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9987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提供了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包括本体,该本体内部设有消音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布置在本体两端;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口侧且对应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口侧且对应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出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进风消音结构表面、出风消音结构表面、第一隔挡消音板表面、以及第二隔挡消音板表面均贴附有吸音棉。本发明专利技术创造结构设计合理,在本体有限的空间内,设计了进风、出风消音结构,最大程度延长了气流经过的路径,加之隔挡消音板的布置,均有效增加了气流与消音棉接触的面积,最大限度提高了消音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
本专利技术创造属于新风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
技术介绍
新风系统已逐渐普及,家庭使用率也越来越高,新风系统工作时,新鲜空气是经过滤处理所得到的,实际使用中,室外空气引入室内时,容易产生噪声,传统的消音器多为直筒式,进风口和出风口在同一中轴线上,消音箱的降噪效果并不理想。虽然现有技术中有将进风口和出风口错开的结构设计形式,但是,降噪效果依然不够理想,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风系统消音装置进行进一步的优化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创造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出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包括本体,该本体内部设有消音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布置在本体两端;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口侧且对应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口侧且对应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出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消音结构与出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一隔挡消音板,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消音结构与进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隔挡消音板;所述本体内壁、进风消音结构表面、出风消音结构表面、第一隔挡消音板表面、以及第二隔挡消音板表面均贴附有吸音棉。进一步,本体外部对称的设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设有连接孔。进一步,所述安装座外侧设有减震垫,在所述减震垫上对应每一所述连接孔均设有过孔。进一步,所述进风消音结构包括消音腔内进风口所对应位置处固定的进风挡条,该挡条朝向消音腔中心的位置设有进风消音槽,所述第一隔挡消音板一端固定在本体内壁,另一端向进风消音槽延伸,且在第一隔挡消音板与进风消音槽的槽底间留有第一过风间隙。进一步,所述第一过风间隙的宽度为所述进风口直径的1/3-2/3。进一步,所述进风消音槽横截面呈Ω型结构。进一步,所述出风消音结构包括消音腔内出风口所对应位置处固定的出风挡条,该挡条朝向消音腔中心的位置设有出风消音槽;所述第二隔挡消音板一端固定在本体内壁,另一端向出风消音槽延伸,且在第二隔挡消音板与出风消音槽的槽底间留有第二过风间隙。进一步,所述出风消音槽横截面呈Ω型结构。进一步,所述第二过风间隙的宽度为所述出风口直径的1/3-2/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创造具有以下优势:本专利技术创造结构设计合理,在本体有限的空间内,设计了进风、出风消音结构,最大程度延长了气流经过的路径,加之隔挡消音板的布置,均有效增加了气流与消音棉接触的面积,最大限度提高了消音效果,保证新风系统使用过程中的噪音控制在较低范围内,舒适度高。附图说明构成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创造,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创造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本体;2-消音腔;3-进风口;4-出风口;5-第一隔挡消音板;6-第二隔挡消音板;7-吸音棉;8-安装座;9-减震垫;10-进风挡条;11-进风消音槽;12-第一过风间隙;13-出风挡条;14-出风消音槽;15-第二过风间隙;16-圆弧角结构。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创造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创造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本专利技术创造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创造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创造。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本体1,该本体内部设有消音腔2,消音装置的进风口3和出风口4分别布置在本体两端,二者轴线错开布置,并设计了特殊的消音结构;具体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口侧且对应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口侧且对应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出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消音结构与出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一隔挡消音板5,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消音结构与进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隔挡消音板6;所述本体内壁、进风消音结构表面、出风消音结构表面、第一隔挡消音板表面、以及第二隔挡消音板表面均贴附有吸音棉7。上述本体外部对称的设有安装座8,在安装座上设有连接孔。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本体振动产生噪音,也避免本体与所连接结构件间的振动传递,可在上述安装座外侧设有减震垫9,在减震垫上对应每一所述连接孔均设有过孔。上述进风消音结构包括消音腔内进风口所对应位置处固定的进风挡条10,该挡条朝向消音腔中心的位置设有进风消音槽11,所述第一隔挡消音板一端固定在本体内壁,另一端向进风消音槽延伸,且在第一隔挡消音板与进风消音槽的槽底间留有第一过风间隙12。需要说明的是,进风挡条仅设置消音槽的一侧有过风的空间,而进风挡条背面与本体内壁贴合,二者间没有气流通过。实际上,进风消音结构就是本体设置在进风口一侧所对应拐角处的“内护角”,延伸了风路长度,所设计的沟槽也最大限度增加了气流通过时所行经的线路距离,提高降噪消音效果。上述第一过风间隙的宽度为所述进风口直径的1/3-2/3,而第一过风间隙总的横截面积会大于进风口横截面积。第一过风间隙已足够保障气流顺畅通过,不会产生阻碍。上述进风消音槽横截面呈Ω型结构,在有限的空间内,最大程度延长了气流经过的路径,增加了气流与消音棉接触的面积。上述出风消音结构包括消音腔内出风口所对应位置处固定的出风挡条13,该挡条朝向消音腔中心的位置设有出风消音槽14;所述第二隔挡消音板一端固定在本体内壁,另一端向出风消音槽延伸,且在第二隔挡消音板与出风消音槽的槽底间留有第二过风间隙15。同理,出风消音结构与进风消音结构原理作用近似。与进风消音结构设计同理,上述出风消音槽横截面呈Ω型结构。上述第二过风间隙的宽度为所述出风口直径的1/3-2/3,而第二过风间隙总的横截面积会大于出风口横截面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该本体内部设有消音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布置在本体两端;/n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口侧且对应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口侧且对应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出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消音结构与出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一隔挡消音板,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消音结构与进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隔挡消音板;/n所述本体内壁、进风消音结构表面、出风消音结构表面、第一隔挡消音板表面、以及第二隔挡消音板表面均贴附有吸音棉。/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该本体内部设有消音腔,进风口和出风口分别布置在本体两端;
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口侧且对应出风口的一端,设有进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口侧且对应进风口的一端,设有出风消音结构;所述本体内壁处于进风消音结构与出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一隔挡消音板,所述本体内壁处于出风消音结构与进风口之间的位置设有第二隔挡消音板;
所述本体内壁、进风消音结构表面、出风消音结构表面、第一隔挡消音板表面、以及第二隔挡消音板表面均贴附有吸音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外部对称的设有安装座,在安装座上设有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外侧设有减震垫,在所述减震垫上对应每一所述连接孔均设有过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风系统的消音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风消音结构包括消音腔内进风口所对应位置处固定的进风挡条,该挡条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志松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丽茂源松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