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朋至专利>正文

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200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且箱体通过若干个隔板分隔为由左至右有依次设置的D段I、N段I、D段II、N段II、D段III、N段III、终沉池与设备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氮磷去除率高、能耗低、提标改造成本低的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本技术涉及环保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
技术介绍
目前我国普遍使用的传统AO、AAO等工艺,不管在分散式小型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还是在城市大中型污水厂,都存在如下三大难题:一是污水脱氮除磷难、二是相对能耗高、三是提标改造投资大。传统的工艺中绝大多数装置或污水厂中出水总氮、氨氮、磷都超标,因为有机物、氨氮在缺氧池中没有变化,在好氧池中此消彼涨形成硝态氮,有机物还原硝态氮。回流中的硝态氮和出水中的硝态氮相同,出水和回流污泥与剩余污泥中硝态氮、氨氮、总氨是一样的,很难彻底深度得脱氮,因此90%以上的传统设备和污水厂出水超标,需要深度处理。同时,传统的工艺中绝大多数装置或污水厂采用大流量内循环回流,用于消化和反硝化除磷脱氮(理论上回流比至少达到300%以上,N去除率能达到75%),大流量的回流,导致大量溶解氧回流至缺氧池,破坏了缺氧反硝化环境;有机碳源被大量消耗,需要补充有机碳源,因此污水运营费用非常高。随着我国污水处理率和排放标准的提高,原有设施的提标改造势在必得,大多数设施采取深度处理的方式,需要增加絮凝沉淀、过滤、化学除磷等工艺,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也大大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氮磷去除率高、能耗低、提标改造成本低的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技术方案:本技术的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且箱体通过若干个隔板分隔为由左至右有依次设置的D段I、N段I、D段II、N段II、D段III、N段III、终沉池与设备间;所述D段I、D段II、D段III分别与进水管A、进水管B、进水管C连接且进水管A、进水管B、进水管C均与进水总管连接并在终沉池设有出水管D;所述N段I、N段II、N段III分别与曝气管E、曝气管F、曝气管G连接且曝气管E、曝气管F、曝气管G均与曝气总管H连接,曝气总管H与设备间内的风机连接,N段I、N段II、N段III的曝气装置结构相同且N段I内曝气装置包括与曝气管E连接的曝气管系并在曝气管系的曝气端设有若干个曝气器;所述终沉池包括中部的中心导流筒与四周的出水堰板且终沉池底部为集泥斗结构,集泥斗结构处设有吸泥管且吸泥管与排泥总管I连接并在吸泥管与排泥总管I之间设有污泥提升泵,排泥总管I通过污泥回流管J与D段I连接;所述的箱体内设有连通管布水管K与通水管L且连通管布水管K连接D段II、D段III的上部;所述通水管L连接D段I、D段II、D段III的下部。其中,所述的箱体顶部设有若干个吊耳。其中,所述的D段I、N段I、D段II、N段II、D段III、N段III、终沉池设有或者不设有检查口且检查口设有Q235B环氧煤沥青防腐层。其中,所述的设备间内设有PLC控制柜。其中,所述的进水管A、进水管B、进水管C、污泥回流管J、连通管布水管K上部主管通过通孔与分支管连接。其中,所述的曝气管G设有UPVC隔膜阀。其中,所述的风机的数量为单个或者二个以上且风机均通过单独的管道与曝气总管H连接。其中,所述的排泥总管I设有电磁阀I并在污泥回流管J设有电磁阀II。其中,所述的污泥提升泵的数量为单个或者二个以上且污泥提升泵之间并联设置。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氮磷去除率高(达到85%),出水各项指标低于GB18918-2002一级A标;高效节能(吨水耗电量量0.5KW左右),最大程度利用原水碳源,维持较高的活性污泥浓度,不用消化液内循环系统;有效避免丝状菌污泥膨胀;运行费用低、设备体积小,占地少、产生剩余污泥少;极佳的稳定性、使用寿命长;撬装式安装,可以安装地面也可以安装地下,安装方便;自动化程度高,采用PLC智能化控制,无需人员操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连通管布水管K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进水管A、进水管B、进水管C与污泥回流管J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连通管布水管K的布水支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连通管布水管K的布水支管的开孔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箱体、2为D段I、3为N段I、4为D段II、5为N段II、6为D段III、7为N段III、8为终沉池、9为设备间、10为进水总管、11为进水管A、12为进水管B、13为进水管C、14为出水管D、15为曝气总管H、16为曝气管E、17为曝气管F、18为曝气管G、19为风机、20为排泥总管I、21为污泥回流管J、22为电磁阀I、23为电磁阀II、24为污泥提升泵、25为吸泥管、26为连通管布水管K、27为吊耳、28为PLC控制柜、29为中心导流筒、30为出水堰板、31为曝气管系、32为曝气器、33为检查口、34为通孔、35为通水管L。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箱体1且箱体1通过若干个隔板分隔为由左至右有依次设置的D段I2、N段I3、D段II4、N段II5、D段III6、N段III7、终沉池8与设备间9;D段I2、D段II4、D段III6分别与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连接且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均与进水总管10连接并在终沉池8设有出水管D14;N段I3、N段II5、N段III7分别与曝气管E16、曝气管F17、曝气管G18连接且曝气管E16、曝气管F17、曝气管G18均与曝气总管H15连接,曝气总H15与设备间9内的风机19连接,N段I3、N段II5、N段III7的曝气装置结构相同且N段I3内曝气装置包括与曝气管E16连接的曝气管系31并在曝气管系31的曝气端设有若干个曝气器32;终沉池8包括中部的中心导流筒29与四周的出水堰板30且终沉池8底部为集泥斗结构,集泥斗结构处设有吸泥管25且吸泥管25与排泥总管I20连接并在吸泥管25与排泥总管I20之间设有污泥提升泵24,排泥总管I20通过污泥回流管J21与D段I2连接;箱体1内设有连通管布水管K26)与通水管L35且连通管布水管K26连接D段II4、D段III6的上部;通水管L35连接D段I2、D段II4、D段III6的下部。其中,箱体1顶部设有若干个吊耳27。D段I2、N段I3、D段II4、N段II5、D段III6、N段III7、终沉池8设有或者不设有检查口33且检查口33设有Q235B环氧煤沥青防腐层。设备间9内设有PLC控制柜28。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污泥回流管J21、连通管布水管K26上部主管通过通孔34与分支管连接。曝气管G18设有UPVC隔膜阀。风机19的数量为单个或者二个以上且风机19均通过单独的管道与曝气总管H15连接。排泥总管I20设有电磁阀I22并在污泥回流管J21设有电磁阀II23。污泥提升泵24的数量为单个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且箱体(1)通过若干个隔板分隔为由左至右有依次设置的D段I(2)、N段I(3)、D段II(4)、N段II(5)、D段III(6)、N段III(7)、终沉池(8)与设备间(9);所述D段I(2)、D段II(4)、D段III(6)分别与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连接且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均与进水总管(10)连接并在终沉池(8)设有出水管D(14);所述N段I(3)、N段II(5)、N段III(7)分别与曝气管E(16)、曝气管F(17)、曝气管G(18)连接且曝气管E(16)、曝气管F(17)、曝气管G(18)均与曝气总管H(15)连接,曝气总管H(15)与设备间(9)内的风机(19)连接,N段I(3)、N段II(5)、N段III(7)的曝气装置结构相同且N段I(3)内曝气装置包括与曝气管E(16)连接的曝气管系(31)并在曝气管系(31)的曝气端设有若干个曝气器(32);所述终沉池(8)包括中部的中心导流筒(29)与四周的出水堰板(30)且终沉池(8)底部为集泥斗结构,集泥斗结构处设有吸泥管(25)且吸泥管(25)与排泥总管I(20)连接并在吸泥管(25)与排泥总管I(20)之间设有污泥提升泵(24),排泥总管I(20)通过污泥回流管J(21)与D段I(2)连接;所述的箱体(1)内设有连通管布水管K(26)与通水管L(35)且连通管布水管K(26)连接D段II(4)、D段III(6)的上部;所述通水管L(35)连接D段I(2)、D段II(4)、D段III(6)的下部。/n...

