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3179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包括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并在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的进液端分别设有进液管I、进液管II、进液管III且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的出液端均通过组合出液管与综合废液池的进液端连接并在综合废液池的出液端设有出液管,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与综合废液池的池底均为斜面底部结构且斜面底部与水平面成5°~15°角,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与综合废液池一侧顶部设有进液端并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液端且出液端位于斜面底部的低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废水进行先期的酸碱中和去除杂质后,再汇总进行后续处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
本技术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
技术介绍
在废水处理脱氮前,首先需要将废水集中入废水收集池中,现在的废水收集池往往是单一的池体,结构简单,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多种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目的: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对废水进行先期的酸碱中和去除杂质后,再汇总进行后续处理。技术方案:本技术的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并在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的进液端分别设有进液管I、进液管II、进液管III且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的出液端均通过组合出液管与综合废液池的进液端连接并在综合废液池的出液端设有出液管,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与综合废液池的池底均为斜面底部结构且斜面底部与水平面成5°~15°角,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与综合废液池一侧顶部设有进液端并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液端且出液端位于斜面底部的低处;所述杂质废液池中部设有过滤网装置I、过滤网装置II且过滤网装置I与过滤网装置II结构相同并包括侧部槽I、侧部槽II与底部槽;所述侧部槽I开设有T型滑槽I,侧部槽II开设有T型滑槽II,底部槽开设有底部凹槽且底部槽底部为斜面槽底结构并与斜面底部贴合;所述侧部槽I顶部在T型滑槽I两侧开设有螺孔I且侧部槽II顶部在T型滑槽II两侧开设有螺孔II,侧部槽I与侧部槽II之间设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两端端部设有T型滑杆I与T型滑杆II且T型滑杆I顶部两侧设有定位板I并在定位板I上开设有定位孔I,T型滑杆I位于T型滑槽I内并通过穿过对应定位孔I、螺孔I的螺栓I进行固定;所述T型滑杆II顶部两侧设有定位板II并在定位板II上开设有定位孔II且T型滑杆II位于T型滑槽II内并通过穿过对应定位孔II、螺孔II的螺栓II进行固定;所述过滤网的底部位于底部凹槽内。其中,所述的组合出液管设有3个分支管分别与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的出液端连接且组合出液管设有1个汇集管与综合废液池的进液端连接。其中,所述的过滤网装置I的过滤孔径与过滤网装置II的过滤孔径相同且均为1mm~2mm。其中,所述的过滤网装置I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装置II的过滤孔径且过滤网装置I的过滤孔径为2mm、过滤网装置II的过滤孔径为1mm。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显著优点:本技术对废水进行先期的酸碱中和去除杂质后,再汇总进行后续处理;杂质废液池设有过滤网装置I、过滤网装置II,对水体进行过滤,去除大的杂质,便于后期对水体进行处理;同时设置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过滤网,便于过滤网的安装、更换与拆卸。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酸性废液池、碱性废液池、杂质废液池或综合废液池的底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侧部槽I、侧部槽II与过滤网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酸性废液池、2为碱性废液池、3为杂质废液池、4为进液管I、5为进液管II、6为进液管III、7为组合出液管、8为综合废液池、9为出液管、10为过滤网装置I、11为过滤网装置II、12为斜面底部、13为侧部槽I、14为侧部槽II、15为底部槽、16为T型滑槽I、17为T型滑槽II、18为底部凹槽、19为斜面槽底、20为螺孔I、21为螺孔II、22为过滤网、23为T型滑杆I、24为T型滑杆II、25为定位板I、26为定位孔I、27为螺栓I、28为定位板II、29为定位孔II、30为螺栓II。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描述。