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13163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包括:结构相同且平行排列的若干个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其为上部圆柱体和下部圆锥体密封连接的中空敞口结构,且圆锥体的圆锥角小于40°,生物絮团和微囊藻属水华按比例置于上述吸收装置内;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其为具有圆形或方形底部的柱状敞口结构,且高度低于吸收装置,其一侧壁每间隔5~10cm设有若干排水开关;还包括若干个曝气装置,分别置于吸收装置和培养装置内,吸收装置底部均设有排水口,通过三通阀门和管道分别与培养装置和外部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且实用,可灵活设置吸收装置数量,无二次污染,控制微囊藻属水华无需浓缩至高浓度,效果好且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具体涉及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水体的蓝藻水华尤其是蓝藻门微囊藻属(Microcystis)水华暴发越来越常见,水体富营养和蓝藻水华的大量暴发严重影响水体功能发挥,如饮用水源地、水产养殖、航运、景观等,对我国水域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产生极大风险。蓝藻水华治理或者控制方法多样,如化学试剂杀藻法、物理打捞法、食物链生物操纵法、噬藻体控制、絮凝沉降、超声波辐射等,但上述方法均有各自使用条件和局限。现有技术中,已有利用生物絮团技术(BioflocTechnology)控制微囊藻属水华的相关报道,主要通过微生物絮凝剂进行蓝藻水华控制,虽然取得一定效果,但需先选择能产生絮凝物质的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从这些微生物获得代谢产物进行絮凝作用,操作较复杂、费时,絮凝剂产量难以控制,且絮凝效果受到影响。而且,现有的利用蓝藻水华培育成生物絮团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将蓝藻水华浓缩至很高浓度后进行曝气,以促进蓝藻水华的降解并且形成生物絮团,但是现有技术中缺少高效便捷的微囊藻属水华处理系统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的蓝藻水华控制技术中需要将蓝藻水华浓缩至很高浓度费时费力,以及水华絮凝沉降后无法及时清理或资源化再利用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包括:结构相同且平行排列的若干个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其为上部圆柱体和下部圆锥体密封连接的中空敞口结构,且所述圆锥体的圆锥角小于40°,生物絮团和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按照初始生物絮团与微囊藻水华内Chl-a的含量比不超过1mL/L:20μg/L置于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内,在曝气条件下可形成含有微囊藻颗粒的生物絮团颗粒物;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其为具有圆形或方形底部的柱状敞口结构,高度低于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且其一侧壁每间隔5~10cm设有若干排水开关;若干个曝气装置,分别置于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和所述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内;其中,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底部均设有排水口,通过三通阀门和管道分别与所述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和外部连通。进一步,所述吸收装置之间依次首尾相连。进一步,所述吸收装置的圆锥体外表面设置有标记体积的刻度线。进一步,所述曝气装置为曝气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的处理系统结构简单且实用,可以根据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处理量灵活设置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的数量,且主要是利用生物间的相互作用,不产生恶臭味,无二次污染,效果好且稳定。2.本技术的处理系统对一般的蓝藻水华水体中蓝藻水华浓度均可适用,且蓝藻水华无需浓缩至高浓度,也无需提取微生物絮凝剂即可取得很好的蓝藻水华沉降效果,设备操作简单,为不同水体内控制蓝藻水华提供新的途径。3.本技术可将漂浮状态的蓝藻水华被生物絮团吸纳而融为一体,即蓝藻水华成为生物絮团的组成部分。通过控制曝气装置的曝气量,蓝藻水华被吸纳入生物絮团后沉降水底,便于沉淀后蓝藻水华的收集、脱水和藻水分离等操作,有利于将蓝藻水华中蓄积的营养物质从系统中分离,而防止出现蓝藻水华的腐烂造成营养盐的再释放。而若不进行藻水分离,沉降的蓝藻水华在短期内能大量生长摇蚊幼虫,从而将蓝藻水华的生物量转变为摇蚊幼虫,可作为水产养殖的优质生物活饵料。附图说明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图1为本技术某一实施例便捷式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2-摇蚊幼虫培养装置,3-曝气装置,4-三通阀门。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技术,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技术。