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15723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所述的太阳能背板膜为五层高分子材料的共挤膜;该五层高分子材料的共挤膜为共聚烯烃耐候层、阻隔层、聚烯烃支撑层、聚烯烃功能层和粘结功能层共五层共挤而成,厚度400‑500μm;具体厚度按照比例:共聚烯烃耐候层:阻隔层:聚烯烃支撑层:聚烯烃功能层:粘结功能层5=25:1:50:14:110。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太阳能背板膜具备优异的抗冲击性、长期耐热性、耐热变色性、抗静电性能和尺寸稳定性,太阳能背板不分层,不开裂,质量好,实现支撑层的耐环境应力开裂和支撑性,且加工成本低,特别是直接节约下游生产的加工工序和成本,即节约光伏组件的加工工序和成本,对整个光伏组件来说也是产效更高、成本更低、产量更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背板
,具体涉及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太阳能背板膜也称为太阳能背板、太阳能电池背板、太阳能电池背板膜、光伏背板、光伏背板膜。因太阳能电池装置于室外,经常会出现由于高温、紫外线、风雨等原因导致的产品老化,发电效率低下等问题。太阳能背板膜可以作为一层保护膜将太阳能电池的内侧包裹起来,大大延长太阳能电池的使用寿命,其广泛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位于太阳能电池板的背面,对电池片起保护和支撑作用,具有可靠的绝缘性、阻水性、耐老化性。参照图1、2,现有的太阳能背板膜包括依次设置的耐候氟膜层、支撑层PET、粘结层涂层(含氟涂料)制备而成,生产光伏组件再与EVA加热到140℃复合,其抗冲击性、抗静电性能、耐热变色性等结构以及化学属性有待提高、且生产成本高,特别是生产出的太阳能背板膜至下游的光伏组件生产,还需与EVA加热复合,加工工序多且成本更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及其制备方法,本专利技术的太阳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背板膜为五层高分子材料的共挤膜;该五层高分子材料的共挤膜为共聚烯烃耐候层(1)、阻隔层(2)、聚烯烃支撑层(3)、聚烯烃功能层(4)和粘结功能层(5)共五层共挤而成,厚度400-500μm;具体厚度按照比例:共聚烯烃耐候层(1):阻隔层(2):聚烯烃支撑层(3):聚烯烃功能层(4):粘结功能层(5)=25:1:50:14:11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背板膜为五层高分子材料的共挤膜;该五层高分子材料的共挤膜为共聚烯烃耐候层(1)、阻隔层(2)、聚烯烃支撑层(3)、聚烯烃功能层(4)和粘结功能层(5)共五层共挤而成,厚度400-500μm;具体厚度按照比例:共聚烯烃耐候层(1):阻隔层(2):聚烯烃支撑层(3):聚烯烃功能层(4):粘结功能层(5)=25:1:50:14:1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太阳能背板膜厚度4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共聚烯烃耐候层(1)厚度50μm,原料为96%改性高等规共聚抗冲聚丙烯(HIPP),填充1.5%钛白粉、0.5%ZnO和2.0%滑石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阻隔层(2)厚度2μm,为高透明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与所述的共聚烯烃耐候层(1)共同实现水汽的阻隔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氟多层共挤太阳能背板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烯烃支撑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惠振京石亚东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长荣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