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举重装置,包括底座、支撑装置、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一扭力装置、第二不完全齿轮、第二锥齿轮、升降结构和握杆。底座包括底板,支撑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和多个传动件,第一扭力装置包括上扭盖、外扭筒、扭力弹簧,升降结构包括壳体、竖板、齿条和支撑杆孔,用手握杆上升时带动壳体向上移动,通过两个齿条使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二不完全齿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反向转动,使扭簧产生扭矩。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一种举重装置利用扭簧进行增重,即将举重的力作用在扭力弹簧上,省去了配重块,减少了举重装置的占用面积,节省空间,且不会发生配重块滑脱的情况,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举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健身器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举重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身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重要,健身器材的种类也丰富多彩,但现有的举重装置需要配重块配合使用,配重块在使用不当时容易脱落,导致使用时容易受伤,配中物过大时影响美观,且不易运输,此外,举重装置的使用方式单一,不能满足用户的不同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举重装置,以解决现有的举重装置不安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举重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举重装置,包括底座、支撑装置、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一扭力装置、第二不完全齿轮、第二锥齿轮、升降结构和握杆。底座包括底板,底板水平设置。支撑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和多个传动件,两个支撑杆分别设置于底板的左右两侧,且支撑杆竖直设置。多个传动件沿竖直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杆上,传动件沿左右方向贯穿有通孔。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从上到下依次转动安装于各个传动件的通孔内。第一不完全齿轮安装在第一连接轴的外端,第一锥齿轮固接于第一连接轴的内端。第一扭力装置包括上扭盖、外扭筒、扭力弹簧。上扭盖的顶端边沿处设置有上锥齿,上锥齿与第一锥齿轮啮合。外扭筒转动安装于上扭盖,外扭筒的下端边缘处设置有下锥齿。扭力弹簧的上端固接于上扭盖内侧壁,且扭力弹簧延伸至外扭筒的底部。扭力弹簧与外扭筒固定连接。第一扭力装置转动安装于支撑杆上,且与支撑杆同轴。第二不完全齿安装在第二连接轴的外端,第二锥齿轮固接于第二连接轴的内端,且第二锥齿轮与下锥齿啮合。升降结构包括壳体、竖板、齿条和支撑杆孔。竖板将壳体分为内腔和外腔,竖板上设置有导向孔,导向孔沿竖直方向延伸,壳体通过导向孔安装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齿条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外腔的前后两个侧壁上,两个齿条分别与第一不完全齿轮和第二不完全齿轮啮合。扭力装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均设置于壳体的内腔中。支撑杆孔设置于壳体的底端,壳体通过支撑杆孔安装于支撑杆上。握杆水平设置,且握杆的两端连接于两个壳体,握杆上升时带动壳体向上移动,通过两个齿条使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二不完全齿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反向转动,使扭簧产生扭矩。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扭力装置、第三连接轴和第三锥齿轮。第二扭力装置与第一扭力装置结构相同,且第二扭力装置位于第一扭力装置的下方,第二扭力装置的上锥齿与第二锥齿轮啮合。第三连接轴通过传动件转动安装于支撑杆,且处于第二扭力装置的下侧,第三锥齿轮固接于第三连接轴的内端,且第三锥齿轮与第二扭力装置的下锥齿啮合。进一步地,外扭筒的周壁设置有多个固定插孔,多个固定插孔沿竖直方向依次设置,扭力弹簧在至少一个固定插孔处与外扭筒固定连接。