【技术特征摘要】
1.高效节能智能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1)且箱体(1)通过若干个隔板分隔为由左至右有依次设置的D段I(2)、N段I(3)、D段II(4)、N段II(5)、D段III(6)、N段III(7)、终沉池(8)与设备间(9);所述D段I(2)、D段II(4)、D段III(6)分别与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连接且进水管A(11)、进水管B(12)、进水管C(13)均与进水总管(10)连接并在终沉池(8)设有出水管D(14);所述N段I(3)、N段II(5)、N段III(7)分别与曝气管E(16)、曝气管F(17)、曝气管G(18)连接且曝气管E(16)、曝气管F(17)、曝气管G(18)均与曝气总管H(15)连接,曝气总管H(15)与设备间(9)内的风机(19)连接,N段I(3)、N段II(5)、N段III(7)的曝气装置结构相同且N段I(3)内曝气装置包括与曝气管E(16)连接的曝气管系(31)并在曝气管系(31)的曝气端设有若干个曝气器(32);所述终沉池(8)包括中部的中心导流筒(29)与四周的出水堰板(30)且终沉池(8)底部为集泥斗结构,集泥斗结构处设有吸泥管(25)且吸泥管(25)与排泥总管I(20)连接并在吸泥管(25)与排泥总管I(20)之间设有污泥提升泵(24),排泥总管I(20)通过污泥回流管J(21)与D段I(2)连接;所述的箱体(1)内设有连通管布水管K(26)与通水管L(35)且连通管布水管K(26)连接D段II(4)、D段III(6)的上部;所述通水管L(35)连接D段I(2)、D段II(4)、D段III(6)的下部。


2.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道斌吴朋至
申请(专利权)人:吴朋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