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及手电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979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1:04
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及手电筒,包括头部外壳,所述头部外壳为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远离开口一端依次设有光源、垫圈和透镜组,所述垫圈中心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呈阶梯状,所述通孔根据孔径从小到大依次分别为第一阶梯孔、第二阶梯孔和第三阶梯孔;所述第一阶梯孔的开口与所述光源相匹配,所述垫圈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孔套设在光源四周,所述第二阶梯孔的内孔壁为不透光的环形遮挡面,所述透镜组包括第一透镜,所述第三阶梯孔与所述第一透镜底部对接形成入光口,所述光源、所述垫圈和所述透镜组的中心均在同一直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手电筒头部结构在垫圈的第二阶梯孔设置了环形遮光面,阻止了副光斑的形成,提高照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及手电筒
本技术属于手电筒
,尤其涉及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及手电筒。
技术介绍
目前的手电筒一般通过反射面使光源所发出分散的光线经过反射后按一定的方向发射出去,形成集中的光线。由于光源所发射的光线是朝各个方向180度发散的(参照附图1),其中发散角度过大的光线则无法通过透镜反射来控制发射方向,从而会在主光斑外圈形成副光斑,使近距离的照射范围变大,大大影响了光的质量。当手电筒用于狩猎照射时,近处的副光斑会导致猎物很容易发现光,从而导致打猎失败。因此,如何对手电筒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消除手电筒照射时所形成的近处副光斑,从而改善远程照射效果是本技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及手电筒,以去除手电筒照射中形成的副光斑。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包括头部外壳,所述头部外壳为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远离开口一端依次设有光源、垫圈和透镜组,所述垫圈中心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呈阶梯状,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包括头部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外壳(1)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远离开口一端依次设有光源(2)、垫圈(3)和透镜组(4),所述垫圈(3)中心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呈阶梯状,所述通孔根据内孔径从小到大依次分别为第一阶梯孔(301)、第二阶梯孔(302)和第三阶梯孔(303);所述第一阶梯孔(301)的开口与所述光源(2)相匹配,所述垫圈(3)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孔(301)套设在光源(2)四周,所述第二阶梯孔(302)的内孔壁为环形遮光面(3021),所述透镜组(4)包括第一透镜(410),所述第三阶梯孔(303)与所述第一透镜(410)底部对接形成入光口,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手电筒头部结构,包括头部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外壳(1)具有一端开口的腔体,所述腔体内远离开口一端依次设有光源(2)、垫圈(3)和透镜组(4),所述垫圈(3)中心设有一通孔,所述通孔呈阶梯状,所述通孔根据内孔径从小到大依次分别为第一阶梯孔(301)、第二阶梯孔(302)和第三阶梯孔(303);所述第一阶梯孔(301)的开口与所述光源(2)相匹配,所述垫圈(3)通过所述第一阶梯孔(301)套设在光源(2)四周,所述第二阶梯孔(302)的内孔壁为环形遮光面(3021),所述透镜组(4)包括第一透镜(410),所述第三阶梯孔(303)与所述第一透镜(410)底部对接形成入光口,所述光源(2)、所述垫圈(3)和所述第一透镜(410)的中心均在同一直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圈(3)为直径16毫米,厚度2.5毫米的圆形垫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头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阶梯孔(302)的内孔径为10毫米。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电筒头部结构,所述环形遮光面呈黑色。


5.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述举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傲雷移动照明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