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1772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它应用于工业粉尘处理领域,其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相互连通的折流区和过滤区,所述折流区与进风口连通,所述过滤区的上方设有出风口,所述折流区和过滤区的下方均设有集灰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首次将折流沉降、湍流和布袋过滤除尘进行有机的组合,经过三级除尘,被净化以后的达标、干净的气体送入净气室被排放,其除尘效果大大增加,生活环境大大优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
本技术涉及工业粉尘处理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多种加工厂都存在粉尘,粉尘不但影响人体健康,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粉尘还会沾污建筑物,使有价值的古代建筑遭受腐蚀。降落在植物叶面的粉尘会阻碍光合作用,抑制其生长。粉尘危害无处不在,所以工厂对粉尘处理的要求非常严格。目前,工厂对粉尘处理的时候多采用吸滤装置进行吸附、过滤,这样,在吸滤装置的滤网上会吸附较多的粉尘,从而阻塞滤网,降低过滤效率,此时需要对滤网进行清理,因此,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为了降低滤网的清理频次,还研发了反吹式粉尘过滤装置,需要在出口侧设置对立的风机,从而对滤网进行反吹,使得滤网上吸附的粉尘反向脱离排出,这样中间的过滤过程复杂,过滤效果也不理想。为提高除尘效果,有必要开发一款新型的粉尘净化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首次将折流沉降、湍流和布袋过滤除尘进行有机的组合,除尘效率大大提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设置在箱体内相互连通的折流区和过滤区,所述折流区与进风口连通,所述过滤区的上方设有出风口,所述折流区和过滤区的下方均设有集灰斗。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折流区包括第一折流区和第二折流区,所述第一折流区设置在进风口和第一折流板之间,所述第二折流区设置在第一折流板和第二折流板之间。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第一折流区内与第一折流板的上端平齐处设有湍流层。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湍流层包括水平设置的一层以上的钢管。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过滤区内均匀分布有多个滤袋。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滤袋的上方设有净气室,所述净气室与出风口连通。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净气室内设有与反吹气包连接的出气管,所述出气管上设有与滤袋连接的支气管。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简单,设计新颖,首次将折流沉降、湍流和布袋过滤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大颗粒的粉尘颗粒在第一折流区在湍流层的作用下被折流沉降到底部的灰斗内,较大颗粒的灰尘在第二折流区向上运动与透过第一折流区向下运行的气体形成对流,较大颗粒的灰尘被冲击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下方的灰斗内,剩余细小的粉尘被送入过滤区,在滤袋的过滤作用下降细小的粉尘进行过滤回收。经过三级除尘,被净化以后的达标、干净的气体送入净气室被排放。除尘效果大大增加,生活环境大大优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1、进风口;2、湍流层;3、第一折流板;4、第二折流板;5、反吹气包;6、出气管;7、支气管;8、净气室;9、出风口;10、滤袋;11、箱体;12、集灰斗。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如图1所示,其包括设置在箱体11内相互连通的折流区和过滤区,在折流区内粉尘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多数粉尘被沉积到下方的集灰斗12,在过滤区内灰尘被过滤到滤袋10的表面,当滤袋10的表面聚集一定数量的灰尘以后,通过反吹气包5的作用将灰尘吹落到过滤区底部的集灰斗12内。干净的气体经滤袋10被过滤到上方的净气室8内,通过出风口9被排到大气。