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93811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38
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包括模板I、模板II、内杆I、内杆II和两根外杆,内杆I和内杆II一端均连接有堵头,堵头内凹构成有一盲孔,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I,内杆I另一端连接有一端开口的套筒,套筒内壁设置有内螺纹II,内杆I杆体上设置有止水片I,内杆II另一端设置有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II,内杆II杆体上设置有止水片II,外杆杆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I相匹配的外螺纹I,外杆上螺接有卡子,模板I和模板II上均设置有与外杆直径相同的通孔;内杆I和内杆II连接后设置于模板I和模板II之间,两根外杆分别与内杆I和内杆II螺接。如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松动卡子旋出两端的外杆,外杆可重复利用,不仅操作简单,也节约了建筑钢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
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是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发展迅猛。其中,混凝土浇筑是基建中重要的一环,混凝土浇筑时,根据需要浇筑混凝土的建筑体的厚度预先设置好两块建筑模板,利用两端有螺纹的圆形钢筋加止水环构成的对拉螺杆维持建筑模板之间的距离,在两端旋入卡子固定好建筑模板后即可进行浇筑砼墙。待混凝土凝固成型后拆除模板,拆除模板后对外漏于建筑体两端的螺杆进行人工切割,中间部分则预埋于混凝土中。如此,不仅拆除模板时比较困难,切割螺杆费时费力,螺杆离地面距离较高时,掉落还存在安全隐患,增加了项目的施工成本和安全隐患,而且切割掉的螺杆长短不一,不能再次利用,浪费了大量的钢材。因此,急需一种可回收利用的建筑模板固定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使用对拉螺杆固定建筑模板时操作繁琐,且不能回收利用的缺陷,提供了一种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其具体应用时,两模板之外的螺杆部分可回收利用,减少了钢材的浪费,而且操作方便,省时省力。本技术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包括模板I、模板II、内杆I、内杆II和两根外杆,所述内杆I和内杆II一端均连接有堵头,堵头内凹构成有一盲孔,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I,内杆I另一端同轴连接有一端开口的套筒,套筒的开口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II,内杆I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内杆II一端设置有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II,内杆II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I,所述外杆杆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I相匹配的外螺纹I,外杆上螺接有卡子,所述模板I和模板II上均设置有与外杆直径相同的通孔;内杆II通过其一端的外螺纹II与内杆I上的套筒螺接,内杆I和内杆II设置于模板I和模板II之间,且内杆I和内杆II两端的盲孔分别与模板I和模板II上的通孔对齐,两根所述外杆分别穿过模板I和模板II上的通孔与内杆I和内杆II螺接,模板I和模板II位于两个卡子之间。如此,通过在内杆I上连接设置有内螺纹II的套筒,在内杆II一端设置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可以通过将内杆II旋入内杆I套筒内不同的深度来调节内杆I和II的组合长度,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墙体的混凝土浇筑工作;同时,当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松动卡子即可旋出两端的外杆,外杆可重复利用,操作方便,省时省力,也节约了建筑用材。进一步的,所述内杆I、堵头和套筒制作过程中一体成型,所述内杆II和堵头制作过程中一体成型,如此设计,可增大内杆I和内杆II的牢固性。进一步的,所述堵头为圆台型,模板I与相邻堵头较大的平面接触,模板II与相邻堵头较大的平面接触。如此,使用卡子对两块模板进行紧固时,增加了内杆I和内杆II与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内杆不易损害模板同时也能保持两块模板之间的固定距离。进一步的,所述模板I与模板I之外的卡子之间、模板II与模板II之外的卡子之间均设置有垫片,使用垫片,增加了卡子与模板之间的摩擦力,可防止卡子松脱的情况发生。进一步的,所述内杆II上还套设有锁止装置,所述锁止装置包括一个锁环和一个锁杆,所述锁环套设于内杆II设置外螺纹II的一端,垂直于锁环体壁设置有一圆形通孔,通孔内设置有内螺纹III,所述锁杆一端连接有把手,锁杆杆身上设置有与内螺纹III相匹配的外螺纹III,当内杆I和内杆II调整到合适长度后,将锁止装置的锁环与套筒相抵,旋转锁止装置的把手,旋紧锁杆,即可使内杆I和内杆II连接后两端受力时不发生位移,长度保持恒定。综上所述,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两根外杆分别与内杆I和内杆II螺接,混凝土浇筑成型后,只需旋出两根外杆,即可实现外杆的回收利用,拆卸过程简单,省时省力,外杆可重复使用,2、在内杆I杆体上设置止水片I、内杆II杆体上设置止水片II,安装本技术时,可以不用考虑内杆I和内杆II的相对位置,安装方便;当本技术两端的外杆拆除后,内杆I上的止水片I和内杆II上止水片II可以达到双向防水的效果,防水效果更佳。3、通过在内杆I上连接设置有内螺纹II的套筒,在内杆II一端设置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可以通过将内杆II旋入内杆I套筒内不同的深度来调节内杆I和II的组合长度,以适应不同厚度的混凝土浇筑建筑体。