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属静电消除领域。其在离子棒壳体外周设置U型金属外壳;在离子棒壳体中设置有数个线路板;在每个线路板的上面设置有偶数个放电极;在每个线路板的下面设置有单数个片状高压电阻;片状高压电阻与线路板平行地横向设置在线路板的下面;在每个线路板上,每两个放电极并联后,再与对应的一个片状高压电阻对应串接连接。其在不增加离子棒外部尺寸的前提下,将高压电阻由原来的纵向设置改为横向设置,使得离子棒的电绝缘强度得到明显提升,灌胶操作中不会有漏胶现象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并且离子棒的放电电流变大,离子产生量增多,且功率变小,效能比增大了。可广泛用于各种规格交流离子棒的设计和制造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
本技术属于静电消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主动式静电消除的工频交流离子棒。
技术介绍
因工业行业绝缘材料使用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且生产工况复杂,很容易产生比电子行业更大的静电荷量,甚至累积的静电压高达五六十万伏。工频交流离子棒已广泛应用于纺织、塑胶、涂布、薄膜等各个工业行业中,对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品质做出了重要贡献。最早一代的工频交流离子棒,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每根放电电极直接插入高压线或金属铜管与工频交流高压电源电连接,放电电流较大,致使离子棒电绝缘损耗也较大,容易导致离子棒电蚀烧毁。现有的工频交流离子棒,其最明显的特征是每根放电电极均串联一高压电阻,再通过金属铜管或线路板与工频交流高压电源电连接,由此限制了放电电流,使放电能量降低,离子棒电绝缘损耗也大幅下降,离子棒损坏率也得到降低。但因放电能量的降低,出现了对携带大静电量,高静电压物体消电能力的欠缺,无法对其进行较为彻底的消电,故各生产厂家普遍提高了对离子棒的输入功率。而由此又导致了离子棒内部绝缘击穿现象的普遍出现。本申请人此前申请的、专利号为CN201621017383.4的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现有技术的交流离子棒,见图1、图2所示,该交流离子棒的高压电源通过每片陶瓷高压电阻4'与每根放电极1'电连接,实现电晕放电,产生正负离子,实现静电荷的中和。该离子棒设置了两绝缘侧板5',用于实现线路板3'的固定及绝缘,陶瓷高压电阻片4'纵向设置在线路板3'上,高压电阻片焊盘下方正对接地金属棒体6'。这种结构设置因为了满足离子棒的安装应用要求,离子棒整体尺寸不能过大,而存在电绝缘缺陷,高压电阻与接地金属外壳之间的绝缘距离较小,这就对绝缘灌封胶7'的性能要求较高,但市场上大多数绝缘灌封胶性能无法达到如此高的要求,经常导致离子棒绝缘击穿损坏。此外,两绝缘侧板结构是一种开放式结构,当加工尺寸稍有偏差或安装时侧板出现偏移就会导致灌封胶从绝缘侧板5'与金属棒体6'的卡缝处漏出,影响产品销售。因此有必要对其绝缘结构重新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其将两根放电极并联后再电连接片式高压电阻,使放电电流增大,进而增加离子产生量;即使不提高其输入功率,也能保持、甚至提高其消电能力;通过横向设置高压电阻的安装位置及使用U型绝缘衬板,来提高离子棒的电绝缘性能,进而也避免了灌封胶泄漏。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包括离子棒壳体、位于离子棒壳体中的高压连接装置和与高压连接装置电连接的放电极,其特征是:所述的离子棒壳体为一个U型结构的绝缘衬板;在离子棒壳体的外周,设置有U型金属外壳;在离子棒壳体中设置有数个线路板;在每个线路板的上面,设置有偶数个放电极;在每个线路板的下面,设置有单数个片状高压电阻;所述的片状高压电阻与线路板平行地横向设置在线路板的下面;片式高压电阻的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一侧,片式高压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放电走线一侧;在每个线路板上,每两个放电极并联后,再与对应的一个片状高压电阻对应串接连接;在离子棒壳体中,各个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之间电连接。其所述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一侧与放电走线一侧之间相互绝缘,不存在电连通关系。进一步的,所述的两个放电极通过线路板上的放电走线并接在一起,再与片式陶瓷高压电阻的一端电连接;片式陶瓷高压电阻的另一端与线路板上的高压源走线电连接。进一步的,在U型绝缘衬板的内部,填充有绝缘灌封胶。其所述的绝缘灌封胶至少覆盖包裹住线路板。具体的,在所述离子棒壳体中的各个线路板之间,通过金属接插件实现电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放电极固定在电极套中,所述的电极套固定在线路板上;所述的电极套与所在线路板上的放电走线电连接。其所述的放电极可拔插地固定在电极套中。本技术方案实施后,将产生如下有益效果:1、离子棒的电绝缘强度得到明显提升。2、灌胶操作中不会有漏胶现象出现,不影响外观,且提高了生产效率。3、放电电流变大,离子产生量增多,且功率变小,效能比增大了。