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01289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属于电梯检测技术领域,包括检测体,在所述检测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检测翼,每组检测翼包括一个上检测翼和一个下检测翼,所述上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上表面,所述下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下表面,且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纵向中心线错开设置,所述上检测翼的下表面和下检测翼的上表面为检测的工作面,两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门锁最小啮合深度。在所述检测体上设有底面水平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内放置有水平珠。本方案设计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适配两个锁钩的钩尖啮合时的位置,能够方便、准确地测量电梯门锁的啮合深度,通过检测门锁电气开关的通断情况来判断门锁啮合深度是否合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
本技术属于电梯检测
,涉及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
技术介绍
按国家相关电梯的技术规范及标准要求:电梯的每个轿门及层门必须设置检测门关闭状态的电气开关,电梯的每个轿门锁及层门锁也必须设置检测门锁关闭状态的电气开关,且门锁开关只有当门锁啮合深度大于7mm时才能导通,当这些电气开关任意一个被断开,静止状态的电梯应不能启动或运行过程中的电梯应立即停止运行,这些开关应该是安全开关,即使发生电气粘连,也会通过门及门锁的机械动作强制断开。如图1、图2所示,现有的电梯门锁通常包括固定在一扇门上的固定锁钩1,以及交接在另一扇门上的摆动锁钩2,摆动锁钩2通过摆动与固定锁钩1啮合,电气开关导通元件3通过第一绝缘件4固定在摆动锁钩2上,当摆动锁钩2与固定锁钩1啮合时,导通元件3与固定锁钩1一侧的电气开关触头5触碰,从而导通门锁安全电路6,所述电气开关触头5通过第二绝缘件7固定在固定锁钩1旁,尺寸h即为门锁的啮合深度。由于两个锁钩的钩尖在啮合时是错开的,在测量门锁啮合深度时采用普通直尺或卡尺都不便于测量,也无法测准,因此在检测时多凭经验判断距离,若距离差距过小,实在不放心时再采用直尺测个大概,根本无法准确定量判断。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包括检测体,在所述检测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检测翼,每组检测翼包括一个上检测翼和一个下检测翼,所述上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上表面,所述下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下表面,且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纵向中心线错开设置,所述上检测翼的下表面和下检测翼的上表面为检测的工作面,两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门锁最小啮合深度。进一步,在所述检测体上设有底面水平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内放置有水平珠。进一步,所述检测体为方形,所述上检测翼与检测体的上表面齐平,下检测翼与检测体的下表面齐平,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检测体的高度。进一步,所述两组检测翼沿检测体的横向中心线对称设置在两端,所述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检测体的纵向中心线对称设置在检测体一面的两侧。进一步,所述检测翼为矩形,且所述同组上检测翼、下检测翼错开缝隙的面积不小于锁钩钩尖的面积。进一步,所述工作面的垂直高度为7m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方案设计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适配两个锁钩的钩尖啮合时的位置,能够方便、准确地测量电梯门锁的啮合深度,通过检测门锁电气开关的通断情况来判断门锁啮合深度是否合格。本技术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技术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技术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优选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门锁处于闭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门锁处于开锁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固定锁钩1、摆动锁钩2、电气开关导通元件3、第一绝缘件4、电气开关触头5、门锁安全电路6、第二绝缘件7、检测体8、右门开锁检测翼9、左门开锁检测翼10、水平珠11、纵向中心线12、横向中心线1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技术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图示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构想,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以下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请参阅图3,为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包括检测体8,在所述检测体8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检测翼,具体为右门开锁检测翼9和左门开锁检测翼10,每组检测翼包括一个上检测翼和一个下检测翼,所述上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上表面,所述下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下表面,且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纵向中心线,12开设置,所述上检测翼的下表面和下检测翼的上表面为检测的工作面,两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门锁最小啮合深度。可选地,在所述检测体8上设有底面水平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内放置有水平珠11。可选地,所述检测体8为方形,所述上检测翼与检测体8的上表面齐平,下检测翼与检测体的下表面齐平,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检测体的高度。可选地,所述两组检测翼沿检测体的横向中心线13对称设置在两端,所述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检测体的纵向中心线12对称设置在检测体8一面的两侧。可选地,所述检测翼为矩形,且所述同组上检测翼、下检测翼错开缝隙的面积不小于锁钩钩尖的面积。可选地,所述工作面的垂直高度为7mm。实施例:检测尺上表面中心加工盲孔,安放水平珠11,以便在检测时观察检测放置是否水平。检测尺两端设有两组检测翼,分别是右门开锁(摆动锁钩设在右门)检测翼9和左门开锁(摆动锁钩设在左门)检测翼10。每组检测翼有上下两个检测翼,两个检测翼沿纵向中心线横向错开布置且上下错开,上检测翼的底面和下检测翼的顶面为检测的工作面,两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7mm(即门锁最小啮合深度)。检测时,检测尺纵向正对门锁,将检测翼沿纵向插入两锁钩之间缝隙,使上检测翼底面紧贴固定锁钩,摆动锁钩自由端置于下检测翼的上表面。然后将检测尺调至水平,此时两锁钩钩尖现成的高低差(即门锁最小啮合深度)即为两检测翼工作面的垂直距离。然后通过检测门锁电气开关的通断情况来判断门锁啮合深度是否合格。如果此时电气开关处于断开状态,则证明门锁啮合深度要大于最小啮合深度才能接通,判断为合格;如果此时电气开关处于接通状态,则证明门锁啮合深度要小于或等于最小啮合深度时已经接通,判断为不合格。门锁电气开关通断检测方法主要有:电梯通过检修运行验证,能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体,在所述检测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检测翼,每组检测翼包括一个上检测翼和一个下检测翼,所述上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上表面,所述下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下表面,且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纵向中心线错开设置,所述上检测翼的下表面和下检测翼的上表面为检测的工作面,两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门锁最小啮合深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其特征在于:包括检测体,在所述检测体的两端分别设有一组检测翼,每组检测翼包括一个上检测翼和一个下检测翼,所述上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上表面,所述下检测翼设置在检测体的下表面,且上检测翼与下检测翼沿纵向中心线错开设置,所述上检测翼的下表面和下检测翼的上表面为检测的工作面,两工作面的垂直距离为门锁最小啮合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检测体上设有底面水平的凹槽,在所述凹槽内放置有水平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门锁啮合深度检测尺,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体为方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伦吕潇袁旌杰康立贵贾海军何洋刘宇陈卓邹同锋程航代方权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市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