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5835679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02 14: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该后视镜能够自动调节镜面,避免产生眩光现象,提高驾驶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
本技术涉及了一种汽车的后视镜,尤其涉及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
技术介绍
当汽车在夜间或者在过桥洞、隧道等昏暗环境下行车时,后方车辆的前大灯照射在汽车的后视镜上会产生眩光现象,从而造成司机夜盲。即使眩光光源移开后,残留在司机眼睛内的影像会造成盲点,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眩光现象”。这种效应会使司机的反应时间降低,在短短的眩光时间内无疑极大地增加了汽车发生事故的机率。现有传统后视镜是通过手动调节双反射镜面的方法来实现防眩光的效果。但是在实际驾驶过程中,如果眩光过强的话,驾驶员条件反射会立即闭眼或者用手遮挡眼睛,然后再去调节后视镜。这样同样存在发生事故的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该后视镜能够自动调节防止产生眩光,提高夜间驾驶的安全性。该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包括: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控制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n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n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n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n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n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包括:
前壳体和后壳体,所述前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后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光线传感器;
电敏变色镜片,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在通电后其明暗程度能够随电压变化而变化;
控制单元,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电敏变色镜片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电性连接;
电源,所述电源为所述控制单元供电;
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的光照强度L1;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后方车辆的光照强度L2,所述光照强度L2大于所述光照强度L1,所述控制单元改变电压从而使得所述电敏变色镜片翻转使镜面变昏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包括MCU处理器,分别与所述第一光线传感器和所述第二光线传感器连接的数模转换器,以及与所述电敏变色镜片连接的执行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防眩光的后视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单元设定一阈值L0,该阈值表示白天的最低光照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郝庆凯王诠富
申请(专利权)人:天瀚科技吴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