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爱平专利>正文

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4166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黄土层,所述黄土层的顶部开设有挤密桩孔,挤密桩孔内填充有填充层,黄土层的顶部铺设于素土层,素土层的顶部铺设有灰土层,灰土层的顶部铺设有多个钢筋,灰土层的顶部铺设有混凝土层,多个钢筋均位于混凝土层内,混凝土层的顶部铺设有多个混凝土柱,多个混凝土柱呈等间距阵列排布,混凝土层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层,多个混凝土柱均位于回填土层内,回填土层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合理,提高了地基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能,提高了地基结构的承载力和强度,大大的降低了黄土地区地基的湿陷性,沉降量大大减轻,提高了地基的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
本技术涉及地基处理
,具体为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
技术介绍
湿陷性黄土是黄土的一种,凡天然黄土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发生显著的湿陷变形,强度也随之降低的,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湿陷特性,会对结构物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使结构物大幅度沉降、开裂、倾斜,甚至严重影响其安全和使用,在黄土地区修筑桥涵等结构物时,应对湿陷性黄土地基有可靠的判定方法和全面的认识,并采取正确的工程措施,防止或消除它的湿陷性,这个过程称为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性质和结构,减小土的渗水性、压缩性,控制其湿陷性的发生,部分或全部消除它的湿陷性。但是,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不适用于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对黄土湿陷性处理效果不佳,承载强度低,导致对地基处理的稳固性较差,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解决了的问题。(二)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黄土层,所述黄土层的顶部开设有挤密桩孔,挤密桩孔内填充有填充层,黄土层的顶部铺设于素土层,素土层的顶部铺设有灰土层,灰土层的顶部铺设有多个钢筋,灰土层的顶部铺设有混凝土层,多个钢筋均位于混凝土层内,混凝土层的顶部铺设有多个混凝土柱,多个混凝土柱呈等间距阵列排布,混凝土层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层,多个混凝土柱均位于回填土层内,回填土层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碎石层的顶部铺设有水泥层,水泥层的顶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切缝槽。优选的,所述挤密桩孔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挤密桩孔呈等间距阵列排布,填充层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填充层分别位于相对应的挤密桩孔内。优选的,所述素土层是由黏性土材料构成。优选的,多个钢筋呈等间距网格状排布。(三)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通过利用多个挤密桩孔和多个填充层,形成挤密桩,通过在黄土层的顶部开设多个挤密桩孔,使得挤密桩孔位置原有的黄土被强制侧向挤压,挤密桩一定范围内的黄土层的密实度提高,桩间土的密度变得均匀,提高了黄土层的坚硬程度,大大的减轻了黄土层的湿陷性,通过铺设素土层和灰土层提高了黄土层的承载力,使得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土体逐渐增加强度,消除湿陷性,沉降均匀和沉降量减小,利用多个钢筋绑扎呈网状立体形状大大的提高了混凝土层的抗压抗震强度,提高了混凝土层的硬度,利用多个混凝土柱提高了回填土层的坚硬强度和抗变形强度,利用碎石层和水泥层进一步增强了承载能力和坚硬强度,通过在水泥层表面开设多个切缝槽,防止水泥层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造成水泥层开裂,从而提高了地基结构的稳固性和安全性能,提高了地基结构的承载力和强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主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钢筋俯视的排布示意图。