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347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属于雨水回收循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路面区、绿化区和水域区,所述路面区和绿化区之间设置有沟渠,在沟渠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排水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另一端与水域区连通,在绿化区的下方设有雨水暂存区,实现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
本技术涉及雨水回收循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美化,绿化城市收到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雨水是城市水循环和区域水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大多数城市建设系统重在排水,而对雨水的循环利用考虑的少,导致一部分水资源不能充分的利用起来,而小区以及园林中植物的灌溉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导致园林中植物的维护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提高园林雨水的收集能够节省大量的水资源。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实现园林雨水循环利用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包括路面区、绿化区和水域区,所述路面区和绿化区之间设置有沟渠,在沟渠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排水的排水管道,排水管道另一端与水域区连通,在绿化区的下方设有雨水暂存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天时,路面雨水通过沟渠部分进入绿化区内,实现对绿植的灌溉,另一部分通过排水管道进入水域区内,实现雨水的收集,当需要对绿植等进行浇灌时,可直接抽取水域区内的水进行灌溉。既有效防止路面上出现积水现象,同时也能有效实现雨水的收集以及再循环利用,节省水资源。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沟渠包括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呈阶梯状分布,且第二渠道靠近绿化区,排水管道与第一渠道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渠道和第二渠道的设置,一是防止路面出现积水现象,另一个是能保证进入第一渠道内的水不完全进入排水通道内,使得一部分进入绿化区内,从而减少工作人员后期再进行浇水的频率,节省部分人力成本。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渠道靠近第二渠道的一侧固定有竖直的挡板,挡板的高度小于第一渠道的深度。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在雨天时,会有部分雨水直接浇灌绿化区,同时也会有部分水进入第二渠道内,挡板的设置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保证水流能够顺利进入排水通道内。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挡板上开设有多个多平的透水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绿化区植物的吸水能力小于排水通道的进水速率,若不设置挡板,由于水流的冲击,可能会对部分植物造成损坏,当挡板上设置透水孔后,一些水通过透水孔进入第二渠道内,而一部分水会进入排水通道内,保证对绿化区植物有一定的灌溉,同时也能将大部分水收入排水通道内,提高雨水循环利用的效率。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暂存区包括吸水层和保水层,吸水层位于在保水层的上方。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层的设置能够对渗入绿化区下方的水进行吸收,当在晴天时,吸水层内的水能够对植物进行部分供水,保证植物的生长,防止人工浇水不及时而出现干死的情况,同时保水层的设置,减少水向下渗入的量。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水层呈弧形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水层呈弧形设置后,对渗入吸水层内的水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减少渗入吸水层内的水向两侧扩散的效果,提高保湿的效果。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水层上铺设有无纺布层,在保水层内插设有竖直的渗水管。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一些雨水量比较丰富的地区,在下雨天时,进入吸水区内的水量容易出现饱和,不利于排水,因此渗水管的设置,当吸水区内的水分出现饱和时,会有部分雨水透过无纺布层进入渗水管内,然后再从渗水管排出,从而保证路面的排水效果,而无纺布层的设置,有效防止泥土、杂质等对渗水管出现堵塞的现象。本实用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渗水管的底端与排水管道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渗水管的底端与排水管连通后,使得进入渗水管内的水能够进入排水管道内,实现雨水的二次收集,提高雨水的循环利用率。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沟渠、排水管道与暂存区的配合使用,能够将多余的水分进行收集回收,便于下次灌溉使用,节省水资源;2、第一渠道、第二渠道与挡板的配合使用,保证路面排水量能够快速排入水域区内,提高雨水收集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路面区;2、绿化区;3、水域区;4、沟渠;41、第一渠道;42、第二渠道;5、挡板;51、透水孔;6、暂存区;61、吸水层;62、保水层;7、无纺布层;8、渗水管;9、排水管道。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如图1所示,包括路面区1、绿化区2和水域区3,在路面区1和绿化区2之间设置有沟渠4,在沟渠4内设置有用于收集路面雨水的排水管道9,排水管道9的另一端与水域区3连通,在绿化区2的下方设有雨水暂存区6。如图1所示,路面区1向绿化区2倾斜设置。沟渠4包括第一渠道41和第二渠道42,第一渠道41和第二渠道42呈阶梯状分布,且第二渠道42靠近绿化区2,排水管道9向下倾斜设置,且高的一端与第一渠道41连通,在第一渠道41靠近第二渠道42的一侧固定有竖直的挡板5,挡板5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渠道41的长度方向相同,且挡板5的高度小于第一渠道41的深度,在挡板5上开设有多个水平的渗水孔,多个渗水孔沿挡板5的长度方向间隔均匀分布。路面区1上的积水进入第一渠道41内,进入第一渠道41内的一部分水通过排水管道9进入水域区3内,另一部分通过渗水孔渗入第二渠道42内,再从第二渠道42渗入绿化区2内,实现对绿化区2内的植物进行灌溉,保证绿化区2内的植物的吸水量,同时在将水域区3内的水抽出进行浇灌绿植时,第一渠道41和第二渠道42的设置,多余的水进入第一渠道41和第二渠道42内,部分渗入绿化区2的土壤内,部分进入排水管道9内,实现二次收集和循环利用。如图1所示,暂存区6包括包括吸水层61和保水层62,保水层62由黏土层构成,保水层62有沙土构成,吸水层61设置在保水层62的上方,且保水层62的纵截面呈弧形设置。在保水层62与吸水层61之间铺设有无纺布层7,在保水层62的下方插设有渗水管8,渗水管8竖直设置,一端与保水层62底面齐平,另一端与排水管道9连通。吸水层61和保水层62的设置,对进入绿化层下方的水起到进一步的收集作用,从而保证一次浇水后,暂存区6内的水分能够保证绿植生长一段时间,减少工作人员浇水的频率,另外,在下雨天时,吸水层61内的水量容易出现饱和现象,此时多余的水渗入渗水管8内,再从渗水管8内进入排水管道9内,再从排水管道9流入水域内内,实现雨水的二次收集,提高雨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本技术的使用过程如下:当在雨天时,路面雨水流入第一渠道41内,进入第一渠道41内的水部分进入排水管道9内,从而直接流入水域区3内,部分通过挡板5上的渗水孔进入第二渠道42内,再渗入绿化区2的土壤内,当绿化区2土壤内的水出现饱和时会向下渗进入吸水层61内,当吸水层61内的水量出现饱和后,雨水通过进入渗水管8内,再进入排水管道9内,再进入水域区3内,实现雨水的二次收集和循环利用。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解释,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区(1)、绿化区(2)和水域区(3),所述路面区(1)和绿化区(2)之间设置有沟渠(4),在沟渠(4)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排水的排水管道(9),排水管道(9)另一端与水域区(3)连通,在绿化区(2)的下方设有雨水暂存区(6)。/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路面区(1)、绿化区(2)和水域区(3),所述路面区(1)和绿化区(2)之间设置有沟渠(4),在沟渠(4)内设置有用于连接排水的排水管道(9),排水管道(9)另一端与水域区(3)连通,在绿化区(2)的下方设有雨水暂存区(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沟渠(4)包括第一渠道(41)和第二渠道(42),第一渠道(41)和第二渠道(42)呈阶梯状分布,且第二渠道(42)靠近绿化区(2),排水管道(9)与第一渠道(41)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园林保湿储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渠道(41)靠近第二渠道(42)的一侧固定有竖直的挡板(5),挡板(5)的高度小于第一渠道(4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辉刘佳卢彦军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华天环保园林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