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17025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39
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涉及一种化工分离装置,该装置包括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物料入口(2),上部设有清液出口(3),下部设有增浓液出口(4)、较清液中心管(5)、较清液回流管(6);旋流分离装置的锥底出口部位设置较清液中心管(5),增浓液出口(4)与较清液中心管(5)之间为环形缝隙,较清液回流管(6)与上部有清液出口(3)相通,旋流分离器的下部锥体出口中心设有中心管,与上部出口的清液管道相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清液回收率,并且使得增浓液进一步得到增浓,装置结构简单,分离效果显著提高,下部排出的增浓液比普通旋流分离器增浓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化工分离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流体管道输送中,有时因液体中含有固体颗粒,经常要用分离器来分离液体和固体,比较常用的有管道旋流分离器,它是利用离心沉降的原理,使固体从液体中分离,即液体由切向进入分离器,进行旋流,固体颗粒受惯性离心力作用被甩向器壁,随下旋流降到锥底,成为增浓液由锥底排出,较清的流体是内层中心旋流液,由上部排出。但是,由于旋流作用,锥体下部流速较大,很多下部的中心清液也会被增浓物流“携带”由锥底排出,下部排液的增浓效果不理想,即固液分离不太好,造成有效物料的损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本技术专利是提供一种带有锥底中心二次分离组件的强化增浓旋流装置,结构简单,分离效果显著提高,下部排出的增浓液比普通旋流分离器增浓效果更好。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物料入口,上部设有清液出口,下部设有增浓液出口、较清液中心管、较清液回流管;旋流分离装置的锥底出口部位设置较清液中心管,增浓液出口与较清液中心管之间为环形缝隙,较清液回流管与上部有清液出口相通,旋流分离器的下部锥体出口中心设有中心管与上部出口的清液管道相通。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所述物料入口为切向进入。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所述下部增浓液出口与较清液中心管之间的环形缝隙,设置为下部增浓液出口的管径为DN25,下部较清液中心管的管径为DN15之比。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所述下部增浓液出口与较清液中心管之间的环形缝隙,设置为下部增浓液出口的管径为DN40,下部较清液中心管的管径为DN25。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所述下部增浓液出口与较清液中心管之间的环形缝隙,设置为下部增浓液出口的管径为DN50,下部较清液中心管的管径为DN32。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所述装置的工艺过程如下: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物料由物料入口2进入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进行旋流的固液分离,较清的流体是内层中心旋流液,由上部有清液出口3排出;固体颗粒受惯性离心力作用被甩向器壁,随下旋流降到锥底,进入中心管与锥底出口环隙,由于局部压力增高,中心较轻的较清液被挤压向上流,即返流,进入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排出,沿着较清液回流管6返回上部有清液出口3;由环隙排出的增浓液由下部增浓液出口4排出。本专利技术的优点与效果是:1.本专利技术在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下部增加较清液中心管,对下部液体进行二次分离增浓,分离效率更高,效果更好。2.本专利技术装置通过二次分离增浓,可回收更多有用的清液,避免物料浪费,更加节能。3.本专利技术装置通过二次分离增浓,可减小含有固体颗粒增浓液的排出量,减轻了增浓液的处理工作量和废物排放量,更加节能环保。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中部件: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物料入口2、上部有清液出口3、下部增浓液出口4、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较清液回流管6。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所示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装置包含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物料入口2,该入口为切向进入,上部设有清液出口3,下部设有增浓液出口4,下部设有较清液中心管5、较清液回流管6。旋流分离装置的锥底出口部位增加了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通过下部增浓液出口4与较清液中心管5之间的环形缝隙增压,使下部液体得以二次分离,通过较清液回流管6返回上部有清液出口3,可提高清液回收率,并且使得增浓液进一步得到增浓。在旋流分离器的下部锥体出口中心增加一个中心管,引出底部较清的中心液,回流到上部出口的清液管道中。由于在锥底出口处,也可分为中心的较清液(也较轻)和边缘的增浓液。本装置的核心技术是要把锥底的这两个物料进一步分离,避免中心较清液被边缘增浓液“携带”出去。本装置的原理如下:旋流分离装置锥体下部较清液中心管和外侧增浓液出口的环形缝隙较小,物流压力增大,将锥底中心较轻的较清液被挤压向上流(返流),然后进入中心管,由于存在下部压力高于上部的压力,以及中心管连接的返回管进入上部清液管后被流体流动抽吸的作用,此股液体可以沿中心管返回上部清液中。而从中心管和外侧液体出口的环形缝隙排出的液流则是含固体颗粒较多的增浓流股,即进行了二次增浓,使下部排出液得了到强化增浓。本专利技术工艺过程如下:含有固体颗粒的液体物料由物料入口2进入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进行旋流的固液分离,较清的流体是内层中心旋流液,由上部有清液出口3排出。固体颗粒受惯性离心力作用被甩向器壁,随下旋流降到锥底,进入中心管与锥底出口环隙,由于局部压力增高,中心较轻的较清液被挤压向上流(返流),进入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排出,沿着较清液回流管6返回上部有清液出口3。由环隙排出的增浓液由下部增浓液出口4排出。实施例1:含有少量固体颗粒的物料A,由物料入口2进入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流量为200m3/h,入口压力为0.4MPa(g)。物料入口2的管径为DN150,旋流分离装置的上部直径为DN400,上部有清液出口3的管径为DN150,下部增浓液出口4的管径为DN25,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的管径为DN15,较清液回流管6的管径为DN15。实施例2:含有少量固体颗粒的物料B,由物料入口2进入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流量为430m3/h,入口压力为0.55MPa(g)。物料入口2的管径为DN250,旋流分离装置的上部直径为DN600,上部有清液出口3的管径为DN250,下部增浓液出口4的管径为DN40,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的管径为DN25,较清液回流管6的管径为DN25。实施例3:含有少量固体颗粒的物料C,由物料入口2进入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流量为580m3/h,入口压力为0.65MPa(g)。物料入口2的管径为DN300,旋流分离装置的上部直径为DN800,上部有清液出口3的管径为DN300,下部增浓液出口4的管径为DN50,下部较清液中心管5的管径为DN32,较清液回流管6的管径为DN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物料入口(2),上部设有清液出口(3),下部设有增浓液出口(4)、较清液中心管(5)、较清液回流管(6);旋流分离装置的锥底出口部位设置较清液中心管(5),增浓液出口(4)与较清液中心管(5)之间为环形缝隙,较清液回流管(6)与上部有清液出口(3)相通,旋流分离器的下部锥体出口中心设有中心管,与上部出口的清液管道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1)、物料入口(2),上部设有清液出口(3),下部设有增浓液出口(4)、较清液中心管(5)、较清液回流管(6);旋流分离装置的锥底出口部位设置较清液中心管(5),增浓液出口(4)与较清液中心管(5)之间为环形缝隙,较清液回流管(6)与上部有清液出口(3)相通,旋流分离器的下部锥体出口中心设有中心管,与上部出口的清液管道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物料入口(2)为切向进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二次分离强化增浓的管道式旋流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家鹏王国胜孟召宾
申请(专利权)人:沈阳化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