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翟红专利>正文

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1492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申请属于医疗辅助设备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凹槽,所述凹槽两侧均设有抵紧板,两个所述的抵紧板沿垂直凹槽的方向与固定座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调节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单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避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头部产生晃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医用头部固定装置
本技术申请属于医疗辅助设备的
,具体公开了一种医用头部固定装置。
技术介绍
在做经皮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术(DSA)或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时,必须保持一段时间的头部姿势不变,若有变动,扫描出来的图像就会出现伪影,这可能会不利于医生对病变做出准确判断,从而影响到患者的诊断和治疗。目前,在临床工作中遇到有意识障碍、精神疾病或儿童等不合作或合作不佳的患者需要做上述检查时,常规的处理方法是给患者使用镇静药物(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直肠给药或者口服),使用镇静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成像质量,但也有局限性。镇静药物可能会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造成影响,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而需要抢救;并且在检查过程中,机器启动后会产生响动,患者中途会醒过来,影响检查的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医用头部固定装置,旨在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固定,避免患者在检查过程中头部产生晃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基础方案为: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凹槽,所述凹槽两侧均设有抵紧板,两个所述抵紧板沿垂直凹槽的方向与固定座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调节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单元。本基础方案的工作原理和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术方案中能够对患者的头部进行支撑和限位,通过调节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能够实现对患者头部的抵紧和限位作用,避免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头部产生晃动,从而使检查更加顺利,检查结果更加准确。2)另外,本技术方案中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可调,这样的设置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头部的大小进行调节,从而使本技术方案中的固定装置使用范围更广。3)采用本技术方案中的医用头部固定装置能够有效的对患者的头部进行限位,避免患者头部姿势的改变,从而在进行经皮动脉插管脑血管造影术(DSA)或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时,可不用对患者使用镇静药物,进而避免使用镇静药物来确保患者头部姿势不变时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进一步,所述调节单元设有两个,所述调节单元均包括固定块和调节杆,所述固定座上且位于凹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均与所述凹槽相互连通,所述固定块分别位于两个滑动槽内,所述调节杆分别穿设于固定块且与所述固定块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均与抵紧板转动配合。本技术方案中调节单元中通过转动调节杆能够改变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医务人员能够根据患者头部的大小进行调节,使两个抵紧板能够与患者头部两侧相抵,从而对患者的头部起到有效的限位作用,由于转动调节杆会带动抵紧板转动,这样可能导致抵紧板产生偏斜,不能与患者的头部正对,从而导致抵紧板不能与患者的头部进行很好的贴合,而本技术方案中抵紧板与调节杆转动配合,这样的设置能够在转动调节杆后,通过转动抵紧板,调整抵紧板的方向,使抵紧板能够与患者的头部相抵。进一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抵紧板之间均连接有转动筒,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转动筒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抵紧板与所述转动筒固定连接。本技术方案中转动筒的设置对抵紧板与调节杆起到间接连接的作用,且能够实现抵紧板与调节杆之间的转动配合关系。进一步,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抵紧板之间均连接有转动筒,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转动筒同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动筒远离调节杆的一端均固定连接有滑板,所述抵紧板均与所述滑板滑动配合。本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滑板,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滑动抵紧板,使抵紧板能够准确的对患者的头部两侧进行抵紧,避免因患者头部大小的不同而造成抵紧板不能有效的对头部进行限位支撑。进一步,两个所述的抵紧板相互正对设置。如此设置,能够增强对患者头部的限位支撑效果,且这样的设置能够使患者感到更加舒适。进一步,两个所述的抵紧板相互正对的一侧均为圆弧面。如此设置能够提高抵紧板与患者的头部贴合度,且能够使抵紧板更加符合人体头部形状,当抵紧板与患者头部相抵后,患者能够感到更加舒适。进一步,两个所述的抵紧板相互正对的一侧均固定连接有软垫。如此设置,软垫能够避免抵紧板与患者的头部相抵时使患者感到疼痛和不适,软垫的设置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从而提高患者的配合度。进一步,所述固定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呈楔形。如此设置,能够避免患者的头部放置在凹槽后,患者的颈部和背部悬空而造成患者的颈部的疲劳而感到不适。进一步,所述凹槽呈向下凹的圆弧状。如此设置,能够使凹槽更加符合人体头部结构,使患者头部放置在凹槽内后,感到更加舒适,且本技术方案中的凹槽还能够对患者头部起到定位作用。进一步,所述凹槽内设有支撑垫。本技术方案支撑垫的设置能够使患者的头部放置在凹槽内后感到更加的舒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实施例一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实施例二的立体图;图3为本技术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实施例三的立体图;图4为本技术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实施例四的立体图;图5为图4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技术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实施例四的主视图;图7为图6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固定座1、凹槽2、抵紧板3、固定块4、调节杆5、滑动槽6、支撑板7、转动筒8、滑板9、条形槽10、滑块11。实施例一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1,本实施例中固定座1呈长方体结构,固定座1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凹槽2,凹槽2为通槽结构,且本实施例中的凹槽2呈向下凹的圆弧状,凹槽2内设有支撑垫(图中未示出),支撑垫类似于现有技术中的枕头,支撑垫可以固定在凹槽2内,也可以直接放置在凹槽2内,本实施例中直接将支撑垫放置在凹槽2内,这样便于医务人员随时拿取或者更换支撑垫。凹槽2两侧均设有抵紧板3,两个抵紧板3沿垂直凹槽2的轴线方向与固定座1滑动配合,固定座1上设有调节两个抵紧板3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单元。本实施例中,在固定座1上且位于凹槽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滑动槽6,滑动槽6与凹槽2的轴向垂直设置,且滑动槽6为通槽结构,这样的设置使得滑动槽6与凹槽2相互连通。本实施例中调节单元设有两个,两个调节单元均包括固定块4和调节杆5,两个固定块4分别位于两个滑动槽6内,且两个固定块4分别与两个滑动槽6的底部粘接固定。固定块4呈矩形板状结构,调节杆5外侧均攻有外螺纹,调节杆5分别穿设于固定块4且与固定块4螺纹连接,调节杆5与凹槽2的轴向垂直设置。调节杆5的一端均与抵紧板3转动配合,调节杆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本实施例中调节杆5与抵紧板3轴孔配合,即在抵紧板3上开设有凹孔,调节杆5的端部设置有凸缘,将调节杆5的凸缘卡入抵紧板3的凹孔内进行连接,并且调节杆5能在凹孔内转动,从而实现抵紧板3与调节杆5的转动配合关系。凹槽2两侧的抵紧板3相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两侧均设有抵紧板,两个所述抵紧板沿垂直凹槽的方向与固定座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调节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用于放置头部的凹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两侧均设有抵紧板,两个所述抵紧板沿垂直凹槽的方向与固定座滑动配合,所述固定座上设有调节两个抵紧板之间的距离的调节单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单元设有两个,所述调节单元均包括固定块和调节杆,所述固定座上且位于凹槽的两侧分别开设有滑动槽,所述滑动槽均与所述凹槽相互连通,所述固定块分别位于两个滑动槽内,所述调节杆分别穿设于固定块且与所述固定块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均与抵紧板转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抵紧板之间均连接有转动筒,所述调节杆与所述转动筒同轴转动连接,所述抵紧板与所述转动筒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医用头部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杆与所述抵紧板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翟红吴丹胡燕华
申请(专利权)人:翟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