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设置有第一内部空腔,外管设置有第二内部空腔,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环状密封圈,环状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用于实现滑动密封,内管设置有用于连通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的连通孔,外管设置有用于封闭连通孔的密封件,外管用于从第一位置相对于内管移动到第二位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的离心管,具有双层结构,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因倾倒上清液而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进而将珍贵稀少的细胞成分随上清液倒出,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生物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
技术介绍
离心管是一种用于离心的试管,主要分为锥形离心管、平底离心管以及圆底离心管三种,其中,锥形离心管的用量最大,在医疗领域中,离心管通常用于生物样品的分离和制备,即,生物样品悬浮液可以盛放在离心管中,并在旋转设备的驱动下高速旋,由于巨大的离心力作用,使悬浮的微小颗粒(如细胞器、生物大分子的沉淀等)以一定的速度沉降,从而实现与溶液的分离;例如,在细胞病理学领域,通常需要利用离心管将取得的细胞样本中缺乏粘附的松散细胞网罗聚集,形成细胞块(类似组织块),然后才能对细胞块进行脱水、包埋、切片,进而可以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分子检测等一系列后续实验,以达到对细胞样本的长久保存、精准检测以及指导临床靶向治疗的目的。目前,离心管在医疗领域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盛装于离心管内的样本通常来自于人体,在进行完离心操作后,通常需要分离离心管的上清液,以获取沉积于离心管底部的样本,然而,现有的离心管只能通过离心管的管口倾倒出内部的上清液,不仅不便于分离上清液,而且在分离的过程中,容易扰动下层的样本,使得样本再次混入上清液中,并会伴随上清液流出离心管,导致样本的损失,此外,上清液和样本中通常含有人体的生物信息,如细胞组织、DNA信息等,甚至还携带有结核、病毒等各种微生物,采用现有的方式分离上清液与样本,必然存在污染问题和生物安全隐患,而现有技术中还未提供任何有效的技术手段解决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改善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紧凑、设计合理的离心管,该离心管具有双层结构,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而且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要解决离心管中上清液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问题,提供了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置有第一内部空腔及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外管,所述外管设置有第二内部空腔及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内部空腔相连通,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环状密封圈,环状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用于实现滑动密封,并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内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设置于距离第一内部空腔底部所设定的距离处,外管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连通孔的密封件,外管用于从第一位置相对于内管移动到第二位置,且当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所述密封件封闭所述连通孔,当外管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的过程时,密封件开启连通孔,并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当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大。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内管和外管,使得生物样本可以经由第一开口加入第一内部空腔中,通过在外管设置环状密封圈,可以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且当外管在外力的作用下相对于内管移动时,环状密封圈跟随外管移动,并确保外管与内管之间处于密封状态,以便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而连通孔可以设置于对应上清液底部的位置处,以便有效分离上清液;具体使用过程为:初始时,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密封件封闭连通孔,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不连通,本离心管可以按常规使用方法进行静置或离心操作;当静置或离心完毕,需要分离上清液时,使用者拉动外管,使得外管相对于内管移动,使得密封件脱离连通孔,从而使得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通过连通孔连通,上清液可以经由连通孔进入第二内部空腔,且在外管相对于内管移动的过程中,会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从而可以顺利的将上清液吸入第二内部空腔中,在外管移动到第二位置时或之前,上清液全部经由连通孔进入外管中,此时,内管中所剩余的正是所需的样本,使用者可以方便的取用,且当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可以脱离内管,从而可以单独封闭外管的第二开口,以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外管也可以被锁紧于内管,并使得连通孔不与外管相连通,也可以实现第二内部空腔的封闭,故也能达到安全、无污染的分离和储存上清液的目的;本离心管不仅可以在离心完成后利用负压方便、安全、无污染的分离上清液,并可以有效避免翻动离心管由上端倾倒上清液时扰动聚集于下层的样本,而且可以有效储存和隔离分离出的上清液,从而有效防止污染并有效杜绝生物安全隐患。为防止污染,进一步的,还包括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可拆卸的开启/封闭所述第一开口。确保第一内部空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防止污染,尤其是在离心时,可以有效防止内管中的样本飞溅。