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0430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镜头单元;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镜头单元;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镜头单元和第四镜头单元;第一镜头单元和第四镜头单元的位置均相对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保持固定,第二镜头单元和第三镜头单元均能够相对第一镜头单元沿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当光学系统从短焦端到长焦端进行变焦时,第一镜头单元与第二镜头单元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三镜头单元与第四镜头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加。上述光学系统的结构更为紧凑,且拥有良好的变焦效果,另外在长期的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保证变焦功能的正常运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本技术涉及摄像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近些年来,各种搭载摄像镜头的移动电子装置(包括数码相机、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信息终端)正在迅速发展普及。变焦系统具有高品质的成像效果和高变焦比率等特点,原多用于数码照相机或者摄像机中,现如今在其他的被广泛使用的电子设备中也越来越多的运用具有小型化特性的摄像单元。变焦系统中用于带动屈折力单元做变焦移动的驱动机构一般占据较大空间,且随着需要独立移动的屈折力单元的数量增多,驱动机构的数量也会相应增多,从而导致系统体积难以缩小。因此,在追求变焦效果及小型化设计之间往往难以同时兼顾。于是如何在实现大范围变焦的基础上进一步缩短光学系统的总长实现小型化成为目前业界欲解决的问题之一。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兼顾变焦效果及小型化设计的问题,提供一种光学系统、摄像模组及电子装置。一种光学系统,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镜头单元;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镜头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镜头单元;/n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镜头单元;/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镜头单元;/n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镜头单元;/n所述第一镜头单元和第四镜头单元的位置均相对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保持固定,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和所述第三镜头单元均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镜头单元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当所述光学系统从短焦端到长焦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一镜头单元与所述第二镜头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加,且所述第三镜头单元与所述第四镜头单元之间的距离也增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依次包括: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一镜头单元;
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二镜头单元;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三镜头单元;
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镜头单元;
所述第一镜头单元和第四镜头单元的位置均相对所述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保持固定,所述第二镜头单元和所述第三镜头单元均能够相对所述第一镜头单元沿所述光学系统的光轴方向移动;当所述光学系统从短焦端到长焦端进行变焦时,所述第一镜头单元与所述第二镜头单元之间的距离增加,且所述第三镜头单元与所述第四镜头单元之间的距离也增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2<fc/fd<3.5;
其中,fc为所述光学系统处于所述长焦端时的焦距,fd为所述光学系统处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3<(g1+g2+g3+g4)/fd;
其中,g1为所述第一镜头单元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表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g2为所述第二镜头单元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表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g3为所述第三镜头单元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表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g4为所述第四镜头单元中最靠近物侧的透镜表面至最靠近像侧的透镜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fd为所述光学系统处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0.8<f3/fd<2;
其中,f3为所述第三镜头单元的焦距,fd为所述光学系统处于所述短焦端时的焦距。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系统,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关系:
1.6<f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海荣
申请(专利权)人:南昌欧菲精密光学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