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7632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电连接器,包括第一至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三件式的隔板组件、由隔板组件延伸至焊接端的接地端子、屏蔽壳体、屏蔽外壳、及供抵触公头的弹性接地部与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其中隔板组件将第一、第三、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第二、第四、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上下隔离为下传输导体群及上传输导体群,而接地端子设于第一至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焊接端之间,以使第一至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皆相邻设置有一极性为地的端子,而使电源回路的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配合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对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隔离效果,有效将噪声最小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电连接器,尤指一种利用隔板组件的接地端子,使电源回路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配合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对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隔离效果,有效将噪声最小化的USBTypeC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USBType-C,又称USB-C,是一种通用串行总线(USB)的硬件接口形式,外观上最大特点在于其上下端完全一致,与Micro-USB相比用户不必再区分USB正反面,就功能上而言,则是能提供更快的传输速率。自从2014年USB-C规范发布后,许多新款的Android行动装置、笔记本电脑、桌面计算机、甚至是游戏机等3C装置开始使用这种端口。然而,USBType-C规范的连接器,因同步传输的数据量大幅增加,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相对应的电磁辐射,以致干扰其它电子组件的正常运作,有鉴于此,业界不断在研发可改善电磁辐射问题的方法,例如改变端子焊接端的排列顺序,借以利用具有屏蔽特性的端子来隔离讯号端子间的噪声,但经测试此种改善方式效果有限,且无法兼顾所有电源回路的耦合特性。另外,业界普遍会以接地方式来降低电磁干扰(EMI)的产生,例如在上排端子与下排端子间设置一接地的金属隔板,并利用弹片使该金属隔板与外壳体接触,以配合外壳体及金属隔板进行噪声的隔离。然而,不论是一片式的金属隔板或多片式的金属隔板,甚至由金属隔板延伸出端子,使其位于焊接端左右两边的最外侧,其共通特性皆为接地,因此,虽然可提供上下排端子的噪声隔离效果、及连接器与外部电子组件的噪声隔离效果,但对于电源回路的耦合特性并无帮助。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技术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创作人有鉴于上述缺失,乃搜集相关资料,经由多方评估及考虑,并以从事于此行业累积的多年经验,经由不断试作及修改,始设计出此种利用隔板组件的接地端子,使电源回路耦合最小,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配合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对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隔离效果,有效将噪声最小化的USBTypeC的电连接器。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由上、下排传输导体群间的隔板组件延伸形成出两个接地端子,并使接地端子分别位于第二、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配合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在焊接端的分组排序,使第一至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皆相邻设置有极性为地的端子,而使电源回路耦合最小化,并提供最佳的波导屏蔽效果。本技术的另一主要目的在于:由屏蔽壳体向内弯折形成可对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的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配合弹性接地部抵触公头连接器,以提供良好的噪声隔离效果。为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包括:一下排传输导体群、一设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一侧的上排传输导体群,该下排传输导体群系由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中的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所组成,而该上排传输导体群由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中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所组成,且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皆具有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并于该上排传输导体群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之间设有一隔板组件,该隔板组件包括有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隔板、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隔板、及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且位于该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的第三隔板,且该第一隔板一侧延伸形成有一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二隔板一侧延伸形成有一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接地端子。另包括有至少一结合该上排传输导体群、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及该隔板组件的绝缘胶体、一设于该绝缘胶体上的屏蔽壳体、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一电磁接地片、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一端弯折形成的第二电磁接地片、及复数个由该屏蔽壳体上表面及下表面向内弯折形成的弹性接地部。本技术为USBTypeC母座连接器,故利用由第一、第三、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组成的下排传输导体群,以及由第二、第四、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组成的上排传输导体群,提供使用者可正反插接的功能,而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延伸至焊接端的一侧系并排设置为单排,且由隔板组件延伸出二接地端子,其中第一接地端子延伸至第二、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焊接端之间,第二接地端子则延伸至第四、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焊接端之间,使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每两组间设有一该接地端子,借此让电源回路的耦合最小,提供最好的波导屏蔽效果,同时由屏蔽壳体向内延伸复数个与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位置对应的第一、第二电磁接地片,配合弹性接地部同时与公头连接器壳体的内外侧接触,而提供良好的噪声隔离效果。借由上述技术,可针对习用USBType-C连接器所存在的仅提供噪声隔离效果、隔离效果有限,及未顾及电源回路的耦合效果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图。图3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与隔板的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第一图A-A线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隔板抵触示意图一。图6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隔板抵触示意图二。图6A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隔板抵触示意图三。图7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透视图。图8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传输导体俯视图。图9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屏蔽壳体与屏蔽外壳的立体透视图。图10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前视图。图11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剖视图。图1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插接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图14为本技术再一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图。其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1,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11,下排传输导体群、2,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1,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11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112,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113,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121,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122,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123,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2,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2211,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212,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2213,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23,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2311,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2312,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2313,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2321,第五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2322,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2323,上排传输导体群、3,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31,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3111,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3112,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3113,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3121,第二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六并排设置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且各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及/n二个接地端子,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每两组间设有一该接地端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六并排设置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且各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对;及
二个接地端子,各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每两组间设有一该接地端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及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且该接地端子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接地端子、及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接地端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相邻设置的第二接地输导体焊接部、及一与该第一接地端子相邻设置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又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且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相邻设置的第三接地输导体焊接部、及一与该第二接地端子相邻设置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二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二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又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接地端子一侧的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一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三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而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一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二配置信道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四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二辅助讯号传输导体焊接部,并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二接地端子一侧的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五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另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设于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设于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焊接部一侧的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及一设于该第六讯号传输导体焊接对一侧的第四接地传输导体焊接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构成一下排传输导体群,且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构成一上排传输导体群,并于该下排传输导体群及该上排传输导体群间设有一第一隔板及一位于该第一隔板一侧的第二隔板,其中该第一接地端子由该第一隔板延伸形成,且该第二接地端子由该第二隔板延伸形成。


6.一种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且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的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设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一侧且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的位置上下对应的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
一隔板组件,包括有一设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一隔板、一设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的第二隔板、及
一设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且位于该第一隔板与第二隔板间的第三隔板;
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一隔板一侧的第一接地端子,该第一接地端子位于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三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及
一延伸形成于该第二隔板一侧的第二接地端子,该第二接地端子位于该第四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与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间。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六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及一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且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一隔板及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一抵触部,并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二隔板及该第三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四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二抵触部,及具有至少一两端分别抵触该第三隔板及该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二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该第三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及该第四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的第三抵触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差分讯号传输导体组内具有一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设于该第一接地传输导体接触部一侧的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及一设于该第一讯号传输导体接触对一侧的第一电源传输导体接触部,且该第五差分讯号传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轩禾林昱宏林永常叶博文叶子维叶语仑
申请(专利权)人:维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