图中:1、黄土层;2、挤密桩孔;3、填充层;4、素土层;5、灰土层;6、钢筋;7、混凝土层;8、混凝土柱;9、回填土层;10、碎石层;11、水泥层;12、切缝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2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黄土层1,黄土层1的顶部开设有挤密桩孔2,挤密桩孔2内填充有填充层3,黄土层1的顶部铺设于素土层4,素土层4的顶部铺设有灰土层5,灰土层5的顶部铺设有多个钢筋6,灰土层5的顶部铺设有混凝土层7,多个钢筋6均位于混凝土层7内,混凝土层7的顶部铺设有多个混凝土柱8,多个混凝土柱8呈等间距阵列排布,混凝土层7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层9,多个混凝土柱8均位于回填土层9内,回填土层9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10,碎石层10的顶部铺设有水泥层11,水泥层11的顶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切缝槽12。挤密桩孔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挤密桩孔2呈等间距阵列排布,填充层3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填充层3分别位于相对应的挤密桩孔2内,素土层4是由黏性土材料构成,多个钢筋6呈等间距网格状排布。工作原理:利用多个圆柱形钢质桩管打入黄土层1内,然后再依次拔出圆柱形钢质桩管形成挤密桩孔2,再把石灰和粉煤灰混合材料注入多个挤密桩孔2进行夯实,石灰和粉煤灰夯实后形成填充层3,利用多个挤密桩孔2和多个填充层3配合,形成挤密桩,通过在黄土层1的顶部开设多个挤密桩孔2,挤密桩孔2位置原有的黄土被强制侧向挤压,使得挤密桩一定范围内的黄土层1的密实度提高,桩间土的密度变得均匀,提高了黄土层1的坚硬程度,大大的减轻了黄土层1的湿陷性,把一定量的粘性土铺设在黄土层1的顶部并夯实,形成素土层4,把石灰和土安装三七比例混合均匀后铺设在素土层4的顶部,形成灰土层5,通过铺设素土层4和灰土层5提高了黄土层1的承载力,使得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土体逐渐增加强度,消除湿陷性,沉降均匀和沉降量减小,把多个钢筋6绑扎呈网状立体形状固定在灰土层5的顶部,并向绑扎完成的钢筋6上浇注混凝土,凝固后形成混凝土层7,利用多个钢筋6绑扎呈网状立体形状大大的提高了混凝土层7的抗压抗震强度,提高了混凝土层7的硬度,在混凝土层7上固定铺设放置多个混凝土柱8,再铺设适量的土进行回填并夯实,使得多个混凝土柱8填埋在夯实的土内,形成回填土层9,利用多个混凝土柱8提高了回填土层9的坚硬强度和抗变形强度,通过在回填土层9的顶部铺设适量的石子与碎砖块混合材料并夯实,形成碎石层10,然后再碎石层10的顶部铺设水泥形成水泥层11,利用碎石层10和水泥层11进一步增强了承载能力和坚硬强度,通过在水泥层11表面开设多个切缝槽12,防止水泥层11在热胀冷缩的情况下造成水泥层11开裂,同时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均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综上可得,该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利用多个挤密桩孔2和多个填充层3,形成挤密桩,通过在黄土层1的顶部开设多个挤密桩孔2,使得挤密桩孔2位置原有的黄土被强制侧向挤压,挤密桩一定范围内的黄土层1的密实度提高,桩间土的密度变得均匀,提高了黄土层1的坚硬程度,大大的减轻了黄土层1的湿陷性,通过铺设素土层4和灰土层5提高了黄土层1的承载力,使得土体固化作用提高,使土体逐渐增加强度,消除湿陷性,沉降均匀和沉降量减小,利用多个钢筋6绑扎呈网状立体形状大大的提高了混凝土层7的抗压抗震强度,提高了混凝土层7的硬度,利用多个混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黄土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黄土层(1)的顶部开设有挤密桩孔(2),挤密桩孔(2)内填充有填充层(3),黄土层(1)的顶部铺设于素土层(4),素土层(4)的顶部铺设有灰土层(5),灰土层(5)的顶部铺设有多个钢筋(6),灰土层(5)的顶部铺设有混凝土层(7),多个钢筋(6)均位于混凝土层(7)内,混凝土层(7)的顶部铺设有多个混凝土柱(8),多个混凝土柱(8)呈等间距阵列排布,混凝土层(7)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层(9),多个混凝土柱(8)均位于回填土层(9)内,回填土层(9)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10),碎石层(10)的顶部铺设有水泥层(11),水泥层(11)的顶部等间距开设有多个切缝槽(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严重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基础结构,包括黄土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黄土层(1)的顶部开设有挤密桩孔(2),挤密桩孔(2)内填充有填充层(3),黄土层(1)的顶部铺设于素土层(4),素土层(4)的顶部铺设有灰土层(5),灰土层(5)的顶部铺设有多个钢筋(6),灰土层(5)的顶部铺设有混凝土层(7),多个钢筋(6)均位于混凝土层(7)内,混凝土层(7)的顶部铺设有多个混凝土柱(8),多个混凝土柱(8)呈等间距阵列排布,混凝土层(7)的顶部铺设有回填土层(9),多个混凝土柱(8)均位于回填土层(9)内,回填土层(9)的顶部铺设有碎石层(10),碎石层(10)的顶部铺设有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爱平
申请(专利权)人:吴爱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