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49750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该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燃料电池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的底面四角,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冷却槽,所述冷却槽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燃料电池放置在隔板上,通过利用燃料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使得冷却液温度上升,进而造成密度降低,根据热虹吸原理,温度上升的冷却液通过第一输送管输送至分流管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液进入积液腔中,由于冷却的冷却液密度增大通过第三输送管回流至冷却槽中,实现自循环,避免传统泵的传送,降低电能的损耗,提高燃料电池的续航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燃料电池
,具体为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氢燃料电池在车辆、船舶等设备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氢燃料电池运行中会产生大量的余热,且外部高温环境也会导致氢燃料电池发生故障,存在安全隐患。目前专利号CN201721597256.0提出的一种燃料电池冷却系统包括散热装置和冷却装置,冷却装置内的冷却液与燃料电池表面进行热量交换,冷却液沸腾蒸发上升至至散热装置进行冷凝液化,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使用,该种设计在使用过程中,冷却液需要到达60-70度才能沸腾,此时燃料电池的表面温度已经较高,存在安全隐患,燃料电池的散热效果差,若抛弃冷却液沸腾而采用泵抽冷却液,冷却液从制冷储存结构中泵入燃料电池,冷却液在对燃料电池降温后通过泵抽入制冷机构,对冷却液进行制冷实现循环,这种散热方式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多种电力设备的配合,而燃料电池一般应用在汽车领域,而节省电能提高续航能力是重中之重,多个电力设备的配合,会造成电能的损耗,不利于汽车的续航,降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具备节省电能,便于装置的移动和固定的优点,解决了
技术介绍
提出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节省电能,便于装置的移动和固定的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燃料电池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的底面四角,所述装置主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冷却槽,所述冷却槽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所述隔板上开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所述燃料电池放置在隔板上,所述燃料电池的周侧套设有外框,位于冷却槽一侧的所述装置主体内部开设有积液腔,位于积液腔上方的所述装置主体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两平行设置的导流管,位于左侧的所述导流管的底面连接有第一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的下端插设入冷却槽内部,位于右侧的所述导流管底面连接有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二输送管的下单插设入积液腔内,所述积液腔的底面连接有第三输送管,所述第三输送管的底面与冷却槽连通,两个所述导流管之间设置有多个分流管,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导热块,所述分流管贯穿导热块设置。优选的,所述外框的内侧嵌设有密封条,所述外框的外侧也嵌设有密封条。优选的,所述导热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片,多个所述散热片间距相同,所述导热块和散热片采用铜或铝任意一种材料制成。优选的,所述分流管的流量与导流管的流量比为10:1。优选的,所述支撑腿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吸盘,所述支撑腿的底面开设有空腔,所述空腔与吸盘内部连通,所述支撑腿的一侧开设有与空腔连通的气孔,所述气孔内设置有橡胶塞。优选的,所述橡胶塞采用软橡胶材料制成,且橡胶塞与气孔过盈配合。(三)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对比,本技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1.该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通过利用燃料电池工作时产生的热使得冷却液温度上升,进而造成密度降低,根据热虹吸原理,温度上升的冷却液通过第一输送管输送至分流管中进行冷却,冷却后的冷却液进入积液腔中,由于冷却的冷却液密度增大通过第三输送管回流至冷却槽中,实现自循环,避免传统泵的传送,降低电能的损耗,提高燃料电池的续航能力。2.该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通过在支撑腿的下端固定吸盘,吸盘的设置,提高装置的稳定性,并且支撑腿上设置有气孔,气孔内设置橡胶塞,保证吸盘吸附的牢固性的同时,便于吸盘的脱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整体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分流管和导流管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吸盘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外框结构示意图。