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4975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该辅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散热管,壳体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与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相连通,出液口与动力电池的冷却液进口相连通,散热管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相并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辅热交换器将散热管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相并联,利用驱动电机使用后快速升温的特性,驱动电机的出来的冷却液温度较高,利用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在散热管中对通过进液口进入到壳体中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进行加热,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的温度升高,使得动力电池的温度升高,减少动力电池额外电耗,降低整车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
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
技术介绍
动力电池在低温下性能急剧降低,为保证车辆正常运行,低温冷启动之后,动力电池依旧需要利用自身电能进行自加热,保证电池能量的稳定持续输出。因燃料电池的冷却液需要去离子,整个回路需要保持相对纯净,所以除了空调采暖以外,不宜再增加额外辅热器件。然而,伴随电动车的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性能需求越来越高,驱动电机在使用中一般都伴随着温度快速升高,加上驱动电机控制器的换电发热,整个驱动系统的发热量即便在低温下也是可观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低能耗的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包括壳体和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散热管,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液口和出液口,所述进液口与动力电池的冷却液出口相连通,所述出液口与动力电池的冷却液进口相连通,所述散热管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相并联。优选的,所述出液口设有用于检测出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优选的,所述进液口设有用于检测进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中位于散热管和驱动电机之间的管路段上设有用于检测液温的第三温度传感器。优选的,位于所述散热管的进口通过管路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相连通的位置设有三通阀门。优选的,所述三通阀门为电磁阀,所述辅热交换器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三通阀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散热管的进口与所述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之间的管路段上设有节流阀。优选的,所述节流阀为电磁阀,所述控制器与所述节流阀和第一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优选的,所述散热管的形状为螺旋型。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将散热管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回路相并联,利用驱动电机使用后快速升温的特性,驱动电机的出来的冷却液温度较高,利用驱动电机的冷却液在散热管中对通过进液口进入到壳体中的动力电池的冷却液进行加热,动力电池的冷却液的温度升高,使得动力电池的温度升高,减少动力电池额外电耗,降低整车能耗。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的结构示意图。1-壳体;11-进液口;12-出液口;2-散热管;21-节流阀;3-动力电池;31-冷却液出口;32-冷却液进口;4-驱动电机;5-冷却液回路;51-三通阀门;6-第一温度传感器;7-第二温度传感器;8-第三温度传感器;9-控制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壳体1内的散热管2,壳体1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进液口11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出口31相连通,出液口12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进口32相连通,散热管2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相并联。本技术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将散热管2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相并联,利用驱动电机4使用后快速升温的特性,驱动电机4的出来的冷却液温度较高,利用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在散热管2中对通过进液口11进入到壳体1中的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进行加热,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的温度升高,使得动力电池3的温度升高,减少动力电池3额外电耗,降低整车能耗。出液口12还可以设有用于检测出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便于实时监控出液温度。进液口11也可以设有用于检测进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7,便于实时监控进液温度。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中位于散热管2和驱动电机4之间的管路段上还可以设有用于检测液温的第三温度传感器8。这样方便实时监测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中在经过散热管2后,回流到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的温度。位于散热管2的进口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相连通的位置可以设有三通阀门51。三通阀门51的第一端口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的出口相连通,三通阀门51的第二端口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的入口相连通,剩下第三端口与散热管2的进口相连通。当需要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通过散热管2对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进行加热时,第一端口和第三端口打开,第二端口关闭,当不需要时,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打开,第三端口关闭。三通阀门51可以为电磁阀,辅热交换器还可以包括控制器9,控制器9分别与三通阀门51、第二温度传感器7和第三温度传感器8电连接。当第二温度传感器7检测到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的进液温度高于预设值或是第三温度传感器8检测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中回流到驱动电机4的温度低于预设值时,控制器9控制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打开,第三端口关闭,停止散热管2对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的加热。散热管2的进口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之间的管路段上可以设有节流阀21,用于调节散热管2内的流量,控制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的升温速率。节流阀21可以为电磁阀,控制器9与节流阀21和第一温度传感器6电连接,当第一温度传感器6检测到壳体1内的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的出液温度超过预设值时,节流阀21调小散热管2内的流量,降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的升温速率。散热管2的形状有多种,在这里不做限定,例如可以为螺旋型或片状型等。其中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二温度传感器7、第三温度传感器8和控制器9均为市场上可以购买到的产品,例如:第一温度传感器6、第二温度传感器7和第三温度传感器8可以均为PT100温度传感器,控制器9可以为PCL控制器。以上未涉及之处,适用于现有技术。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技术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来做出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方向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散热管(2),所述壳体(1)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所述进液口(11)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出口(31)相连通,所述出液口(12)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进口(32)相连通,所述散热管(2)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相并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和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的散热管(2),所述壳体(1)上设有与其内部相通的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所述进液口(11)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出口(31)相连通,所述出液口(12)与动力电池(3)的冷却液进口(32)相连通,所述散热管(2)通过管路与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相并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液口(12)设有用于检测出液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11)设有用于检测进液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7)。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燃料电池汽车的动力电池加热的辅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电机(4)的冷却液回路(5)中位于散热管(2)和驱动电机(4)之间的管路段上设有用于检测液温的第三温度传感器(8)。


5.如权利要求4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喻炜峰冯刚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格罗夫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