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控制
,尤其涉及一种防眩目后视镜。
技术介绍
随着车辆的普及,行驶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后视镜作为一种车辆安全辅助设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可以反映车辆后方的情况,扩大驾驶者的视野范围。但是由于来自后方车辆的强光照射等情况,使得进入驾驶员眼中的光线强度过高,容易因后视镜眩目而产生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现有技术中自动防眩目后视镜的设计一般是基于电致变色技术,并通过在后方出现强光时改变后视镜的反射率,从而实现防眩目的功能。但是现有技术中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在多种环境光中对反射率的调节是相同的,而人眼在不同环境光中可接受的强光水平不同,因此现有技术中的自动防眩目后视镜无法在不同环境光下均得到很好的防眩目状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眩目后视镜,以满足驾驶员在各种环境光下不同的防眩目要求。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包括:壳体、盖板、镜片、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板、镜片、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其中,/n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并与所述壳体形成容置空间;/n所述镜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将从车辆后方射入所述盖板的后视光线反射至驾驶员;/n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镜片之间,用于改变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光强;/n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或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用于检测环境光强;/n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检测所述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n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及所述第二 ...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盖板、镜片、电致变色组件、第一光强传感器、第二光强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其中,
所述盖板位于所述壳体的开口处,并与所述壳体形成容置空间;
所述镜片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将从车辆后方射入所述盖板的后视光线反射至驾驶员;
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位于所述盖板和所述镜片之间,用于改变反射至驾驶员的光线的光强;
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外侧或所述容置空间内,且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的感光面朝向车辆前方,用于检测环境光强;
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容置空间内,用于检测所述后视光线的眩目光强;
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光强传感器及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环境光强确定所述电致变色组件的预设透过率,并将所述眩目光强与所述环境光强的差值同第一预设阈值进行比较,若大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则调节所述电致变色组件至所述预设透过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壳体上的投影区域以外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片靠近所述壳体一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镜片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镜片上分别设有通光孔,所述后视光线通过所述电致变色组件和所述镜片上的通光孔照射在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目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位于所述镜片靠近所述壳体一侧中,且所述电致变色组件沿光路方向在所述镜片上的投影区域中的位置;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设有通光孔,所述镜片为局部半透半反镜片,所述后视光线通过所述电致变色组件上的通光孔以及所述镜片上的半透半反区域照射在所述第二光强传感器上。
技术研发人员:张鑫,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光羿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