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201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缸体以及搅拌装置;所述缸体的容纳腔分隔为用于在好氧环境下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生物反应区以及与生物反应区连通且用于对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区;所述搅拌装置的一端伸入生物反应区内,用于搅拌生物反应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通过集成式的高效生物反应区和气浮式固液分离区设计,降低了占地面积,提高了氧利用效率,大幅降低曝气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
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
技术介绍
当前城市污水处理的主流技术是生物处理技术,按照微生物的生长方式,生物法可分为以活性污泥法为代表的悬浮生长法和以生物膜法为代表的附着生长法。目前,城市污水处理以活性污泥法的应用最广。但是,由于传统活性污泥法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运行费也较高,需要进行革新。为开发高效、低耗的城市污水处理新技术、新工艺,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这期间,以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曝气生物滤池(BAF)、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组合工艺(IFAS)为代表的生物膜技术为主的工艺,由于其在紧凑方面的优势在升级改造方面获得一定的优势。另外在20世纪末,一些创新型的工艺如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技术也逐渐登上舞台。但无论是悬浮生长的生物处理技术,还是以IFAS、MBBR及BAF为代表的生物膜处理技术,都存在占地较大、能耗较高的问题。污水处理厂向来都是能源消耗大户,特别是为了满足近年来的污水厂提标改造和日益收紧的排放需求,治理水污染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大幅增长也不容忽视。高额的运营成本使污水处理厂背负沉重的压力。此外,为了治理污染而大量消耗能源并非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亦会引发民众质疑。因此,开发低能耗、高能源回收潜力的污水处理技术,才更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环保产业精神。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缸体以及搅拌装置;所述缸体的容纳腔分隔为用于在好氧环境下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生物反应区以及与生物反应区连通且用于对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区;所述搅拌装置的一端伸入生物反应区内,用于搅拌生物反应区。优选地,所述生物反应区内设有生物反应装置,所述生物反应装置包括自由填充于生物反应区中且用于与污水进行生化反应的生物膜载体、用于为生物反应区提供氧气的曝气装置、以及用于排出生物反应区中污泥的第一排泥装置。优选地,所述生物膜载体包括微生物载体和负载于微生物载体上的生物膜。优选地,所述生物反应区顶部设置的水流出口通过筛网与所述固液分离区顶部设置的水流入口连通。优选地,所述筛网的孔径不超过所述生物膜载体的粒径。优选地,所述缸体设有污水入口,所述污水入口位于所述缸体底部,且与所述生物反应区连通,污水由该污水入口进入生物反应区。优选地,所述曝气装置和所述第一排泥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生物反应区底部。优选地,所述缸体设有曝气入口,所述曝气入口与所述曝气装置连通,空气由该曝气入口进入曝气装置。优选地,所述缸体设有第一排泥口,所述第一排泥口与所述第一排泥装置连通,生物反应区的污泥由该第一排泥口排出。优先地,所述缸体设有微气泡释放口,该微气泡释放口位于固液分离区的底部,且与缸体外的微气泡发生装置连通。优选地,所述固液分离区内设有用于排出固液分离区污泥的第二排泥装置。优选地,所述第二排泥装置包括位于所述固液分离区底部的底泥收集装置以及位于所述固液分离区顶部的浮泥收集装置。优选地,所述缸体设有第二排泥口,所述第二排泥口与所述底泥收集装置连通,用于排出固液分离区的底泥。优选地,所述缸体设有第三排泥口,所述第三排泥口与所述浮泥收集装置连通,用于排出固液分离区的浮泥。优选地,所述固液分离区设有隔板,用于分隔进行固液分离的污水和固液分离后的污水。优选地,所述缸体设有排水口,用于排出固液分离后的污水;所述排水口与所述固液分离区连通,且位于所述固液分离区内固液分离后区域的中间位置。优选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桨和搅拌电机,其中搅拌桨的一端向下伸入生物反应区内,搅拌桨的另一端向上穿出缸体顶部与搅拌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优选地,所述搅拌桨为螺旋型搅拌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占地面积小,不仅仅有赖于集成式的高效生物反应区和气浮式固液分离区设计,同时也因为创新的混合方法可使生物膜载体填充率增加到75%以上;传统生物膜反应器(如IFAS、MBBR等)由于受到单一混合方式的限制,常规载体填充率仅为30~50%(最高不能超出67%);而本技术采用的创新混合方法,可有效解决由于传统技术混合效率低而导致的填充率无法增加的问题,大大提高体积利用率;此外,由于曝气需求低,因此本技术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可向纵深方向发展,反应区水深可达到7-8米,从而大幅降低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所需的占地;(2)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能耗极低,由于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内较高的生物膜载体填充率和较大的反应区水深,都有利于增加氧气传递,从而降低曝气量;而本技术最重要的特点是利用螺旋搅拌桨满足生物膜载体完全混合的需要,从而大大降低曝气需求;此外,在本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内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曝气方式,不仅仅可以采用传统IFAS/MBBR技术所需的中气泡曝气,还可采用小气泡或微气泡曝气,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氧气传质效率;(3)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可做为独立的污水处理装置,满足一般生活污水、市政污水及部分工业污水的处理需求;(4)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还可与其他污水、污泥处理单元相结合,形成灵活多变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示出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主视图;图2示出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侧视图;图3示出本技术提供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俯视图;其中,1-缸体,101-容纳腔,2-生物反应区,201-生物膜载体,202-曝气装置,203-第一排泥装置,3-固液分离区,301-浮泥收集装置,4-搅拌装置,401-搅拌桨,402-搅拌电机,5-筛网,6-污水入口,7-曝气入口,8-第一排泥口,9-微气泡释放口,10-第二排泥口,11-第三排泥口,12-排水口,13-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占地较大、能耗较高等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该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通过集成式的高效生物反应区和气浮式固液分离区设计,降低了占地面积,提高了氧利用效率,大幅降低曝气量。具体地,结合图1~图3,所述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101的缸体1以及搅拌装置4;所述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缸体以及搅拌装置;/n所述缸体的容纳腔分隔为用于在好氧环境下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生物反应区以及与生物反应区连通且用于对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区;/n所述搅拌装置的一端伸入生物反应区内,用于搅拌生物反应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包括具有容纳腔的缸体以及搅拌装置;
所述缸体的容纳腔分隔为用于在好氧环境下对污水进行生物处理的生物反应区以及与生物反应区连通且用于对生物处理后的污水进行固液分离的固液分离区;
所述搅拌装置的一端伸入生物反应区内,用于搅拌生物反应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应区顶部设置的水流出口通过筛网与所述固液分离区顶部设置的水流入口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反应区内设有生物反应装置,所述生物反应装置包括自由填充于生物反应区中且用于与污水进行生化反应的生物膜载体、用于为生物反应区提供氧气的曝气装置、以及用于排出生物反应区中污泥的第一排泥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装置和所述第一排泥装置分别位于所述生物反应区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设有曝气入口和第一排泥口;其中,所述曝气入口与所述曝气装置连通,所述第一排泥口与所述第一排泥装置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体化循环床生物膜反应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设有微气泡释放口,该微气泡释放口位于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耀华任婷婷黄健伟李国材
申请(专利权)人:香港生产力促进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香港;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