图中:1装置主体、2燃料电池、3支撑腿、4导流管、5橡胶塞、6冷却槽、7外框、8隔板、9通孔、10第一输送管、11分流管、12导热块、13散热片、14第二输送管、15第三输送管、16积液腔、17空腔、18吸盘、19气孔。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4,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燃料电池2和支撑腿3,支撑腿3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的底面四角,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冷却槽6,冷却槽6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8,隔板8上开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9,燃料电池2放置在隔板8上,燃料电池2的周侧套设有外框7,外框7的内侧嵌设有密封条,外框7的外侧也嵌设有密封条,该种设计,可提高外框7与燃料电池2和冷却槽6内壁的密封效果,避免冷却液泄露,对燃料电池2造成损坏,外框7的内侧与燃料电池2表面接触,外框7的外侧与冷却槽6内壁接触,位于冷却槽6一侧的装置主体1内部开设有积液腔16,位于积液腔16上方的装置主体1表面开设有凹槽,凹槽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两平行设置的导流管4,位于左侧的导流管4的底面连接有第一输送管10,第一输送管10的下端插设入冷却槽6内部,位于右侧的导流管4底面连接有第二输送管14,第二输送管14的下单插设入积液腔16内,积液腔16的底面连接有第三输送管15,第三输送管15的底面与冷却槽6连通,两个导流管4之间设置有多个分流管11,分流管11的流量与导流管4的流量比为10:1,该种设计,提高冷却液与导热块12的接触面,增加热交换的效率,凹槽内设置有导热块12,导热块1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散热片13,多个散热片13间距相同,导热块12和散热片13采用铜或铝任意一种材料制成,导热块12和散热片13的设置可提高冷却液的冷却效果,分流管11贯穿导热块12设置。实施例2基于实施例1,如图1-5,支撑腿3的底面固定连接有吸盘18,支撑腿3的底面开设有空腔17,空腔17与吸盘18内部连通,支撑腿3的一侧开设有与空腔17连通的气孔19,气孔19内设置有橡胶塞5,橡胶塞5采用软橡胶材料制成,且橡胶塞5与气孔19过盈配合,提高橡胶塞5与气孔19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工作原理:使用时,燃料电池工作产生大量的热量,热量传递至冷却槽6内的冷却液中,进行热量的交换,此时冷却液温度上升密度降低,根据虹吸原理,此时温度上升的冷却液通过第一输送管10进入导流管4,导流管4内的冷却液分流至分流管11中,通过导热块12进行热量的交换,经过热量交换的冷却液温度降低,通过第二输送管14进入积液腔16内,此时冷却液的温度降低,密度增大,冷却液通过第三输送管15回流至冷却槽6内,实现自循环,并且在需要对装置主体1进行固定时,按压装置主体1,此时吸盘18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燃料电池(2)和支撑腿(3),所述支撑腿(3)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的底面四角;/n其特征在于:/n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冷却槽(6),所述冷却槽(6)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8),所述隔板(8)上开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9),所述燃料电池(2)放置在隔板(8)上,所述燃料电池(2)的周侧套设有外框(7),位于冷却槽(6)一侧的所述装置主体(1)内部开设有积液腔(16),位于积液腔(16)上方的所述装置主体(1)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两平行设置的导流管(4),位于左侧的所述导流管(4)的底面连接有第一输送管(10),所述第一输送管(10)的下端插设入冷却槽(6)内部,位于右侧的所述导流管(4)底面连接有第二输送管(14),所述第二输送管(14)的下单插设入积液腔(16)内,所述积液腔(16)的底面连接有第三输送管(15),所述第三输送管(15)的底面与冷却槽(6)连通,两个所述导流管(4)之间设置有多个分流管(11),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导热块(12),所述分流管(11)贯穿导热块(12)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料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装置主体(1)、燃料电池(2)和支撑腿(3),所述支撑腿(3)固定连接在装置主体(1)的底面四角;
其特征在于:
所述装置主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冷却槽(6),所述冷却槽(6)内壁固定连接有隔板(8),所述隔板(8)上开设有多个上下贯穿的通孔(9),所述燃料电池(2)放置在隔板(8)上,所述燃料电池(2)的周侧套设有外框(7),位于冷却槽(6)一侧的所述装置主体(1)内部开设有积液腔(16),位于积液腔(16)上方的所述装置主体(1)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两侧设置有两平行设置的导流管(4),位于左侧的所述导流管(4)的底面连接有第一输送管(10),所述第一输送管(10)的下端插设入冷却槽(6)内部,位于右侧的所述导流管(4)底面连接有第二输送管(14),所述第二输送管(14)的下单插设入积液腔(16)内,所述积液腔(16)的底面连接有第三输送管(15),所述第三输送管(15)的底面与冷却槽(6)连通,两个所述导流管(4)之间设置有多个分流管(11),所述凹槽内设置有导热块(12),所述分流管(11)贯穿导热块(12)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易顾辰冲朱明涛陈金勇仇飞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晓庄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