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3609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包括后支撑板和前张拉板,所述后支撑板一侧表面通过千斤顶与前张拉板连接,且后支撑板另一侧表面开设有夹具槽,并且夹具槽内部贯穿后支撑板开设有后穿线孔。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了夹持槽、液压杆和夹持环,安装好后支撑板后,将钢绞线从后穿线孔穿入,并经过导管,从前穿线孔中穿出,在进行预应力张拉时,伸长液压杆,液压杆带动夹持环夹住钢绞线,防止钢绞线滑动,即可进行张拉,张拉完毕后,使液压杆缩短即可放松钢绞线,夹持槽、液压杆和夹持环的设置便于夹持和放开钢绞线,相对于传统的夹持装置,操作更加方便,节省了安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
本技术涉及预应力结构施工
,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
技术介绍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构件受外力荷载作用前,先人为地对它施加压力,由此产生的预应力状态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拉应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混凝土开裂的目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常采用先张法和后张法施工,在后张法施工过程中,需要对钢绞线或者钢筋进行拉伸,从而利用钢筋回缩应力,提高混凝土抗开裂能力,传统的张拉方法采用液压张拉设备和夹具进行张拉,张拉端的夹具在安装时需要人工固定,同理,在拆除时需要人工拆除,耽误较多的时间,影响使用效率,另外,传统的液压张拉设备体积较大,质量较重,安装较为不便,也影响了施工效率。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具备便于安拆、工作效率高的优点,进而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的问题。(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支撑板(1)和前张拉板(5),所述后支撑板(1)一侧表面通过千斤顶(2)与前张拉板(5)连接,且后支撑板(1)另一侧表面开设有夹具槽(12),并且夹具槽(12)内部贯穿后支撑板(1)开设有后穿线孔(11),所述前张拉板(5)另一侧表面开设有设备槽(10),且设备槽(10)内表面开设有夹持槽(6),并且夹持槽(6)中心位置贯穿前张拉板(5)对应后穿线孔(11)开设有前穿线孔(8),所述夹持槽(6)内壁对应前穿线孔(8)位置固定安装有液压杆(9),且液压杆(9)另一端安装有夹持环(7),所述后支撑板(1)一侧表面位于后穿线孔(11)外侧固定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支撑板(1)和前张拉板(5),所述后支撑板(1)一侧表面通过千斤顶(2)与前张拉板(5)连接,且后支撑板(1)另一侧表面开设有夹具槽(12),并且夹具槽(12)内部贯穿后支撑板(1)开设有后穿线孔(11),所述前张拉板(5)另一侧表面开设有设备槽(10),且设备槽(10)内表面开设有夹持槽(6),并且夹持槽(6)中心位置贯穿前张拉板(5)对应后穿线孔(11)开设有前穿线孔(8),所述夹持槽(6)内壁对应前穿线孔(8)位置固定安装有液压杆(9),且液压杆(9)另一端安装有夹持环(7),所述后支撑板(1)一侧表面位于后穿线孔(11)外侧固定连接有导管(4),且导管(4)另一端与前张拉板(5)一侧表面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千斤顶(2)外侧位于后支撑板(1)和前张拉板(5)之间连接有稳定杆(3),且稳定杆(3)由外杆(13)、内杆(16)、弹簧(14)和滚珠支撑件(15)组成,并且外杆(13)内部插接有内杆(16),所述内杆(16)一端位于外杆(13)内部通过弹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忠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山口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