进一步地,第一扭力装置还包括固定块、锥形弹片和锥头螺栓,固定块的内部设置有螺纹孔,锥形弹片固接于螺纹孔的孔壁的内端,锥形弹片由多个弹片条组成,多个弹片条向内收缩。锥头螺栓的侧壁上设置有弹片槽,锥头螺栓安装于螺纹孔和锥形弹片内,弹片条插入锥头螺栓的弹片槽中。进一步地,锥头螺栓的内部还设有螺纹孔,第一扭力装置还包括压力螺栓、第一扭转把手和第二扭转把手。压力螺栓可旋进锥头螺栓的螺纹孔中,将弹片条从弹片槽中顶出。第一扭转把手固接于锥头螺栓的外侧。第二扭转把手固接于压力螺栓的外侧。进一步地,底座还包括转环、第一支撑架、支撑板、第二支撑架。转环绕一竖向轴线转动安装于底板的上表面。第一支撑架的下端绕一水平轴线转动安装于转环,支撑板的一端转动安装于第一支撑架的上端,以使支撑板折叠至底板上。第二支撑架转动安装于支撑板另一端的下表面的两侧,以使第二支撑架折叠至支撑板的底部。进一步地,升降装置还包括滑块槽,滑块槽设置于壳体上,且滑块槽沿竖直方向设置,滑块槽内设置有多个安装位。握杆的两端均固接有滑块,滑块通过调节螺栓安装在滑块槽内的一个安装位处。握杆的周壁上还套接有防滑泡棉。进一步地,上扭盖的外周壁上设置有第一滚珠槽,外扭筒的内周壁上设置有第二滚珠槽,第一滚珠槽和第二滚珠槽相对设置,第一滚珠槽和第二滚珠槽之间设有滚珠。上扭盖的内周壁上设置有连接头,扭力弹簧的一端固接于连接头。进一步地,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三连接轴与传动件的相接位置处均设置有轴承。第一扭力装置、第二扭力装置与支撑杆的相接位置处均设置有轴承。进一步地,外扭筒上的固定插孔沿水平方向延伸,且固定插孔的长度从上至下依次增大。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举重装置利用扭簧进行增重,即将举重的力作用在扭力弹簧上,省去了配重块,减少了举重装置的占用面积,节省空间,且不会发生配重块滑脱的情况,提高了使用的安全性。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举重装置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需要,选择不同数量的不完全齿轮,也可以选择将若干个锥头螺栓插入不同位置的固定块中,来调节扭力弹簧的扭矩。3、将底座装置设计成可折叠转动的形式,用户可以平躺或下蹲或站立使用,同时将握杆设计成可调,满足用户的不同需要,适用性强。4、在使用举重装置时,各个零部件均不与举重装置分离,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且整个装置拆卸方便,容易运输。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举重装置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举重装置的实施例的局部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举重装置的局部侧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举重装置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举重装置的实施例中底座和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底座和支撑装置的局部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升降装置的局部示意图;图9为扭力装置的剖视图;图10为扭力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上扭盖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外扭筒的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扭力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固定块、锥头螺栓和压力螺栓连接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锥头螺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握杆;11、滑块;12、调节螺栓;13、防滑泡棉;2、支撑装置;21、支撑杆;22、传动件;3、底座;31、底板;32、支撑板;33、第一支撑架;34、第二支撑架;35、转环;4、第一连接轴;41、第二连接轴;42、第三连接轴;51、第一不完全齿轮;52、第二不完全齿轮;53、第一锥齿轮;54、第二锥齿轮;55、第三锥齿轮;6、升降结构;61、壳体;62、竖板;63、齿条;64、导向孔;65、滑块槽;66、支撑杆孔;7、第一扭力装置;71、上扭盖;72、外扭筒;73、扭力弹簧;710、上锥齿;711、连接头;712、第一滚珠槽;720、下锥齿;721、固定插孔;722、第二滚珠槽;73、扭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举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装置、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