聚槽口的结构相同,且集聚区槽口的面积大于集聚槽口的面积,集聚区槽口的前侧边与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下侧面的前侧边保持一致、集聚区槽口的后侧边与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下侧面的后侧边保持一致,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下侧面的位于集聚区槽口左侧的前侧边设置有左前辊筒、位于集聚区槽口右侧的前侧边设置有右前辊筒、位于集聚区槽口左侧的后侧边设置有左后辊筒、位于集聚区槽口右侧的后侧边设置有右后辊筒,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下侧面的左侧边设置有前后方向转动的左履带、右侧边设置有前后方向转动的右履带,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上开有左进气孔组,左进气孔组包括3-8个左进气孔(10),左进气孔(10)与集聚区槽口贯通,各左进气孔(10)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呈倾斜向下的直线分布,或者各左进气孔(10)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水平直线分布,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各左进气孔(10)的孔径逐渐减小,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相邻左进气孔(10)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上开有右进气孔组,右进气孔组包括3-8个右进气孔(11),右进气孔(11)与集聚区槽口贯通,各右进气孔(11)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水平直线分布,或者各右进气孔(11)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呈倾斜向下的直线分布,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各右进气孔(11)的孔径逐渐减小,沿着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的长度方向由前往后相邻右进气孔(11)之间的间距逐渐减小,左进气孔组内的左进气孔(10)和右进气孔组内的右进气孔(11)的数量完全相同,左进气孔组内的左进气孔(10)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的长度方向上的排布和右进气孔组内的右进气孔(11)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的长度方向上的排布完全相同,左进气孔组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上的竖直高度大于右进气孔组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上的竖直高度,或者左进气孔组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左侧面上的竖直高度小于右进气孔组在负压气流引导装置(9)的右侧面上的竖直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后下牵伸罗拉、中下牵伸罗拉、前下牵伸罗拉、输出下罗拉均包括罗拉轴,罗拉轴为铁质或钢质的实心圆柱体形,在罗拉轴的外部紧套有罗拉套,罗拉套的材质与中间罗拉轴的材质完全相同,外部罗拉套与罗拉轴一体化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后上按压胶辊、中上按压胶辊、前上按压胶辊、输出上胶辊均包括胶辊轴,胶辊轴为铁质或钢质的实心圆柱体形,在胶辊轴的外部紧套有胶辊套,胶辊套为橡胶材质,胶辊套与胶辊轴之间通过滚动轴承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电机为变频电机、或者伺服电机、或者永磁同步电机;第二电机为伺服电机。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集聚纺纱装置,其特征在于,加压组件为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新金,高卫东,苏旭中,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