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减振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隔声罩减振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包括固定件、套筒组件和减振组件,所述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固定件的两端,所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部,所述第二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部。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应用简单的组合式减振结构实现了良好的减振性能,固定件用于将隔声罩进行固定,采用双边套筒减小了加工精度,同时又缩减了成本,采用双边减振件可以将套筒上的振动更好的进行衰减,方便安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隔声罩减振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减震零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隔声罩减振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
技术介绍
隔声罩主要作用要起到隔音作用,隔音量与隔声罩材料的面密度成正相关关系,现有应用广泛的面密度大的材料,结构辐射效率一般很高,若隔声罩直接采用刚性约束固定或约束元件隔振性能不好,来自发动机的中高频振动激励会激发隔声罩产生非常大的结构辐射噪声,从而使隔声罩总的降噪效果大大折扣,甚至发生噪声恶化,起不到降噪效果,因此技术一种减振效果好、结构简单、成本低、可靠性高的减振元件已成为保证发动机隔声罩降噪效果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至少解决隔声罩减振装置减振性能差和高成本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隔声罩减振装置,包括:固定件;套筒组件,所述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固定件的两端;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部,所述第二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部。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应用简单的组合式减振结构实现了良好的减振性能,固定件用于将隔声罩进行固定,采用双边套筒减小了加工精度,同时又缩减了成本,采用双边减振件可以将套筒上的振动更好的进行衰减,方便安装。另外,根据本技术的隔声罩减振装置,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筒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用于与基础振源相抵,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减振件相抵。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套筒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与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减振件相抵。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减振组件为橡胶材质,所述套筒为金属材质。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套筒和所述减振组件间为过盈配合。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在所述固定件轴向方向之间存在间隙。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声罩减振装置还包括金属垫片,所述金属垫片位于所述固定件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套筒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隔声罩减振装置还包括支撑螺钉,所述支撑螺钉的一侧与所述基础振源相抵,所述支撑螺钉的另一侧套设于部分所述固定件并与所述第一套筒相抵。在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隔声罩减振装置。附图说明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隔声罩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隔声罩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剖面图。10:固定件;21:第一套筒、211:第一限位部、22:第二套筒、221:第二限位部;31:第一减振件、32:第二减振件;40:金属垫片;50:支撑螺钉;100:隔声罩。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隔声罩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技术实施方式的隔声罩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剖面图。如图1和2所示,本技术提出了一种隔声罩减振装置及具有其的发动机。本技术中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包括固定件10、套筒组件和减振组件,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21和第二套筒22,第一套筒21和第二套筒22套分别套设于固定件10的两端,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31和第二减振件32,第一减振件31套设于第一套筒21的外部,第二减振件32套设于第二套筒22的外部。通过使用本技术方案中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应用简单的组合式减振结构实现了良好的减振性能,固定件10用于将隔声单元100进行固定,采用双边套筒减小了加工精度,缩减了成本,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动刚度特性,另外采用双边减振件可以将套筒上的振动更好的进行衰减,同时方便安装。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套筒21还设有第一限位部211,第一限位部211一侧用于与基础振源相抵,第一限位部211的另一侧与第一减振件31相抵。第一限位部211可以在轴向方向上限位第一减振件31左端的位置,使其与隔声单元100相贴合,更好的实现减振效果。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套筒22设有第二限位部221,第二限位部221的一侧与固定件10的一端相抵,第二限位部221的另一侧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声罩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固定件;/n套筒组件,所述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固定件的两端;/n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部,所述第二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声罩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件;
套筒组件,所述套筒组件包括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所述第一套筒和所述第二套筒套分别套设于所述固定件的两端;
减振组件,所述减振组件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所述第一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套筒的外部,所述第二减振件套设于所述第二套筒的外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套筒还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的一侧用于与基础振源相抵,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减振件相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套筒设有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的一侧与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减振件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隔声罩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杰,陈子聪,李长龙,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