一扭力装置、第二不完全齿轮、第二锥齿轮、升降结构和握杆;/n底座包括底板,底板水平设置;支撑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和多个传动件,两个支撑杆分别设置于底板的左右两侧,且支撑杆竖直设置;多个传动件沿竖直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杆上,传动件沿左右方向贯穿有通孔;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从上到下依次转动安装于各个传动件的通孔内;第一不完全齿轮安装在第一连接轴的外端,第一锥齿轮固接于第一连接轴的内端;/n第一扭力装置包括上扭盖、外扭筒、扭力弹簧;上扭盖的顶端边沿处设置有上锥齿,上锥齿与第一锥齿轮啮合;外扭筒转动安装于上扭盖,外扭筒的下端边缘处设置有下锥齿;扭力弹簧的上端固接于上扭盖内侧壁,且扭力弹簧延伸至外扭筒的底部;扭力弹簧与外扭筒固定连接;第一扭力装置转动安装于支撑杆上,且与支撑杆同轴;/n第二不完全齿安装在第二连接轴的外端,第二锥齿轮固接于第二连接轴的内端,且第二锥齿轮与下锥齿啮合;/n升降结构包括壳体、竖板、齿条和支撑杆孔;竖板将壳体分为内腔和外腔,竖板上设置有导向孔,导向孔沿竖直方向延伸,壳体通过导向孔安装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齿条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外腔的前后两个侧壁上,两个齿条分别与第一不完全齿轮和第二不完全齿轮啮合;扭力装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均设置于壳体的内腔中;支撑杆孔设置于壳体的底端,壳体通过支撑杆孔安装于支撑杆上;/n握杆水平设置,且握杆的两端连接于两个壳体,握杆上升时带动壳体向上移动,通过两个齿条使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二不完全齿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反向转动,使扭簧产生扭矩。/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举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支撑装置、第一连接轴、第二连接轴、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一锥齿轮、第一扭力装置、第二不完全齿轮、第二锥齿轮、升降结构和握杆;
底座包括底板,底板水平设置;支撑装置包括两个支撑杆和多个传动件,两个支撑杆分别设置于底板的左右两侧,且支撑杆竖直设置;多个传动件沿竖直方向依次固接于支撑杆上,传动件沿左右方向贯穿有通孔;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从上到下依次转动安装于各个传动件的通孔内;第一不完全齿轮安装在第一连接轴的外端,第一锥齿轮固接于第一连接轴的内端;
第一扭力装置包括上扭盖、外扭筒、扭力弹簧;上扭盖的顶端边沿处设置有上锥齿,上锥齿与第一锥齿轮啮合;外扭筒转动安装于上扭盖,外扭筒的下端边缘处设置有下锥齿;扭力弹簧的上端固接于上扭盖内侧壁,且扭力弹簧延伸至外扭筒的底部;扭力弹簧与外扭筒固定连接;第一扭力装置转动安装于支撑杆上,且与支撑杆同轴;
第二不完全齿安装在第二连接轴的外端,第二锥齿轮固接于第二连接轴的内端,且第二锥齿轮与下锥齿啮合;
升降结构包括壳体、竖板、齿条和支撑杆孔;竖板将壳体分为内腔和外腔,竖板上设置有导向孔,导向孔沿竖直方向延伸,壳体通过导向孔安装于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齿条为两个,分别设置于外腔的前后两个侧壁上,两个齿条分别与第一不完全齿轮和第二不完全齿轮啮合;扭力装置、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均设置于壳体的内腔中;支撑杆孔设置于壳体的底端,壳体通过支撑杆孔安装于支撑杆上;
握杆水平设置,且握杆的两端连接于两个壳体,握杆上升时带动壳体向上移动,通过两个齿条使第一不完全齿轮、第二不完全齿轮反向转动,进而带动第一锥齿轮和第二锥齿轮反向转动,使扭簧产生扭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重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扭力装置、第三连接轴和第三锥齿轮;第二扭力装置与第一扭力装置结构相同,且第二扭力装置位于第一扭力装置的下方,第二扭力装置的上锥齿与第二锥齿轮啮合;第三连接轴通过传动件转动安装于支撑杆,且处于第二扭力装置的下侧,第三锥齿轮固接于第三连接轴的内端,且第三锥齿轮与第二扭力装置的下锥齿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举重装置,其特征在于:外扭筒的周壁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正好,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