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韦敬彪专利>正文

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1667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支撑轴、转动设于支撑轴顶端的套筒以及滑动设于套筒上并用于固定球类的长条状连接杆,且球类固定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处,所述长条状连接杆贯穿设于所述套筒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套筒和长条状连接杆的限制,使球类被球拍击打后只能沿一个方向移动和返回,实现符合规范的重复性的多球训练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
本技术属于球类训练器材
,具体涉及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
技术介绍
针对隔网类握拍球类运动的基本功训练器材,尤其是羽毛球/毽球/网球/乒球等球类,多球训练方法是运动员最为普遍的常规训练方法,但多球训练强调的是重复训练运动员的挥拍动作,使其形成肌肉记忆,这就要求每次重复击打球类的方向和角度要尽量一致。但目前这些球类训练的方法中,主要有两种形式:1.采用绳吊球的方式进行击打训练,长期保持球头垂直向下,球拍实际是不规则的击打球的各个部位,以绳吊球受到吊绳的牵引,受外力后的球类,会以不规则方向无序飞行,除了一些有相当基本功的人,才能将乱飞的球实现有效控制,如此就失去了基本功练习的初心;2.球头外接横向设置的弹性长条状连接杆,可多方向调整,实现球拍触打球头的相对正确位置,但由于受到横向的弹性长条状连接杆牵引,实际球飞行的初始角度从接触一刻开始,飞行轨迹已经偏离球拍发力方向,在大脑中产生一种不自觉的错误视觉和知觉信息,不能起到很好的训练作用。上述两种方法均无法实现球拍能精准的重复击球,不符合训练的规范,从而现有场景中对于新人在进入多球训练时,会出现更多的抛球训练,而体验接抛球训练,需要有专业教练,由慢到快,由近到远,过程复杂且繁琐,以及需要无数个抛球的体力劳动,才能慢慢改善一个技术动作的基本学习,时间长且效果不一定能达到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为克服现有的技术缺陷,提供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通过套筒和长条状连接杆的限制,使球类被球拍击打后只能沿一个方向移动和返回,实现符合规范的重复性的多球训练目的。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支撑轴、转动设于支撑轴顶端的套筒以及滑动设于套筒上并用于固定球类的长条状连接杆,且球类固定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处,所述长条状连接杆贯穿设于所述套筒上。进一步的,所述套筒上设有一横向贯穿的通孔,所述长条状连接杆设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外径。进一步的,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均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套装设有用于固定球类的球钉,且所述球钉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进一步的,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等边的多边形,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形状适配。进一步的,所述套筒包括上下构成T字状的通心管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下端通过螺丝与所述支撑轴顶端铰接,所述通孔设于所述通心管内并沿所述通心管的长度方向设置。进一步的,所述转动部的顶端设有夹子状的夹持部,所述通心管的中间被夹持于所述夹持部内。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轴的顶端中间设有前后贯穿的开槽,所述转动部的下端凸起设有插入所述开槽内的铰接部,所述铰接部插入开槽内后通过螺丝铰接固定。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轴的顶端端面为圆弧面,所述转动部的下端设有与圆弧面配合弧形槽。进一步的,所述支撑轴为上下两段式的伸缩杆,且在两段式伸缩杆的连接处设有用于调节伸缩杆伸缩的伸缩调节把手;所述支撑轴的下端设于所述底座表面的中间。进一步的,所述底座的表面中间设有弧状凸起的固定部,所述支撑轴的下端与所述固定部螺纹连接;所述底座为圆形,且在所述底座的底部以环形阵列的方式设有至少三个支撑垫;所述转动部的前后侧端面上均间隔设有多个平行设置的装饰条纹。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中的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训练时,在长条状连接杆的其中一端或两端固定一个所需训练的球类,根据运动员训练时需击打球类的角度,先转动调节套筒与支撑轴之间的夹角,而后运动员通过击打低处的球类,因套筒和长条状连接杆的限制,使球类被球拍击打后只能沿一个方向向前移动和向后返回,即是使其沿长条状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而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落回原位,运动员再重复继续击打低处的球类,以此往复开始由低频到高频的技术动作重复训练,从而实现符合规范的重复性的多球训练目的,还提高了训练的效果和效率;直观引导了拍打时的发力方向,实现直观学习理解握拍的方法,并可大大缩减原本必需在球馆里进行的私人一对一训练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本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组装与拆卸方便的特点。本技术附加的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这些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实施例中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放大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中通心管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中在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套装羽毛球后的立体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中在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套装羽毛球后的正视图;图6为图5中B的放大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中在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套装羽毛球后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充分的理解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介绍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正文中如有“第一”、“第二”等描述,是用于区分不同的部件等,不代表先后顺序,也不限定“第一”和“第二”是不同的类型。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如图1至图7所示,本实施例所示的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包括底座1、竖直设于底座1上的支撑轴2、转动设于支撑轴2顶端的套筒以及滑动设于套筒上并用于固定球类的长条状连接杆3;套筒可相对支撑轴进行180的转动,可将套筒上的长条状连接杆调整成与支撑轴平行的竖直状态,也可将其调整成与支撑轴垂直的水平状态;长条状连接杆3贯穿设于套筒上,使长条状连接杆可在套筒上前后滑动,训练时在长条状连接杆3的其中一端端部或两端端部均套装固定一个所需训练的球类,例如羽毛球/毽球/网球/乒乓球等(主要以羽毛球和毽球为主,在训练网球和乒乓球的平推挡技术时也可适用);上述结构中,训练时,在长条状连接杆的其中一端(击打端)或两端固定一个所需训练的球类,根据运动员训练时需击打球类的角度,先转动调节套筒与支撑轴之间的夹角(即为调节倾斜角),而后运动员通过击打低处的球类,因套筒和长条状连接杆的限制,使球类被球拍击打后只能沿一个方向向前移动和向后返回,即是使其沿长条状连接杆的长度方向移动,而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滑动落回原位,运动员再重复继续击打低处的球类,以此往复开始由低频到高频的技术动作重复训练,从而实现符合规范的重复性的多球训练目的,还提高了训练的效果和效率;直观引导了拍打时的发力方向,实现直观学习理解握拍的方法,并可大大缩减原本必需在球馆里进行的私人一对一训练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另一方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支撑轴、转动设于支撑轴顶端的套筒以及滑动设于套筒上并用于固定球类的长条状连接杆,且球类固定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处,所述长条状连接杆贯穿设于所述套筒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设于底座上的支撑轴、转动设于支撑轴顶端的套筒以及滑动设于套筒上并用于固定球类的长条状连接杆,且球类固定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处,所述长条状连接杆贯穿设于所述套筒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上设有一横向贯穿的通孔,所述长条状连接杆设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通孔的孔径大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外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两端端部均通过可拆卸的方式套装设有用于固定球类的球钉,且所述球钉的外径大于所述通孔的孔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横截面形状为圆形或等边的多边形,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长条状连接杆的形状适配。


5.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球类挥拍手形训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包括上下构成T字状的通心管和转动部,所述转动部的下端通过螺丝与所述支撑轴顶端铰接,所述通孔设于所述通心管内并沿所述通心管的长度方向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韦敬彪
申请(专利权)人:韦敬彪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