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式保护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5232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保护壳的技术领域,公开了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壳体、内减震层以及外减震层,壳体包括壳框以及底板,壳框与底板对接形成放置腔,放置腔用于放置3C产品,壳框沿放置腔的四周呈围合布置;壳框具有朝向放置腔的内端面,内减震层平铺且固定壳框的内端面,底板具有背离放置腔的外端面,外减震层安设底板的外端面。进行户外运动时,通过放置腔,实现3C产品的放置;当出现掉落时,在壳框与内减震层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3C产品的四周进行减震和防护,在底板与外减震层的配合作用下,对3C产品起到防护作用,多层次对3C产品进行防护,保障减震和防摔效果,极大提高保护壳的保护效果,保障在户外运动中对3C产品的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户外式保护壳
本技术专利涉及保护壳的
,具体而言,涉及户外式保护壳。
技术介绍
3C产品,指的是,计算机、通信和消费类电子产品三者结合,常见的形式为手机、笔记本电脑和平板等。3C产品使用或者携带时,常常通过保护壳,对3C产品进行保护,针对3C产品的品牌和功能的增加,保护壳也呈多样化。现有技术中,在户外使用3C产品,尤其是带有探险性的户外运动,如极限和亚极限运动,缺乏相应的保护壳,极易造成3C产品的摔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户外式保护壳,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户外使用中,3C产品缺乏相应保护的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壳体、内减震层以及外减震层,所述壳体包括壳框以及底板,所述壳框与所述底板对接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3C产品,所述壳框沿所述放置腔的四周呈围合布置;所述壳框具有朝向所述放置腔的内端面,所述内减震层平铺且固定所述壳框的内端面,所述底板具有背离所述放置腔的外端面,所述外减震层安设所述底板的外端面。进一步的,所述壳框包括四个角框,四个所述角框呈四角布置;所述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四个加固框,各个所述加固框与各个所述角框呈一一对应布置;所述角框与所述加固框夹持且固定所述内减震层。进一步的,所述壳框包括顶护框、底护框、第一侧护框以及第二侧护框,所述第一侧护框、所述顶护框、所述第二侧护框和所述底护框呈依次围合布置且形成四个防护区,四个所述角框布置在所述防护区;所述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减震框组,所述减震框组包括顶减震框、底减震框、第一侧减震框、第二侧减震框以及四个所述加固框;所述顶减震框与所述顶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所述底减震框与所述底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所述第一侧减震框与所述第一侧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所述第二侧减震框与所述第二侧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进一步的,所述角框形成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角框具有朝外的外端面,所述角框的外端面朝内凹陷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呈长条状布置,所述卡槽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通孔;所述内减震层包括减震条,所述减震条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通孔呈固定布置,所述减震条受力呈伸长布置,当所述减震条未受力时,所述减震条平铺所述卡槽;拉伸所述减震条时,所述减震条伸长形成中空区,当通过外部件贯穿所述中空区,所述减震条与所述外部件呈相对固定布置。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护框设有多个第一减震块,沿所述第一侧护框的长度方向,各个所述第一减震块呈间隔依序布置,所述第一减震块的外端延伸至所述第一侧护框的外部,各个所述第一减震块的外端呈平齐布置,相邻所述第一减震块之间形成按键区,3C产品的侧边按键与所述按键区呈对应布置。进一步的,沿背离所述底板方向,所述外减震层呈前大后小梯台状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外减震层具有朝外的外端面,所述外减震层的外端面朝内凹陷形成有两个呈相对布置的拿取槽,沿宽度方向,所述拿取槽呈外大内小梯形状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外减震层的外端面具有多个缓冲面,所述缓冲面与所述拿取槽呈一一对于布置,所述缓冲面呈梯形状布置,沿朝向所述底板方向,所述缓冲面逐渐朝内呈倾斜布置,且所述缓冲面连通所述拿取槽。进一步的,所述外减震层的外端面朝内凹陷形成多个泄压槽,沿长度方向,所述泄压槽呈长条状延伸布置。进一步的,所述底板安设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的一端通过转轴连接所述底板,所述夹持件的另一端延伸抵压所述底板,所述转轴用于使所述夹持件的另一端相对所述底板摆动;所述外减震层朝内凹陷形成夹持槽,所述夹持件置于所述夹持槽。