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以及电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269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以及电发器。电热模组中的电热组件包括: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且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的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通过电路板将对应AC/DC电流与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导接。该电发器本体的末端设置有供电接口,所述的供电接口包括:正负直流电极、以及两交流电极,所述的电热模组内置有:与正负直流电极电性连接的直流电热片、以及与两交流电极电性连接的交流电热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热模组中的电热组件同时采用了两种电热组件:直流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直流供电电路和交流供电电路相互并联,工作时不会相互干涉。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直流供电或者交流供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以及电发器
:本技术涉及电发器产品
,特指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以及电发器。
技术介绍
:常见的手持式电发器,如直发器、卷发器、烫发器等,其内部都需要设置电热装置,目前常见的电热装置多采用电热板、电热片或者电热丝。这种电热装置中电热元件通常具有较高电阻的柔性片材、板材(当然也可是导电的电热涂层)、金属丝,当将其接入加热电路中,其通电后将产生热量。目前,常用的电热元件通常为陶瓷电热板,工作时,陶瓷电热板内部的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热量,将对需要定型的头发进行加热定型。目前市面上所销售的电发器产品中,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目前常规电发器产品的电热板的能耗较大,而电发器产品体积相对较小,无法设置足够容量的电池来支撑电热板的能耗,所以这类产品通常不支持无线供电设置,即目前的电发器产品通常需要通过导线与外部的交流电源连接。为了实现直发器类手持电发产品的无线供电,采用自身电池供电,一方面亟待更高容量比的电池技术能够实现突破,另一方面,对于电发产品的生产厂家而言,主要的研究方向就是提高加热板中电热元件的热利用效率,将热量尽快的传导出来,减少不必要的损耗。针对于此,本专利技术曾提出过一种技术方案,见专利申请号为:201710675490.9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其公开了一种电热片材料,这种电热片作为电热元件后,具有加温速度块,热传导延迟小等优点。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工作温度,同时其升温快,热效率高。所以,本专利技术人将该电热片用于电发器产品中,开发出无线手持电发器产品。本专利技术人在后续的研发过程中发现,上述产品都存在一定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传统的有线供电电发器虽然有电线羁绊,但是其使用过程中无需考虑电量的消耗,工作时间不受限制,可以实现持续工作。2、采用无线手持电发器产品虽然携带、使用方便,但是其需要自身电池供电,而目前的电池体积能效比有限,所以不可能设置容量太大的电池,这就会增加产品的体积,让整个产品外观显得十分臃肿。所以采用自供电的无线电发器通常使用时间有效,现阶段还无法实现长时间的持续工作。由上所述,本专利技术人提出以下技术方案,令电发器产品同时可采用AC/DC双模供电,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以及电发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包括:导热板、电热组件、支架和电路板,所述的电路板安装在支架上,电热组件通过电路板供电后产生热量后由导热板传导出去,所述的电热组件包括: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且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的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电路板上,通过电路板将对应AC/DC电流与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导接。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直流电热片贴附于导热板的内表面,所述的交流电热板叠加于直流电热片上。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直流电热片与导热板内表面之间设置有一绝缘膜片。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路板与电热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热件。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隔热件采用软性绝缘材料,并且其位于支架下方。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测温元件与电热组件接触,并且该测温元件的电连接至电路板。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中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发器,包括:电发器本体,该电发器本体的前端设置有用于对头发进行加热定型的电热模组,该电发器本体的末端设置有供电接口,所述的供电接口包括:正负直流电极、以及两交流电极,所述的电热模组内置有:与正负直流电极电性连接的直流电热片、以及与两交流电极电性连接的交流电热板。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供电接口为开设在电热器本体末端的插孔,正负直流电极、两交流电极位于该插孔内。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插孔设置有防呆结构。进一步而言,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电发器本体后端内置有用于对直流电热片供电的电池。本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其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电热模组中的电热组件同时采用了两种电热组件: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直流供电电路和交流供电电路相互并联,工作时不会相互干涉。由于本技术设置有直流电热片和交流电热板,根据不同的需求,可以选择直流供电或者交流供电。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中交流电热板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中交流电热板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中交流电热板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中电发器的立体图;图5是本技术中电发器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图6是本技术中电发器的使用状态立体图分解图;图7是本技术中电发器的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见图1、图2、图3所示,这是一种用于电发器产品中的电热模组,其包括:导热板1、电热组件、隔热件6、支架4和电路板5。所述的电路板5作为电流控制电路安装在支架4上,电热组件位于支架4下方,并通过电路板5供电后产生热量后由导热板1传导出去。本技术中,所述的电热组件包括: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且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的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通过电路板5将对应AC/DC电流与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导接。即,本技术的交流电热板采用了两种加热元件,并且分别采用AC交流供电和DC直流供电,以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所述的直流电热片2采用直流供电的导电材料制作的薄形片材,在直流电热片2上设置有作为电极的电热片电极片21。电热片电极片21向上延伸穿过隔热件6和支架4后,通过焊接或者其他方式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通过电路板5对其供电。本技术所采用的直流电热片2可采用本申请人之前申请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专利申请号为:201710675490.9。采用这种直流电热片作为电热元件后,具有加温速度块,热传导延迟小等优点。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的工作温度,并且降低因热传导延迟所造成的温度不精确问题。所述的直流电热片2直接附着在导热板1的内侧表面。导热板1通常采用不锈钢等热传导速度较快的金属材料,其主体呈平板状,两侧具有弯折的卡槽11,该卡槽与支架4一侧成型的卡条41相互配合,形成卡嵌配合,令二者相互固定在一起。为了防止导电,通常需要在电热元件2的上下表面覆盖一层绝缘薄膜7,例如PET膜,或其他耐热膜。当然,由于直流电热片2的工作电源为5V、2A,属于安全电压。所以可以直接将直流电热片2与导热板1一体成型,即将导热板1直接加工成直流电热片,然后通电后产生热量。所述的交流电热板3叠加于直流电热片2上。交流电热板3采用电热陶瓷,其采用交流电作为供电电源。工作电源为:110/220V,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包括:导热板(1)、电热组件、支架(4)和电路板(5),所述的电路板(5)安装在支架(4)上,电热组件通过电路板(5)供电后产生热量后由导热板(1)传导出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组件包括: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且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的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通过电路板(5)将对应AC/DC电流与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导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包括:导热板(1)、电热组件、支架(4)和电路板(5),所述的电路板(5)安装在支架(4)上,电热组件通过电路板(5)供电后产生热量后由导热板(1)传导出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热组件包括: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且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的电极分别电性连接至电路板(5)上,通过电路板(5)将对应AC/DC电流与直流电热片(2)和交流电热板(3)导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电热片(2)贴附于导热板(1)的内表面,所述的交流电热板(3)叠加于直流电热片(2)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直流电热片(2)与导热板(1)内表面之间设置有一绝缘膜片(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路板(5)与电热组件之间设置有隔热件(6)。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电热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热件(6)采用软性绝缘材料,并且其位于支架(4)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具有AC/DC双模供电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舜培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瑞迪三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