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及其应用,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由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及任选的纤维蛋白靶向多肽制备而成,显示了明显的脑梗死患处靶向特性,显著增强了脑梗死患处的核磁共振显像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诊断试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maging,NMRI),又称自旋成像、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依据所释放的能量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通过外加梯度磁场检测所发射出的电磁波,即可得知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位置和种类,据此可以绘制成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快速变化的梯度磁场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核磁共振成像的速度,使该技术在临床诊断、科学研究的应用成为现实,极大地推动了医学、神经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由于人体不同组织,或正常组织与病变组织弛豫时间相互重叠,差别太小且易波动,容易导致成像模糊及分辨不清,甚至会造成漏诊或误诊,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从1983年Weinmann和Brasch等首次将钆喷酸葡胺(Gd-DTPA)运用于脑部肿瘤的诊断,1987年通过美国FDA认证后,核磁共振造影剂目前已经广泛使用于临床。核磁共振造影剂的作用机理就是通过缩短质子弛豫时间T1或T2,从而提高不同组织间或病变的信号差异,达到使原有图像更加清晰。心脑血管疾病是我国成年人群的首要致死病因,且发病率仍在上升,并具有年轻化的趋势。脑梗死为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之一,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风,为多种原因所导致的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可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轻者会导致偏瘫、失语、失认,重者会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脑梗死发病后的6小时内及时进行治疗,可有效挽救患者的生命,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因此也被称为脑梗死治疗的黄金时段。脑梗死的及时治疗要以及时诊断、及时发现脑梗死血管的位置为首要前提,虽然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造影剂,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但传统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如钆螯合物,不具有靶向性、半衰期短、弛豫效能低,且由于脑梗死部位血流受限,严重影响了传统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向脑梗死部位的递送,也无法实现造影剂在脑梗死部位的有效聚集,大大削弱了传统核磁共振造影剂对脑梗死诊断的增强效果。为了获取具有靶向性的核磁共振造影剂,人们尝试在钆造影剂结构上添加抗体等靶向分子,如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靶向效果,但其制备方法复杂、保存条件高、使用成本高,大大限制了其应用。纤维蛋白靶向造影剂也已经被用于动脉血栓的核磁共振检测,如有文献报道了环状纤维蛋白结合肽EP-2014R、靶向纤维蛋白α链的多肽TP850、纤连蛋白、凝血因子XIII等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血栓和经动脉血栓及静脉血栓的磁共振成像研究,但由于其分子量大、脂溶性低,不易穿过血脑屏障,且脑毛细血管壁上存在非常丰富的水解酶,使得血液中的多肽类物质被迅速降解而失活,使得相应造影剂的靶向性功能减弱,甚至失效。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脑靶向性效果明显改善的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及其应用。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由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及任选的纤维蛋白靶向多肽制备而成;优选的,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由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和纤维蛋白靶向多肽制备而成;优选的,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T1核磁共振造影剂或T2核磁共振造影剂;优选的,所述T1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钆喷酸葡胺(Gd-DTPA)或钆特酸葡胺(Gd-DOTA);所述T2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优选的,所述纤维蛋白靶向多肽选自:胸腺五肽、胸腺肽α1、RGD肽、KRDS肽或其混合物;更优选的,所述纤维蛋白靶向多肽选自:胸腺肽α1与KRDS肽的混合物;优选的,所述胸腺肽α1与KRDS肽的重量比为:3-8:1-5;更优选的,所述胸腺肽α1与KRDS肽的重量比为:5:3。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中PEG氨基选自:DSPE-PEG(2000)Amine、4臂-氨基-聚乙二醇或6臂-氨基-聚乙二醇。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摩尔比为1:2-8;更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摩尔比为1:3-7;最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摩尔比为1:4。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组合在制备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中的用途。优选的,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T1核磁共振造影剂或T2核磁共振造影剂;优选的,所述T1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钆喷酸葡胺(Gd-DTPA)或钆特酸葡胺(Gd-DOTA);所述T2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优选的,所述纤维蛋白靶向多肽选自:胸腺五肽、胸腺肽α1、RGD肽、KRDS肽或其混合物;更优选的,所述纤维蛋白靶向多肽选自:胸腺肽α1与KRDS肽的混合物;优选的,所述胸腺肽α1与KRDS肽的重量比为:3-8:1-5;更优选的,所述胸腺肽α1与KRDS肽的重量比为:5:3。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中PEG氨基选自:DSPE-PEG(2000)Amine、4臂-氨基-聚乙二醇或6臂-氨基-聚乙二醇。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摩尔比为1:2-8;更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摩尔比为1:3-7;最优选的,所述PEG氨基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摩尔比为1:4。再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1)脂质体纳米颗粒的制备:按配方量称取卵磷脂、胆固醇、PEG氨基溶于氯仿溶液中,搅拌均匀后,置于旋转蒸发仪中,水浴55℃条件下旋转成膜,真空干燥后添加核磁共振造影剂溶液后制得脂质体乳液,经超速离心获得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2)任选的纤维蛋白靶向多肽的缀合:按量称取步骤(1)制得的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与纤维蛋白靶向多肽,20-30℃条件下于注射用水中共同孵育5-15min,即得本专利技术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通过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并优选的添加纤维蛋白靶向多肽有效提高了核磁共振造影剂的血脑屏障的通过率,实现了核磁共振造影剂在脑梗死部位的富集,显著增强了脑梗死的核磁共振显像效果,可以明显降低核磁共振造影剂所需剂量,在实现及时诊断脑梗死、及时发现脑梗死血管的位置,为脑梗死的及时治疗提供条件的基础上,还有利于降低成本、避免造影剂副作用的发生。具体实施方式在下文中更详细地描述了本专利技术以有助于对本专利技术的理解。实施例1:一种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DSPE-PEG(2000)Amine2份、钆喷酸葡胺15份、卵磷脂80份、胆固醇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其特征在于,由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及任选的纤维蛋白靶向多肽制备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其特征在于,由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及任选的纤维蛋白靶向多肽制备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由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和纤维蛋白靶向多肽制备而成。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核磁共振造影剂选自T1核磁共振造影剂或T2核磁共振造影剂。
4.根据权利要求2-3任一项所述的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纤维蛋白靶向多肽选自:胸腺五肽、胸腺肽α1、RGD肽、KRDS肽或其混合物。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诊断脑梗死的核磁共振造影剂,其特征在于,所述PEG氨基修饰的核磁共振造影剂脂质体纳米颗粒中PEG氨基选自:DSPE-PEG(2000)Amine、4臂-氨基-聚乙二醇或6臂-氨基-聚乙二醇。
6.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鹤,董妍,苗慧,冯华,尹燕伟,李海燕,于海娇,周洋,
申请(专利权)人:牡丹江医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黑龙江;2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