为实现密封部件的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密封部件为橡胶塞,或,所述密封部件为密封盖,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以便有效封闭/开启第一开口。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要解决外管可拆卸的固定于第一位置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外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环状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内螺纹的下方,所述内管的外壁距离第一开口所设定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外管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位置处。通过螺纹连接,不仅可以方便的将外管锁死于所设定的第一位置处,而且便于使用者解锁。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要解决内管内的上清液无污染的进入外管的问题,进一步的,还包括气孔及封闭所述气孔的气密部件,所述气孔设置于所述内管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气孔位于所述外管的上方,或,所述气孔设置于所述密封部件,所述气密部件为橡胶塞或气密盖。在本方案中,通过设置气孔及封闭所述气孔的气密部件,使得在利用负压分离上清液的过程中,可以不必开启整个密封部件,只需开启气孔,即可使得内管的第一空腔可以与大气相连通,确保上清液顺利的在负压的作用下进入第二空腔的同时,使得第一内部空腔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从而有效防止发生污染问题。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要解决通过外管的转动/移动驱动连通孔开启/关闭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密封件为设置于所述外管内壁的弹性垫片,当外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垫片位于所述连通孔的外侧并压紧连通孔周围的内管外壁;和/或,所述密封件为设置于所述外管内壁的弹性凸起,当外管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处时,所述弹性凸起卡入所述连通孔并封闭连通孔。在本方案中,通过将密封件设置为弹性垫片和/或弹性凸起,利用外管与内管之间的挤压力驱动密封件弹性压缩,并压紧连通孔,从而达到封闭连通孔的目的,而当外管相对于内管转动和/或移动时,可以带动密封件同步移动,从而相对于连通孔移动,使得密封件与连通孔相互错开,从而达到根据外管的转动和/或移动驱动连通孔开启/关闭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要解决外管与内管之间的受力均衡问题,进一步的,包括至少两个所述密封件,所述密封件沿外管内壁的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本方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置有第一内部空腔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n外管,所述外管设置有第二内部空腔及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内部空腔相连通,/n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环状密封圈,环状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用于实现滑动密封,并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内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设置于距离第一内部空腔底部所设定的距离处,/n外管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连通孔的密封件,/n外管用于从第一位置相对于内管移动到第二位置,其中,/n当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且密封件封闭连通孔,当外管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密封件开启连通孔,并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当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所述内管设置有第一内部空腔及第一开口,第一开口与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
外管,所述外管设置有第二内部空腔及第二开口,第二开口与第二内部空腔相连通,
外管套设于内管的外部,且外管与内管之间设置有环状密封圈,环状密封圈固定于外管,用于实现滑动密封,并使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封闭的空腔,内管设置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内部空腔与第二内部空腔的连通孔,所述连通孔设置于距离第一内部空腔底部所设定的距离处,
外管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连通孔的密封件,
外管用于从第一位置相对于内管移动到第二位置,其中,
当外管处于第一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小,且密封件封闭连通孔,当外管从第一位置向第二位置移动时,密封件开启连通孔,并在外管与内管之间形成负压,当外管处于第二位置时,外管与内管之间所形成的空腔体积最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部件,所述密封部件可拆卸的开启/封闭所述第一开口,
所述密封部件为橡胶塞,
或,所述密封部件为密封盖,所述第一开口处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密封盖设置有与所述外螺纹相适配的内螺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内壁设置有内螺纹,且所述环状密封圈设置于所述内螺纹的下方,所述内管的外壁距离第一开口所设定的位置处设置有与所述内螺纹相适配的外螺纹,外管通过内螺纹与外螺纹的配合固定于所述第一位置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层结构的离心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气孔及封闭所述气孔的气密部件,
所述气孔设置于所述内管的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内部空腔相连通,气孔位于所述外管的上方,或,所述气孔设置于所述密封部件,
所述气密部件为橡胶塞或气密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世军,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省肿瘤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四川;5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