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进行户外运动时,通过放置腔,实现3C产品的放置;当出现掉落时,在壳框与内减震层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3C产品的四周进行减震和防护,在底板与外减震层的配合作用下,对3C产品起到防护作用,多层次对3C产品进行防护,保障减震和防摔效果,极大提高保护壳的保护效果,保障在户外运动中对3C产品的防护。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主视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后视平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内减震层的立体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内减震层的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角框的立体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角框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提供的户外式保护壳的底板与外减震层的配合的剖面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参照图1-9所示,为本技术提供的较佳实施例。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壳体10、内减震层20以及外减震层40,壳体10包括壳框以及底板,壳框与底板对接形成放置腔,放置腔用于放置3C产品,壳框沿放置腔的四周呈围合布置;壳框具有朝向放置腔的内端面,内减震层20平铺且固定壳框的内端面,底板具有背离放置腔的外端面,外减震层40安设底板的外端面。上述的户外式保护壳,进行户外运动时,通过放置腔,实现3C产品的放置;当出现掉落时,在壳框与内减震层20的配合作用下,实现对3C产品的四周进行减震和防护,在底板与外减震层40的配合作用下,对3C产品起到防护作用,多层次对3C产品进行防护,保障减震和防摔效果,极大提高保护壳的保护效果,保障在户外运动中对3C产品的防护。壳框包括四个角框11,四个角框11呈四角布置;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四个加固框,各个加固框与各个角框11呈一一对应布置;角框11与加固框夹持且固定内减震层20;在角框11与加固框的作用下,增强内减震层20的设置稳固性;同时,在各个角框11与各个加固框的配合作用下,对3C产品的四个角进行针对性防护,提高减震和防摔效果。壳框与内减震层20呈榫卯固定布置,提高壳框与内减震层20的配合固定效果。减震框组30与内减震层20呈榫卯固定布置,提高壳框与内减震层20的配合固定效果。壳框包括顶护框、底护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户外式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减震层以及外减震层,所述壳体包括壳框以及底板,所述壳框与所述底板对接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3C产品,所述壳框沿所述放置腔的四周呈围合布置;所述壳框具有朝向所述放置腔的内端面,所述内减震层平铺且固定所述壳框的内端面,所述底板具有背离所述放置腔的外端面,所述外减震层安设所述底板的外端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户外式保护壳,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内减震层以及外减震层,所述壳体包括壳框以及底板,所述壳框与所述底板对接形成放置腔,所述放置腔用于放置3C产品,所述壳框沿所述放置腔的四周呈围合布置;所述壳框具有朝向所述放置腔的内端面,所述内减震层平铺且固定所述壳框的内端面,所述底板具有背离所述放置腔的外端面,所述外减震层安设所述底板的外端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户外式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框包括四个角框,四个所述角框呈四角布置;所述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四个加固框,各个所述加固框与各个所述角框呈一一对应布置;所述角框与所述加固框夹持且固定所述内减震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户外式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壳框包括顶护框、底护框、第一侧护框以及第二侧护框,所述第一侧护框、所述顶护框、所述第二侧护框和所述底护框呈依次围合布置且形成四个防护区,四个所述角框布置在所述防护区;所述户外式保护壳包括减震框组,所述减震框组包括顶减震框、底减震框、第一侧减震框、第二侧减震框以及四个所述加固框;所述顶减震框与所述顶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所述底减震框与所述底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所述第一侧减震框与所述第一侧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所述第二侧减震框与所述第二侧护框呈对应布置且夹持固定所述内减震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户外式保护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角框形成有至少两个通孔,所述角框具有朝外的外端面,所述角框的外端面朝内凹陷形成有卡槽,所述卡槽呈长条状布置,所述卡槽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通孔;所述内减震层包括减震条,所述减震条的两端分别贯穿所述通孔呈固定布置,所述减震条受力呈伸长布置,当所述减震条未受力时,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太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