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61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散热装置和固态硬盘,上壳体上端中心开设两个通孔,通孔内连接第一支架,第一支架下端连接微型电机,微型电机输出端穿过第一支架且连接风扇,通孔的上端连接有过滤网,上壳体的风扇旁开设有电池仓,电池仓的输出端与微型电机电性连接,下壳体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连接有过滤网,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铰链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角落和中心均连接有缓冲柱,上壳体与下壳体夹持固定固态硬盘,固态硬盘的读写端从壳体一端伸出,读写端的上方存在上固定壳体,上固定壳体与上壳体转动连接,读写端的下方存在下固定壳体,下固定壳体与下壳转动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接组件,具体是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
技术介绍
固态驱动器(SolidStateDisk或SolidStateDrive,简称SSD),俗称固态硬盘,固态硬盘是用固态电子存储芯片阵列而制成的硬盘,因为台湾英语里把固体电容称之为Solid而得名。SSD由控制单元和存储单元(FLASH芯片、DRAM芯片)组成。固态硬盘在接口的规范和定义、功能及使用方法上与普通硬盘的完全相同,在产品外形和尺寸上也完全与普通硬盘一致。被广泛应用于军事、车载、工控、视频监控、网络监控、网络终端、电力、医疗、航空、导航设备等诸多领域。固态硬盘作为大容量的移动储存器,因为现存在固态硬盘USB接口的转接线,在使用中也不是必须固定在电脑中,而是作为移动硬盘办公使用,所以使用过程中不免出现碰撞以及发热的现象,损坏硬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散热装置和固态硬盘,上壳体的上端中心开设有两个通孔,通孔内连接有第一支架,第一支架的下端连接有微型电机,微型电机的输出端穿过第一支架且连接有风扇,通孔的上端连接有过滤网,上壳体的风扇旁开设有电池仓,电池仓的输出端与微型电机电性连接,下壳体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连接有过滤网,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铰链连接,上壳体与下壳体的角落和中心均连接有缓冲柱,上壳体与下壳体夹持固定固态硬盘,固态硬盘的读写端从壳体一端伸出,读写端的上方存在上固定壳体,上固定壳体与上壳体转动连接,读写端的下方存在下固定壳体,下固定壳体与下壳转动连接。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上固定壳体与下固定壳体远离固态硬盘的一侧开设有缺口,且存在橡胶片连接在上固定壳体的边缘。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上壳体与下壳体通过螺钉连接,上固定壳体与下固定壳体通过壳体上的凹状结构和凸状结构契合来连接。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的缓冲柱的材料为橡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增加了风扇和通风口,可以在工作时对固态硬盘进行散热,增加了上固定壳体与下固定壳体,在读写端连接数据线使,对数据线端口进行固定,避免不经意的碰撞对固态硬盘的读写端造成弯曲损坏,设备内部增加了缓冲柱,降低不小心摔落时固态硬盘的碰撞力度。附图说明图1为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的侧视图。图3为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的俯视图。如图所示:1、上壳体;2、电池仓;3、缓冲柱;4、过滤网;5、第一支架;6、微型电机;7、风扇;8、固态硬盘;9、上固定壳体;10、橡胶片;11、下固定壳体;12、下壳体;13、铰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12、散热装置和固态硬盘8,上壳体1的上端中心开设有两个通孔,通孔内连接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的下端连接有微型电机6,微型电机6的输出端穿过第一支架5且连接有风扇7,通孔的上端连接有过滤网4,上壳体1的风扇7旁开设有电池仓2,电池仓2的输出端与微型电机6电性连接,下壳体12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连接有过滤网4,上壳体1与下壳体12通过铰链13连接,上壳体1与下壳体12的角落和中心均连接有缓冲柱3,上壳体1与下壳体12夹持固定固态硬盘8,固态硬盘8的读写端从壳体一端伸出,读写端的上方存在上固定壳体9,上固定壳体9与上壳体1转动连接,读写端的下方存在下固定壳体11,下固定壳体11与下壳转动连接。所述的上固定壳体9与下固定壳体11远离固态硬盘8的一侧开设有缺口,且存在橡胶片10连接在上固定壳体9的边缘。所述的上壳体1与下壳体12通过螺钉连接,上固定壳体9与下固定壳体11通过壳体上的凹状结构和凸状结构契合来连接。所述的缓冲柱3的材料为橡胶。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将固态硬盘8放入上壳体1与下壳体12之间,缓冲柱3将固态硬盘8固定,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12通过螺钉连接,使用时,打开电源,风扇7转动,将固态硬盘8产生的热量排出,打开上固定支架9与下固定支架11,将数据线连接上,再将上固定支架9与下固定支架11闭合,另一端连接到电脑上即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12)、散热装置和固态硬盘(8),上壳体(1)的上端中心开设有两个通孔,通孔内连接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的下端连接有微型电机(6),微型电机(6)的输出端穿过第一支架(5)且连接有风扇(7),通孔的上端连接有过滤网(4),上壳体(1)的风扇(7)旁开设有电池仓(2),电池仓(2)的输出端与微型电机(6)电性连接,下壳体(12)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连接有过滤网(4),上壳体(1)与下壳体(12)通过铰链(13)连接,上壳体(1)与下壳体(12)的角落和中心均连接有缓冲柱(3),上壳体(1)与下壳体(12)夹持固定固态硬盘(8),固态硬盘(8)的读写端从壳体一端伸出,读写端的上方存在上固定壳体(9),上固定壳体(9)与上壳体(1)转动连接,读写端的下方存在下固定壳体(11),下固定壳体(11)与下壳转动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固态硬盘的转接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12)、散热装置和固态硬盘(8),上壳体(1)的上端中心开设有两个通孔,通孔内连接有第一支架(5),第一支架(5)的下端连接有微型电机(6),微型电机(6)的输出端穿过第一支架(5)且连接有风扇(7),通孔的上端连接有过滤网(4),上壳体(1)的风扇(7)旁开设有电池仓(2),电池仓(2)的输出端与微型电机(6)电性连接,下壳体(12)的中心开设有通孔,通孔内连接有过滤网(4),上壳体(1)与下壳体(12)通过铰链(13)连接,上壳体(1)与下壳体(12)的角落和中心均连接有缓冲柱(3),上壳体(1)与下壳体(12)夹持固定固态硬盘(8),固态硬盘(8)的读写端从壳体一端伸出,读写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骏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银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