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103669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8: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有上杆,所述上杆的侧面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上杆的底端表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槽与滑动槽相连通,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部嵌入有下杆;通过设计的卡板,能够将装置与底座相连接,通过设计的上杆和下杆,能够将装置固定在底座上,保持装置的稳定与牢靠,该结构避免了使用螺栓时的一系列繁琐操作,在拆卸、安装时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该结构简单,方便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
本技术属于智能交通
,具体涉及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路况监测装置是通过对车辆检测、光电成像、自动控制、网络通信、计算机等多种技术,对机动车闯红灯、逆行、超速、越线行驶、违例停靠等违章行为,实现全天候监视,捕捉车辆违章图文信息,并根据违章信息进行事后处理。现有的交通路况监测装置都安装正在露天环境中,由于道路上存在大量灰尘,装置使用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清理镜头表面的污渍,而装置一般通过螺栓固定在底座上,而且装置都安装在较高的立杆上,在拆卸清理或者维修时比较麻烦,会浪费较多的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底端固定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一端固定有上杆,所述上杆的侧面开设有滑动槽,所述上杆的底端表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所述第三限位槽与滑动槽相连通,所述第三限位槽的内部嵌入有下杆,所述下杆与第三限位槽的内壁之间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端固定有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的一端固定有上杆(4),所述上杆(4)的侧面开设有滑动槽(12),所述上杆(4)的底端表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17),所述第三限位槽(17)与滑动槽(12)相连通,所述第三限位槽(17)的内部嵌入有下杆(5),所述下杆(5)与第三限位槽(17)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弹簧(11),所述下杆(5)的一端固定有贯穿滑动槽(12)至上杆(4)外部的把手(13),所述连接块(3)的另一端固定有截面呈“L”型结构的卡板(7),所述卡板(7)的一端表面贯穿开设有圆孔(9),所述连接块(3)的底部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路况智能防雷监测装置,包括外壳(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1)的底端固定有连接块(3),所述连接块(3)的一端固定有上杆(4),所述上杆(4)的侧面开设有滑动槽(12),所述上杆(4)的底端表面开设有第三限位槽(17),所述第三限位槽(17)与滑动槽(12)相连通,所述第三限位槽(17)的内部嵌入有下杆(5),所述下杆(5)与第三限位槽(17)的内壁之间连接有弹簧(11),所述下杆(5)的一端固定有贯穿滑动槽(12)至上杆(4)外部的把手(13),所述连接块(3)的另一端固定有截面呈“L”型结构的卡板(7),所述卡板(7)的一端表面贯穿开设有圆孔(9),所述连接块(3)的底部设置有金属块(6),所述金属块(6)的上表面开设有截面呈圆形的第一限位槽(8),所述金属块(6)的侧面开设有第二限位槽(10),所述第一限位槽(8)与第二限位槽(10)交叉相通,所述卡板(7)的一端嵌入至第二限位槽(10)的内部,所述圆孔(9)与第一限位槽(8)的圆心在同一竖直线上,所述下杆(5)的一端贯穿圆孔(9)至第一限位槽(8)的底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厚成傅丽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鼎有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