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属于半导体开关技术领域。包括单元触发板、触发板安装件、单元连接排、反并联晶闸管组件、连接排、吸收电阻、阻容连接排、吸收电容、电容安装板、均压电阻安装件、均压电阻、单元固定板;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直接固定在集成了导轨、触发板固定、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固定功能的单元固定板(9)上构成初步框架;吸收电阻(6)、吸收电容(8)、均压电阻(12)为功率器件,功率器件通过母排相连接并固定在散热器后面;单元触发板(1)通过触发板安装件(2)及底板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高散热效率,便于装配制作,节约原材料,降低装置成本,提高加工维护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
本技术属于半导体开关
,涉及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特别是一种适用于10KV/350A以上晶闸管风冷功率单元。
技术介绍
目前市场上的高压软起装置,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调整输入电压大小来控制电机软启停的方式,即在电源与被控电机之间串联加入三相反并联晶闸管功率模块,通过控制晶闸管的导通角实现对交流三相电源斩波,控制输出电压的幅值,在电机起动过程中,高压软起装置按照设定的起动曲线增加电机的端电压使电机平滑加速。而在反并联晶闸管功率模块的结构设计方面,市场上大多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一种为:自冷式散热器和晶闸管垂直叠加排布的方式。这样的结构布局,阻容吸收和均压电阻等安放困难,整体结构复杂散热器散热过程中,热量自下而上逐渐累积,造成上部散热器温度升高,散热不畅。另一种为:依次将热管散热器同晶闸管串联压接起来,其上下使用耐高压的环氧绝缘板固定,通过端头铝合金金属块、顶压螺杆和叠簧将晶闸管阀串压接。这种结构,虽然解决了高压晶闸管同热管散热器紧密串联压接时的高电压分布及绝缘问题,但由于采用自然冷却的方式使易发热的电子电力元件、铜排的温度很难快速降温对于散热性能等有很大的影响不利于重复使用。综上两种结构布局,均会因为不合理的结构设计,影响装置的电气性能,降低散热效率和装配效率的同时造成原材料浪费、加工维护不便,也会影响整体的简洁、美观程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该技术方案立足于常规的高压软启电路拓扑结构,采用一种更简单、优化、合理的功率单元结构设计,在满足电气性能的前提下,提高散热效率,便于装配制作,节约原材料,降低装置成本,提高加工维护效率,增强装置的整体美观程度。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包括单元触发板(1)、触发板安装件(2)、单元连接排a(3)、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连接排(5)、吸收电阻(6)、阻容连接排a(7)、吸收电容(8)、电容安装板(9)、阻容连接排b(10)、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12)、均压电阻安装件b(13)、单元固定板(14)、单元连接排b(15);所述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直接固定在集成了导轨、触发板固定、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固定功能的单元固定板(14)上构成初步框架;吸收电阻(6)、吸收电容(8)先通过阻容连接排a(7)串联为一体后,再经过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安装件b(13)与均压电阻(12)并联,最后通过母排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安装件b(13)连接并固定在散热器后面、并由电容安装板(9)将吸收电容(8)进一步的绝缘固定;单元触发板(1)通过触发板安装件(2)及底板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单元连接排a(3)、单元连接排b(15)偏心制作,对称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进一步,所述散热器为竖向放置,功率器件分别安装在散热器前后。进一步,所述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由三块散热器和两个晶闸管相互压接后经连接排连接组成,两个晶闸管反向放置,成为反并联晶闸管组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散热器竖直放置散热面积增大,元器件前后布置安装,避免了与散热器温度叠加,采用风冷后散热效果更好,散热功率增加一倍;2)元器件通过母排连接和固定,这种方式大大避免瞬时功率较大时线路短路的危险,降低了成本;3)单元连接母经过偏心制作对称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并配压铆螺母,增加了接触面扩大载流量且便于装配及维护;4)单元固定板采用功能集成设计,可以实现在支撑整体重量的同时减少结构件数量满足迅速装配以及整体插拔式安装维护,这种方式,可以在迅速完成单个及多个模块的更换或维护,提高了装置的安装及维护效率同时这样做还可以降低装置的重量,提高美观性。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立体视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晶闸管风冷功率单元,其中包括单元触发板(1)、触发板安装件(2)、单元连接排a(3)、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连接排(5)、吸收电阻(6)、阻容连接排a(7)、吸收电容(8)、电容安装板(9)、阻容连接排b(10)、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12)、均压电阻安装件b(13)、单元固定板(14)、单元连接排b(15)。如图1所示,三块散热器和两个晶闸管相互压接后经连接排连接组成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反并联晶闸管组件直接固定在单元固定板上构成初步框架,吸收电阻、吸收电容、均压电阻通过电容安装板、阻容连接排a、阻容连接排b、均压电阻安装件a、均压电阻安装件b在散热器后面安装,单元连接排a、b对称固定在散热器前面。单元连接排a、b对称固定在前面;单元触发板通过触发板安装件及底板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其中,反并联晶闸管组件由三块散热器和两个晶闸管相互压接后经连接排连接组成,两个晶闸管反向放置,成为反并联晶闸管组件,散热器竖直放置。单元固定板位于散热器底部,承受整个功率单元的重量,而且固定板经过特殊设计集成了导轨、触发板固定、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固定功能,便于装配和维护。散热器方向上没有散热器叠加,每个散热器都独自作用直接将热量散发到独自的风道中,不存在散热器之间热量的相互叠加,大大提高了散热效率。触发板、吸收电阻、吸收电容、均压电阻分别安装在散热器前后,避免散热器与其温度叠加,且加强了风道对整体的降温效果尤其是对温升较高易损坏器件的保护。吸收电阻、吸收电容、均压电阻通过母排:阻容连接排a、阻容连接排b、均压电阻安装件a、均压电阻安装件b、使功率器相连接并固定,避免因瞬时功率过大造成线路断路的危险发生。单元连接排a、单元连接排b偏心制作并配压铆螺母,对称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增加了接触面扩大载流量且便于装配及维护。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触发板(1)、触发板安装件(2)、单元连接排a(3)、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连接排(5)、吸收电阻(6)、阻容连接排a(7)、吸收电容(8)、电容安装板(9)、阻容连接排b(10)、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12)、均压电阻安装件b(13)、单元固定板(14)、单元连接排b(15);/n所述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直接固定在集成了导轨、触发板固定、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固定功能的单元固定板(14)上构成初步框架;吸收电阻(6)、吸收电容(8)先通过阻容连接排a(7)串联为一体后,再经过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安装件b(13)与均压电阻(12)并联,最后通过母排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安装件b(13)连接并固定在散热器后面、并由电容安装板(9)将吸收电容(8)进一步的绝缘固定;单元触发板(1)通过触发板安装件(2)及底板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单元连接排a(3)、单元连接排b(15)偏心制作,对称固定在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前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晶闸管阀风冷型高压软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单元触发板(1)、触发板安装件(2)、单元连接排a(3)、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连接排(5)、吸收电阻(6)、阻容连接排a(7)、吸收电容(8)、电容安装板(9)、阻容连接排b(10)、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12)、均压电阻安装件b(13)、单元固定板(14)、单元连接排b(15);
所述反并联晶闸管组件(4)直接固定在集成了导轨、触发板固定、反并联晶闸管组件固定功能的单元固定板(14)上构成初步框架;吸收电阻(6)、吸收电容(8)先通过阻容连接排a(7)串联为一体后,再经过均压电阻安装件a(11)、均压电阻安装件b(13)与均压电阻(12)并联,最后通过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昶,马晓宇,干永革,黄林波,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赛迪电气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