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具体应用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内杆I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内杆II的结构示意图;1-内杆I,101-止水片I,102-套筒,2-内杆II,201-止水片II,202-锁止装置,3-外杆,301-卡子,4-模板I,5-模板II,6-堵头。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如图1至图4所示,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包括模板I4、模板II5、内杆I1、内杆II2和两根外杆3,内杆I1和内杆II2一端均连接有堵头6,堵头6为圆台型,模板I4与相邻堵头6较大的平面接触,模板II5与相邻堵头6较大的平面接触,如此,使用卡子301对两块模板进行紧固时,增加了内杆I1和内杆II2与模板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内杆不易损害模板同时也能保持两块模板之间的固定距离,堵头6内凹构成有一盲孔,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I,内杆I1另一端同轴连接有一端开口的套筒102,套筒102的开口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II,内杆I1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101,内杆II2一端设置有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II,内杆II2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I201,外杆3杆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I相匹配的外螺纹I,外杆3上螺接有卡子301,模板I4和模板II5上均设置有与外杆3直径相同的通孔。内杆I1、堵头6、止水片I101和套筒102制作过程中一体成型,内杆II2、止水片II201和堵头6制作过程中一体成型,如此设计,可增大内杆I1和内杆II2的牢固性。本技术应用于建筑施工时,内杆II2通过其一端的外螺纹II与内杆I1上的套筒102螺接,内杆I1和内杆II2设置于模板I4和模板II5之间,且内杆I1和内杆II2两端的盲孔分别与模板I4和模板II5上的通孔对齐,两根外杆3分别穿过模板I4和模板II5上的通孔与内杆I1和内杆II2螺接,模板I4和模板II5位于两个卡子301之间。如此,通过在内杆I1上连接设置有内螺纹II的套筒102,在内杆II2一端设置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可以通过将内杆II2旋入内杆I1套筒102内不同的深度来调节内杆I1和内杆II2的组合长度,以适应不同厚度的墙体的混凝土浇筑工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I(4)、模板II(5)、内杆I(1)、内杆II(2)和两根外杆(3),所述内杆I(1)和内杆II(2)一端均连接有堵头(6),堵头(6)内凹构成有一盲孔,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I,内杆I(1)另一端同轴连接有一端开口的套筒(102),套筒(102)的开口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II,内杆I(1)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101),内杆II(2)另一端设置有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II,内杆II(2)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I(201),所述外杆(3)杆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I相匹配的外螺纹I,外杆(3)上螺接有卡子(301),所述模板I(4)和模板II(5)上均设置有与外杆(3)直径相同的通孔;内杆II(2)通过其一端的外螺纹II与内杆I(1)上的套筒(102)螺接,内杆I(1)和内杆II(2)设置于模板I(4)和模板II(5)之间,且内杆I(1)和内杆II(2)两端的盲孔分别与模板I(4)和模板II(5)上的通孔对齐,两根所述外杆(3)分别穿过模板I(4)和模板II(5)上的通孔与内杆I(1)和内杆II(2)螺接,模板I(4)和模板II(5)位于两个卡子(301)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回收的建筑模板固定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板I(4)、模板II(5)、内杆I(1)、内杆II(2)和两根外杆(3),所述内杆I(1)和内杆II(2)一端均连接有堵头(6),堵头(6)内凹构成有一盲孔,盲孔内设置有内螺纹I,内杆I(1)另一端同轴连接有一端开口的套筒(102),套筒(102)的开口端内壁设置有内螺纹II,内杆I(1)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101),内杆II(2)另一端设置有与内螺纹II相匹配的外螺纹II,内杆II(2)杆体上垂直于其轴线设置有止水片II(201),所述外杆(3)杆壁上设置有与内螺纹I相匹配的外螺纹I,外杆(3)上螺接有卡子(301),所述模板I(4)和模板II(5)上均设置有与外杆(3)直径相同的通孔;内杆II(2)通过其一端的外螺纹II与内杆I(1)上的套筒(102)螺接,内杆I(1)和内杆II(2)设置于模板I(4)和模板II(5)之间,且内杆I(1)和内杆II(2)两端的盲孔分别与模板I(4)和模板II(5)上的通孔对齐,两根所述外杆(3)分别穿过模板I(4)和模板II(5)上的通孔与内杆I(1)和内杆II(2)螺接,模板I(4)和模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林城代宗玉曾杰夏松林何世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