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1251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09: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包括一肩带部、一调整件以及一3D立体织物。肩带部至少具有一第一肩带。调整件约呈8字型,并且具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3D立体织物连结于第一肩带的中段,并且3D立体织物依序穿设于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中,以改变第一肩带的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
本技术关于一种肩带,特别是关于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
技术介绍
衣物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之一,随着技术的发展,衣物由最早的遮蔽保暖功能演变至今,因应不同的场合需求而可以具备更多的功能性。例如,在正式场合,通常希望衣物的外观硬挺,在运动休闲场合,则希望衣物具有排汗、透气等不同的功能。以运动场合的需求为例,通常人们希望衣物除了具有吸湿排汗功能之外,由于运动需要肢体的伸展,因此具有弹性的布料为首选。然而,弹性布料仍有一定的极限,如要使特定部位具有更好的伸缩弹性或调整时,常会造成人们的不便。举例来说,例如女性的运动内衣(或称Bratop)通常是由弹性且具有吸湿排汗功能的布料制作而成,其通常不具有可调整长度的功能,因此身形较为纤细的女性可能需要对肩带的部分局部的调整,然而,在目前的产品上无法达成该需求。另外,若是将松紧带等具有较佳延展性的元件设置在例如肩带的部分时,常常由于其透气性较差,而使得接触的皮肤产生不适的反应。因此,如何克服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调整式肩带,除了可使特定部位具有较佳延展性之外,还要让穿戴者拥有较为轻巧的舒适感受,实属当前重要课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改善上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可在衣物的特定部位利用质量较轻的3D立体织物提供较佳的延展性,并且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气能力,以使穿戴者拥有较舒适的感受。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主要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包括一肩带部、一调整件以及一3D立体织物。肩带部至少具有一第一肩带。调整件呈8字型,并且具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3D立体织物连结于第一肩带的中段,并且3D立体织物依序穿设于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中,以改变第一肩带的长度。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3D立体织物还包括一第一支撑件、一第二支撑件以及多个可挠性支撑纤维。可挠性支撑纤维以其径向连结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表面间,以使3D立体织物具有全向性的延展特性。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件或第二支撑件的至少一个为纺织物。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其中上身衣着或下身衣着还包括一连结件,至少具有一第三开孔。其中,3D立体织物以其一端依序穿过调整件的第一开孔及第二开孔之后,还穿过第三开孔,并且在穿过第三开孔后,再依序穿过第二开孔及第一开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基于上述的技术方案,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因为使用3D立体织物,使其具有轻巧的特性,同时具有较佳透气性,以提升其与皮肤接触的舒适度,此为本技术所达成的主要技术功效。当将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应用于衣物上时,人员可以拥有较为舒适的穿着体验。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中3D立体织物的剖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的侧视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结合于上身衣着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具有包边结构的3D立体织物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20上身衣着21本体部22下摆部23肩带部23a第一肩带23b第二肩带253D立体织物25a第一3D立体织物25b第二3D立体织物25c第三3D立体织物251第一支撑件252第二支撑件253可挠性支撑纤维26a、26b包边布料27a、27b、28线材51调整件51a第一开孔51b第二开孔52连结件52a第三开孔52b第四开孔60可调整式肩带。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通过实施例来解释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须在如实施例所述的任何特定的环境、应用或特殊方式方法能实施。因此,关于实施例的说明仅为阐释本技术的目的,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须说明,以下实施例及附图中,与本技术非直接相关的单元已省略而未绘示;且附图中各单元间的尺寸关系仅为求容易了解,非用以限制实际比例。图1为本技术使用的3D立体织物的剖面示意图。如图1所示,3D立体织物25具有一第一支撑件251、一第二支撑件252以及多个可挠性支撑纤维253。第一支撑件251及第二支撑件252为纺织物,其材质例如可选择聚酯纤维(polyester)或其他不易导致人体过敏的材质。第一支撑件251及第二支撑件252相对设置,而可挠性支撑纤维253则设置于第一支撑件251及第二支撑件252之间。要特别说明的是,可挠性支撑纤维253以其径向连结于第一支撑件251与第二支撑件252的表面间。由于可挠性支撑纤维253是径向设置的,因此可以造就较佳的透气通道,因而可以提升人们的接触舒适度。另外,由于可挠性支撑纤维253的可挠特性,而可使得3D立体织物25具有全向性的延展特性。请再参照图2,其是本技术的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60的侧视图。可调整式肩带60包括一肩带部23、一调整件51、一连结件52以及一3D立体织物25。肩带部23至少具有一第一肩带23a。调整件51约呈8字型(俯视角度),并且具有一第一开孔51a及一第二开孔51b。连结件52具有一第三开孔52a及一第四开孔52b。3D立体织物25连结于第一肩带23a的中段,并且3D立体织物25以其一端依序穿过调整件51的第一开孔51a及第二开孔51b之后,再穿过连结件52的第三开孔52a,并且在穿过第三开孔52a后,再依序穿过第二开孔51b及第一开孔51a,借以使得第一肩带23a的长度得以被调整。要说明的是,肩带部23可以是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60的一部分,而在本实施例中,肩带部23为一衣物的一部分,其特征将于后续详细说明。简单的说,3D立体织物25可通过线材28而以缝纫技术与衣物的肩带部23连结,而连结件52的第四开孔52b也可与衣物的肩带部23的另一端以缝纫技术连结(图中未示)。接着,以下将衣物以上身衣着为例,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结合于衣物的实施态样。请参照图3所示,其是本技术的第一实施例的一种结合有前述3D立体织物25的一上身衣着20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上身衣着20以运动内衣为例,其包括3D立体织物25、本体部21、下摆部22以及肩带部23。其中,3D立体织物25具有质量轻、透气佳及弹性优良等特点。下摆部22一般为伸缩特性优于本体部21的材质,其连结于本体部21的下缘,以使得人员在穿着之后较能固定其位置。肩带部23具有第一肩带23a及第二肩带23b,其分别连结于本体部21的上缘,以使上身衣着20能够套于人员的肩膀。在本实施例中,3D立体织物25可包括第一3D立体织物25a、第二3D立体织物25b及第三3D立体织物25c。其中,第一3D立体织物25a连结于第一肩带23a的中段、第二3D立体织物25b连结于第二肩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肩带部,至少具有一第一肩带;/n一调整件,呈8字型,具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以及/n一3D立体织物,连结于该第一肩带的中段,该3D立体织物穿设于该第一开孔及该第二开孔中,以改变该第一肩带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1031 TW 1082143591.一种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肩带部,至少具有一第一肩带;
一调整件,呈8字型,具有一第一开孔及一第二开孔;以及
一3D立体织物,连结于该第一肩带的中段,该3D立体织物穿设于该第一开孔及该第二开孔中,以改变该第一肩带的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轻着感可调整式肩带,其特征在于,该3D立体织物包括:
一第一支撑件;
一第二支撑件,与该第一支撑件相对设置;以及
多个可挠性支撑纤维,分别以其径向连结于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的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蓝敏玲
申请(专利权)人:普俐鸿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