本技术的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包括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并在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进液端分别设有进液管I4、进液管II5、进液管III6且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出液端均通过组合出液管7与综合废液池8的进液端连接并在综合废液池8的出液端设有出液管9,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的池底均为斜面底部12结构且斜面底部12与水平面成5°~15°角,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一侧顶部设有进液端并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液端且出液端位于斜面底部12的低处;杂质废液池3中部设有过滤网装置I10、过滤网装置II11且过滤网装置I10与过滤网装置II11结构相同并包括侧部槽I13、侧部槽II14与底部槽15;侧部槽I13开设有T型滑槽I16,侧部槽II14开设有T型滑槽II17,底部槽15开设有底部凹槽18且底部槽15底部为斜面槽底19结构并与斜面底部12贴合;侧部槽I13顶部在T型滑槽I16两侧开设有螺孔I20且侧部槽II14顶部在T型滑槽II17两侧开设有螺孔II21,侧部槽I13与侧部槽II14之间设有过滤网22;过滤网22两端端部设有T型滑杆I23与T型滑杆II24且T型滑杆I23顶部两侧设有定位板I25并在定位板I25上开设有定位孔I26,T型滑杆I23位于T型滑槽I16内并通过穿过对应定位孔I26、螺孔I20的螺栓I27进行固定;T型滑杆II24顶部两侧设有定位板II28并在定位板II28上开设有定位孔II29且T型滑杆II24位于T型滑槽II17内并通过穿过对应定位孔II29、螺孔II21的螺栓II30进行固定;过滤网22的底部位于底部凹槽18内。其中,组合出液管7设有3个分支管分别与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出液端连接且组合出液管7设有1个汇集管与综合废液池8的进液端连接。过滤网装置I10的过滤孔径与过滤网装置II11的过滤孔径相同且均为1mm~2mm。过滤网装置I10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装置II11的过滤孔径且过滤网装置I10的过滤孔径为2mm、过滤网装置II11的过滤孔径为1mm。使用时,首先对废水进行大致分类,酸性的废水通过进液管I4进入酸性废液池1中,加入碱性调节剂进行酸碱中和后通过组合出液管7进入综合废液池8中;碱性的废水通过进液管II5进入碱性废液池中,加入酸性调节剂进行酸碱中和后通过组合出液管7进入综合废液池8中;带有杂质的废水通过进液管III6进入杂质废液池6中,经过过滤网装置I10、过滤网装置II11过滤去除杂质后通过组合出液管7进入综合废液池8中;这样的设计,对废水进行先期的酸碱中和去除杂质后,再汇总进行后续处理。同时,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的池底均为斜面底部12结构且斜面底部12与水平面成5°~15°角,便于引导水体的流向,提高处理的效率。本技术的杂质废液池6设有过滤网装置I10、过滤网装置II11,过滤网装置I10的过滤孔径与过滤网装置II11的过滤孔径相同且均为1mm~2mm;或者过滤网装置I10的过滤孔径大于过滤网装置II11的过滤孔径且过滤网装置I10的过滤孔径为2mm、过滤网装置II11的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并在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进液端分别设有进液管I(4)、进液管II(5)、进液管III(6)且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出液端均通过组合出液管(7)与综合废液池(8)的进液端连接并在综合废液池(8)的出液端设有出液管(9),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的池底均为斜面底部(12)结构且斜面底部(12)与水平面成5°~15°角,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一侧顶部设有进液端并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液端且出液端位于斜面底部(12)的低处;/n所述杂质废液池(3)中部设有过滤网装置I(10)、过滤网装置II(11)且过滤网装置I(10)与过滤网装置II(11)结构相同并包括侧部槽I(13)、侧部槽II(14)与底部槽(15);所述侧部槽I(13)开设有T型滑槽I(16),侧部槽II(14)开设有T型滑槽II(17),底部槽(15)开设有底部凹槽(18)且底部槽(15)底部为斜面槽底(19)结构并与斜面底部(12)贴合;所述侧部槽I(13)顶部在T型滑槽I(16)两侧开设有螺孔I(20)且侧部槽II(14)顶部在T型滑槽II(17)两侧开设有螺孔II(21),侧部槽I(13)与侧部槽II(14)之间设有过滤网(22);/n所述过滤网(22)两端端部设有T型滑杆I(23)与T型滑杆II(24)且T型滑杆I(23)顶部两侧设有定位板I(25)并在定位板I(25)上开设有定位孔I(26),T型滑杆I(23)位于T型滑槽I(16)内并通过穿过对应定位孔I(26)、螺孔I(20)的螺栓I(27)进行固定;所述T型滑杆II(24)顶部两侧设有定位板II(28)并在定位板II(28)上开设有定位孔II(29)且T型滑杆II(24)位于T型滑槽II(17)内并通过穿过对应定位孔II(29)、螺孔II(21)的螺栓II(30)进行固定;所述过滤网(22)的底部位于底部凹槽(18)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废水处理脱氮用废水收集池,其特征在于:包括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并在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进液端分别设有进液管I(4)、进液管II(5)、进液管III(6)且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的出液端均通过组合出液管(7)与综合废液池(8)的进液端连接并在综合废液池(8)的出液端设有出液管(9),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的池底均为斜面底部(12)结构且斜面底部(12)与水平面成5°~15°角,酸性废液池(1)、碱性废液池(2)、杂质废液池(3)与综合废液池(8)一侧顶部设有进液端并在另一侧底部设有出液端且出液端位于斜面底部(12)的低处;
所述杂质废液池(3)中部设有过滤网装置I(10)、过滤网装置II(11)且过滤网装置I(10)与过滤网装置II(11)结构相同并包括侧部槽I(13)、侧部槽II(14)与底部槽(15);所述侧部槽I(13)开设有T型滑槽I(16),侧部槽II(14)开设有T型滑槽II(17),底部槽(15)开设有底部凹槽(18)且底部槽(15)底部为斜面槽底(19)结构并与斜面底部(12)贴合;所述侧部槽I(13)顶部在T型滑槽I(16)两侧开设有螺孔I(20)且侧部槽II(14)顶部在T型滑槽II(17)两侧开设有螺孔II(21),侧部槽I(13)与侧部槽II(14)之间设有过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汤高明
申请(专利权)人:宜兴市天泽润氿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