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交流离子棒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现有交流离子棒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交流离子棒的横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交流离子棒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现有技术与本技术方案交流离子棒耐压性能对比曲线图;图6是高湿度环境下现有技术与本技术方案交流离子棒功耗对比曲线图;图中,1及1'为放电极,2及2'为电极套,3及3'为电子线路板,4及4'为片式陶瓷高压电阻,5及5'分别为U型绝缘衬板及绝缘侧板,6及6'为U型金属外壳,7及7'为绝缘灌封胶,8为金属接插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包括离子棒壳体、位于离子棒壳体中的高压连接装置和与高压连接装置电连接的放电极,其专利技术点在于:所述的离子棒壳体为一个U型结构的绝缘衬板;在离子棒壳体的外周,设置有U型金属外壳;在离子棒壳体中设置有数个线路板;在每个线路板的上面,设置有偶数个放电极;在每个线路板的下面,设置有单数个片状高压电阻;所述的片状高压电阻与线路板平行地横向设置在线路板的下面;片式高压电阻的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一侧,片式高压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放电走线一侧;在每个线路板上,每两个放电极并联后,再与对应的一个片状高压电阻对应串接连接;在离子棒壳体中各个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之间电连接。明显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具有如下特点:1、在不增加离子棒外部尺寸的前提下,将高压电阻由原来的纵向设置改为横向设置。2、由原来的两侧板结构变为U型衬板结构,这种包裹性的绝缘结构用以提高电绝缘强度,及防止灌封胶从侧板底部漏出。3、由原来的1根放电极串联1片高压电阻变为2根放电极并联后,再串接1片高压电阻。参照图3、图4可知,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离子棒,将U型绝缘衬板5插入U型金属外壳6内,以实现线路板3的固定及与接地金属外壳的电绝缘作用。线路板3可插入到U型绝缘衬板5中间的卡槽内,实现位置固定。两根放电极1分别插入对应的电极套2内,彼此实现过盈配合;分别将两电极套固定、焊接在线路板3上,两者为并联关系。片式陶瓷高压电阻4一端的焊盘,通过金属接插件8电连接在线路板3的高压源走线一侧,片式陶瓷高压电阻另一端的焊盘,通过金属接插件8电连接在线路板3的放电走线一侧,由此两根放电极通过放电走线并接在一起,再与片式陶瓷高压电阻4电连接。放电走线与高压源走线相互绝缘,不实现电连通。各个线路板3彼此之间可用金属接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包括离子棒壳体、位于离子棒壳体中的高压连接装置和与高压连接装置电连接的放电极,其特征是:/n所述的离子棒壳体为一个U型结构的绝缘衬板;/n在离子棒壳体的外周,设置有U型金属外壳;/n在离子棒壳体中设置有数个线路板;/n在每个线路板的上面,设置有偶数个放电极;/n在每个线路板的下面,设置有单数个片状高压电阻;/n所述的片状高压电阻与线路板平行地横向设置在线路板的下面;/n片式高压电阻的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一侧,片式高压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放电走线一侧;/n在每个线路板上,每两个放电极并联后,再与对应的一个片状高压电阻对应串接连接;/n在离子棒壳体中各个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之间电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包括离子棒壳体、位于离子棒壳体中的高压连接装置和与高压连接装置电连接的放电极,其特征是:
所述的离子棒壳体为一个U型结构的绝缘衬板;
在离子棒壳体的外周,设置有U型金属外壳;
在离子棒壳体中设置有数个线路板;
在每个线路板的上面,设置有偶数个放电极;
在每个线路板的下面,设置有单数个片状高压电阻;
所述的片状高压电阻与线路板平行地横向设置在线路板的下面;
片式高压电阻的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一侧,片式高压电阻的另一端通过金属接插件电连接在所在线路板的放电走线一侧;
在每个线路板上,每两个放电极并联后,再与对应的一个片状高压电阻对应串接连接;
在离子棒壳体中各个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之间电连接。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阻耦合式工频交流离子棒,其特征是所述线路板的高压源走线一侧与放电走线一侧之间相互绝缘,不存在电连通关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卫星,沈安如,李鹏,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安平静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