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调整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包括:结构相同且平行排列的若干个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1,其为上部圆柱体和下部圆锥体密封连接的中空敞口结构,且圆锥体的圆锥角小于40°,生物絮团和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按照初始生物絮团与微囊藻水华内Chl-a的含量比不超过1mL/L:20μg/L置于该吸收装置1内,用于生物絮团在曝气条件下吸纳微囊藻水华形成含有微囊藻颗粒的生物絮团颗粒物,并利于沉降后生物絮团的收集;摇蚊幼虫培养装置2,其为具有圆形或方形底部的柱状敞口结构,高度低于上述吸收装置1,且其一侧壁每间隔5~10cm设有若干排水开关,可依据其中生物絮团的量及摇蚊幼虫培养量进行水位控制,该培养装置2一方面用于沉淀后的生物絮团静置;一方面向其中适当添加自来水,利于其中自发生长的摇蚊幼虫继续生长,底部不容易因为生物絮团的堆积而缺氧,有利于较弱曝气条件下系统增氧;而且上述吸收装置1底部均设有排水口,通过三通阀门4和管道分别与该培养装置2和外部连通,便于及时转移生物絮团颗粒物;还包括若干个曝气装置3,分别置于上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1和摇蚊幼虫培养装置2内。在某一实施例中,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1之间依次首尾相连,根据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处理量调整设置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1的数量。在某一实施例中,上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1的圆锥体外表面设置有标记体积的刻度线有利于及时明确生物絮团沉淀物的含量。在某一实施例中,曝气装置3为曝气石,根据曝气量调整其数量。通过上述便捷式处理系统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方法为:(1)获取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并置于吸收装置1内,以水华内叶绿素a(Chl-a)浓度为标准,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内Chl-a浓度为2000μg/L以下,向其中添加生物絮团并控制其初始添加量为20~100mL/L,且初始时生物絮团与微囊藻水华内Chl-a的比例以不超过1mL/L:20μg/L为宜。再根据曝气量添加曝气装置3并持续曝气,以生物絮团在水体内保持悬浮状态为准,直至水体内的微囊藻颗粒全部或绝大部分被生物絮团吸纳形成含有微囊藻颗粒的生物絮团颗粒物。(2)将上述含有微囊藻颗粒的生物絮团颗粒物及时转移至培养装置2内静置,至水体中肉眼可见的颗粒物全部下沉,水体逐渐变清。再在水体上层曝气,以不扰动起沉底的生物絮团颗粒物为准,直至水体内沉底的生物絮团颗粒物逐渐出现摇蚊幼虫及其管状巢穴。其中,生物絮团可来源于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或自行培养,其絮团量以静置半小时沉淀的生物絮团所占的体积表示,单位是毫升/升(mL/L)。需要说明的是,初始时生物絮团与微囊藻水华内Chl-a的比例以不超过1mL/L:20μg/L为宜,同时微囊藻水华的初始浓度不宜超过2000μg/L。如果蓝藻水华的生物量所占比例太大,生物絮团中细菌难以竞争过蓝藻水华而不会出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n结构相同且平行排列的若干个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其为上部圆柱体和下部圆锥体密封连接的中空敞口结构,且所述圆锥体的圆锥角小于40°,且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之间依次首尾相连;/n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其为具有圆形或方形底部的柱状敞口结构,高度低于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且其一侧壁每间隔5~10cm设有若干排水开关;/n若干个曝气装置,分别置于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和所述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内;/n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底部均设有排水口,通过三通阀门和管道分别与所述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和外部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生物絮团控制蓝藻门微囊藻属水华的便捷式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结构相同且平行排列的若干个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其为上部圆柱体和下部圆锥体密封连接的中空敞口结构,且所述圆锥体的圆锥角小于40°,且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之间依次首尾相连;
摇蚊幼虫培养装置,其为具有圆形或方形底部的柱状敞口结构,高度低于所述微囊藻属水华吸收装置,且其一侧壁每间隔5~10cm设有若干排水开关;
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冬车轩朱林刘子秋程峰朱俊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湖州师范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