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内拉杆与转向内拉杆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27826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0: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一种转向内拉杆与转向内拉杆总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转向内拉杆包括拉杆主体,拉杆主体的一端设有球头、另一端构造有外螺纹,于球头与外螺纹之间的拉杆主体上设有以与外部防尘罩连接的连接单元,连接单元具有可与防尘罩贴合相连的凹凸部,且凹凸部沿拉杆主体的轴向延伸,并为环拉杆主体的周向设置的环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转向内拉杆,通过设置凹凸部可提高其与防尘罩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可有效防止防尘罩相对于连接单元滑动,同时,亦可提高防尘罩与本转向内拉杆之间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向内拉杆与转向内拉杆总成
本技术涉及车辆转向系统
,特别涉及一种转向内拉杆,同时,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具有该转向内拉杆的转向内拉杆总成。
技术介绍
汽车在直线行驶时,转向轮往往受到路面侧向干扰的作用,自动偏转而改变行驶方向,为保证汽车能按驾驶员的意志而顺利地进行转向行驶,转向内拉杆总成将方向机产生的齿条力传递至转向外拉杆总成,以使左右两个前轮按照预定的角度转向。其中,转向内拉杆总成包括球销座、压装于球销座内的衬套,以及一端设于该衬套内的拉杆,且在转向内拉杆总成装配至方向机时,拉杆上通常会安装防尘罩。现有技术中,通常在拉杆安装防尘罩的位置构造环形卡槽,防尘罩的一端卡置于该环形卡槽内,并经由卡箍固定。由于结构设计不合理,装配防尘罩时,拉杆径向配合过盈量为固定值,结构单一,装配后防尘罩与拉杆之间的密封性能较差。另外,由于防尘罩为橡胶件,尺寸偏差较大,与环形卡槽的轴向尺寸难以完全吻合,易出现整车转向时,防尘罩在环形卡槽内来回滑动的问题,也降低了防尘罩与拉杆之间的密封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转向内拉杆,其可提高防尘罩于拉杆主体上的安装效果,从而可提高防尘罩与拉杆主体之间的密封效果。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转向内拉杆,包括拉杆主体,所述拉杆主体的一端设有球头、另一端构造有外螺纹,于所述球头与所述外螺纹之间的所述拉杆主体上设有以与外部防尘罩连接的连接单元,所述连接单元具有可与所述防尘罩贴合相连的凹凸部,且所述凹凸部沿所述拉杆主体的轴向延伸,并为环所述拉杆主体的周向设置的环形。进一步的,所述凹凸部包括于所述拉杆主体的径向上外凸设置的环形凸起,以及于所述拉杆主体的径向上内凹设置的环形凹槽。进一步的,所述凹凸部为沿所述拉杆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进一步的,沿靠近所述球头的方向,各所述凹凸部的所述环形凸起的高度和所述环形凹槽的深度渐大设置。进一步的,靠近所述球头的所述凹凸部具有沿所述拉杆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环形凸起。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凸起与所述环形凹槽圆滑过渡连接而使所述凹凸部以波浪形沿所述拉杆主体的轴向延伸。进一步的,于所述拉杆主体上构造有沿其轴向延伸设置的环形卸荷槽。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卸荷槽的两端倒角设置。进一步的,所述环形卸荷槽两端的倒角角度为30°~45°。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转向内拉杆,通过设置凹凸部可提高其与防尘罩的连接稳定性,从而可有效防止防尘罩相对于连接单元滑动,同时,亦可提高防尘罩与本转向内拉杆之间的密封效果。(2)凹凸部为设沿拉杆主体的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可有效防止防尘罩由连接单元上脱出。(3)沿靠近球头的方向,各凹凸部的环形凸起的高度和环形凹槽的深度渐大设置,不仅可进一步防止防尘罩由连接单元上脱出,同时也便于防尘罩于拉杆主体上的安装。(4)凹凸部以波浪形沿拉杆主体的轴向延伸,可有效避免凹凸部损伤防尘罩。(5)设置环形卸荷槽,有利于控制拉杆主体的耐冲击力。(6)环形卸荷槽的两端倒角设置,能够避免应力集中。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转向内拉杆总成,包括球销座、压装于所述球销座内的衬套,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转向内拉杆,且所述转向内拉杆的所述球头设于所述衬套内。本技术的转向内拉杆总成,通过采用如上所述的转向内拉杆,可提高其整体的密封性能,同时也可便于控制其折弯性能,从而可有效防止在使用时因冲击力过大而损伤方向机。