如图1所示,所述折流区与进风口1连通,高浓度含有粉尘的废气在负压抽力的作用下,通过进风口1依次进入箱体11内的折流区、过滤区,去除粉尘以后干净的气体经所述过滤区上方的出风口9排向大气,粉尘颗粒被回收到所述折流区和过滤区下方的集灰斗12内。所述折流区包括第一折流区和第二折流区,所述第一折流区设置在进风口1和第一折流板3之间,所述第一折流区内与第一折流板3的上端平齐处设有湍流层2,所述湍流层2包括水平设置的一层以上的钢管,可以为一层钢管,也可以为两层或两层以上的钢管,所述钢管为直径89mm左右的无缝钢管,相邻钢管的距离为20mm左右的间隙,所述间隙的设置方便废气从中穿过而进入第二折流区。当携带粉尘的气流进入第一折流区时,被第一折流板3遮挡,部分上升被湍流层2阻挡,大颗粒的粉尘被钢管阻挡而沾附在钢管的外壁,或被钢管阻挡在重力的作用下沉积到下方的集灰斗12内,大部分上升的气体携带较小颗粒的粉尘从湍流层2的上方向下运动进入第二折流区;部分携带粉尘的颗粒向下进入集灰斗12内,经第一折流板3下方的空间向上运动进入第二折流区。所述第二折流区设置在第一折流板3和第二折流板4之间。在第二折流区内,经湍流层2向下运动携带较小颗粒粉尘的气体与经第一折流板3下方进入的向上运动的携带粉尘的气体相互碰撞成较大颗粒的粉尘,这些较大颗粒的粉尘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入下方的集灰斗12内。剩余携带小粉尘的气体从第二折流板4的下方被送入过滤区内。所述过滤区内均匀分布有多个滤袋10。所述滤袋10由超细纤维覆膜制成,过滤效果显著。所述滤袋10的除尘原理为:利用滤料如织物、纤维或毛毡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将粉尘吸附在滤料上,以达到除尘的目的。滤袋10的滤料为超细纤维覆膜。过滤的过程分2个阶段,首先是含尘气体通过清洁的滤料,此时起过滤作用的主要是滤料纤维的阻留;其次,当阻留的粉尘不断增加,一部分粉尘嵌进到滤料内部,一部分覆盖在滤料表面形成粉尘层,依靠粉尘层过滤含尘气体。含尘气体进入除尘器后,气流流速下降,烟尘中较大颗粒直接沉淀至过滤区下方的集灰斗12内,其余尘粒从外至内穿过滤袋10进行过滤,清洁气体从滤袋10的内部排放,灰尘被阻留在滤袋10的外表面侧。当携带粉尘颗粒的气体进入滤袋10的时候,粉尘颗粒被过滤、吸附到滤袋10的外表面,干净的气体被送入滤袋10,经滤袋10被送入滤袋10上方的净气室8,所述净气室8与出风口9连通,依次经净气室8、出风口被排向大气。经检测排向大气的气体符合排放标准。可见,经折流沉降、湍流和滤袋过滤的结合,除尘效率高达99%,有大力推广的必要。随着滤袋10外表面灰尘的不断积累,滤袋10内外侧的压差逐步增加,当压差达到设定值1200pa时,反吹气包5的高压气流通过支气管6喷进滤袋10内,滤袋10膨胀,从而使附着在滤袋10外表面的粉尘脱落到下方的集灰斗12内,恢复滤袋10的过滤,吸附作用,达到除尘的效果。如图1所示,所述净气室8内设有与反吹气包5连接的出气管7,所述出气管7上设有与滤袋10连接的支气管6。当滤袋10上的粉尘聚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滤袋10的内外压差上升,当压差达到1200pa的时候,反吹起包5开启,高压气流依次经出气管7、支气管6被送入滤袋10内使滤袋10膨胀,将滤袋10外表面吸附的粉尘颗粒脱落到下方的集灰斗12内。当折流区和过滤区下方的集灰斗12内的灰尘聚集到一定程度时,打开集灰斗12,将灰尘运走。最后应该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为清楚说明本技术而做的举例,绝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箱体(11)内相互连通的折流区和过滤区,所述折流区与进风口(1)连通,所述过滤区的上方设有出风口(9),所述折流区和过滤区的下方均设有集灰斗(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箱体(11)内相互连通的折流区和过滤区,所述折流区与进风口(1)连通,所述过滤区的上方设有出风口(9),所述折流区和过滤区的下方均设有集灰斗(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折流区包括第一折流区和第二折流区,所述第一折流区设置在进风口(1)和第一折流板(3)之间,所述第二折流区设置在第一折流板(3)和第二折流板(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组合式粉尘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折流区内与第一折流板(3)的上端平齐处设有湍流层(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峰刘长富刘亚杭刘玉玲高瑞丽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宏达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