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煤孔隙结构变化测定装置
本技术涉及煤体孔隙结构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煤孔隙结构变化测定装置。
技术介绍
煤自燃灾害是目前煤炭行业仍需要解决的安全问题之一。在矿井煤自燃引发的事故中,因瓦斯燃烧直接或者间接引燃煤体的事故占非常大的比例,而煤体孔隙结构又是影响瓦斯的储存和运移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煤表面具有的吸附性是因为煤孔隙表面存在不饱和能,与非极性气体分子相互作用产生范德华力,从而吸附气体分子。煤自燃起因是煤与氧气之间的物理、化学吸附,进而发生化学反应,放出产生的吸附热和化学反应热,伴随热量逐渐积聚导致煤体温度升高后引发燃烧的过程。孔径分布是全面定量分析不同气体吸附能力、吸附引起的微变形及流气偶合的重要参数。因此,研究不同温度、气体吸附对煤体孔隙结构的影响,对于深入研究煤自燃防治技术、煤层气抽采和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现阶段利用核磁共振技术测定煤孔隙率主要是在常温下进行的,且未考虑气体吸附、解吸对煤体孔隙率结构的影响,导致测量的数据不准确、不可靠。
技术实现思路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煤孔隙结构变化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煤样夹持器(18)、加热装置、液氮冷却装置、温度控制器(20)、恒压泵(5)、气相色谱仪(10)及控制阀门,所述煤样夹持器(18)连接有五个管道,所述五个管道包括两个连接液氮钢瓶(4)与空气压缩泵(1)的管道、一个连接气相色谱仪(10)的管道、一个连接储气罐(9)管道及一个连接恒压泵(5)的一个管道,所述煤样夹持器(18)中设置有放置煤柱体(16)的煤样腔(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煤孔隙结构变化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煤样夹持器(18)、加热装置、液氮冷却装置、温度控制器(20)、恒压泵(5)、气相色谱仪(10)及控制阀门,所述煤样夹持器(18)连接有五个管道,所述五个管道包括两个连接液氮钢瓶(4)与空气压缩泵(1)的管道、一个连接气相色谱仪(10)的管道、一个连接储气罐(9)管道及一个连接恒压泵(5)的一个管道,所述煤样夹持器(18)中设置有放置煤柱体(16)的煤样腔(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煤孔隙结构变化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包括五根加热棒(14),所述五根加热棒(14)呈中心一根,其余四根围绕在中心一个的四周,所述加热棒(14)贯穿在煤柱体(16)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煤孔隙结构变化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液氮冷却装置包括:液氮钢瓶(4)、空气压缩泵(1)、液氮喷嘴(22),所述液氮钢瓶(4)顶部设有低温电磁阀(2),所述液氮钢瓶(4)与空气压缩泵(1)及设在双层耐高温石英玻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嬿妮,舒盼,王安鹏,樊世星,黄浩,刘春辉,邓军,王凯,程方明,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科技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陕西;6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