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转向内拉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正视图;图3为图2中I部分的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转向内拉杆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的转向内拉杆总成的轴向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拉杆主体,11-球头,12-连接单元,121-凹凸部,122-圆柱段,13-配合段,14-环形卸荷槽;2-球销座,3-衬套。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转向内拉杆,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其包括拉杆主体1,拉杆主体1的一端设有球头11、另一端构造有外螺纹,并于球头11与外螺纹之间的拉杆主体1上设有连接单元12,该连接单元12具有可与外部防尘罩贴合相连的凹凸部121,防尘罩套装于拉杆主体1上、并与凹凸部121贴合相连时,经由卡箍可将防尘罩与拉杆主体1连接于一起。具体来讲,本实施例的凹凸部121沿拉杆主体1的轴向延伸,并为环拉杆主体1的周向设置的环形。由图3并结合图2中所示,凹凸部121具体包括于拉杆主体1的径向上外凸设置的环形凸起,以及于拉杆主体1的径向上内凹设置的环形凹槽。且为防止凹凸部121损伤防尘罩,仍由图3中所示,本实施例的环形凸起与环形凹槽圆滑过渡连接,而使凹凸部121以波浪形沿拉杆主体1的轴向延伸。另外,为有效防止防尘罩由连接单元12上脱出,凹凸部121为沿拉杆主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而作为一种优选地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凹凸部121具体为间隔设置的三个,且相邻两凹凸部121之间以圆柱段122连接。为便于加工制造,该圆柱段122的外径与拉杆主体1的轴径一致,而两个圆柱段122的长度不同,且远离球头11的圆柱段122的长度较长。此外,由图3中所示,沿靠近球头11的方向,各凹凸部121的环形凸起的高度和环形凹槽的深度渐大设置,如此设置,不仅可进一步防止防尘罩由连接单元12上脱出,同时也便于防尘罩于拉杆主体1上的安装。本实施例中,靠近球头11的凹凸部121具有沿拉杆主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环形凸起,优选地,如图2中所示,本实施例的靠近球头11的凹凸部121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环形凸起,且环形凸起于拉杆主体1的径向上外凸约1mm。如此设置,可有效防止防尘罩越过该环形凸起而由拉杆主体1上脱出。除此以外,为控制拉杆主体1的耐冲击力,结合图1和图2中所示,于拉杆主体1上构造有沿其延伸设置的环形卸荷槽14,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本实施例的环形卸荷槽14相对于上述连接单元12远离球头11设置。另外,为防止应力集中,环形卸荷槽14的两端倒角设置,且该倒角角度具体可为30°~45°。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环形卸荷槽14除了相对于连接单元12远离球头11设置,亦可根据实际情况而靠近球头11设置。此外,由图1中所示,与现有技术类似,于拉杆主体1上构造有以与外部安装工具配合的六面体的配合段13。基于以上整体描述,本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转向内拉杆,包括拉杆主体(1),所述拉杆主体(1)的一端设有球头(11)、另一端构造有外螺纹,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球头(11)与所述外螺纹之间的所述拉杆主体(1)上设有以与外部防尘罩连接的连接单元(12),所述连接单元(12)具有可与所述防尘罩贴合相连的凹凸部(121),且所述凹凸部(121)沿所述拉杆主体(1)的轴向延伸,并为环所述拉杆主体(1)的周向设置的环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转向内拉杆,包括拉杆主体(1),所述拉杆主体(1)的一端设有球头(11)、另一端构造有外螺纹,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球头(11)与所述外螺纹之间的所述拉杆主体(1)上设有以与外部防尘罩连接的连接单元(12),所述连接单元(12)具有可与所述防尘罩贴合相连的凹凸部(121),且所述凹凸部(121)沿所述拉杆主体(1)的轴向延伸,并为环所述拉杆主体(1)的周向设置的环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内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部(121)包括于所述拉杆主体(1)的径向上外凸设置的环形凸起,以及于所述拉杆主体(1)的径向上内凹设置的环形凹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内拉杆,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凸部(121)为沿所述拉杆主体(1)的轴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内拉杆,其特征在于:沿靠近所述球头(11)的方向,各所述凹凸部(121)的所述环形凸起的高度和所述环形凹槽的深度渐大设置。


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志中卢晓白亚杰
申请(专利权)人:保定市格瑞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