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细菌培养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89273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7: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细菌培养皿,涉及实验器具领域,包含培养皿主体和上盖,所述上盖设置在培养皿主体上,所述培养皿主体的侧面设置有一字型手柄,所述一字型手柄与培养皿主体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上盖对应培养皿主体的侧面设置有L型手柄,所述L型手柄与所述一字型手柄通过内部设有弹簧的铰链连接,所述L型手柄一端与培养皿主体的上盖直接相连,另一端与指环直接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细菌培养皿无法满足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细菌培养皿划线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细菌培养皿
本技术涉及实验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细菌培养皿。
技术介绍
培养皿是微生物实验或细胞培养实验中经常用到的实验室器皿,由一个平面圆盘状的底和一个盖子构成,其直径一般在3.5cm~10cm,一般为玻璃或塑料材质。在新实验的细菌培养皿操作过程中,现有设备无法满足细菌培养皿新遇到的技术问题,因此在使用培养皿进行接种、划线或分离细菌的操作时,一般是右手持接种棒,左手的手掌托住培养皿的底部,通过左手的几个手指来控制培养皿的打开和闭合,从而在培养皿上划线。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使用者由于手掌较小或操作不熟练,在实验中不能灵活的操作培养皿以及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这样不仅容易打碎培养皿,而且很容易造成实验失败;在用培养皿做平面时,一般是左手托住培养皿并将培养皿打开一个小口,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内。但由于培养基冷了后会凝固,因此要趁热倾倒,这就容易在操作过程中操作者烫伤。对比文件(公告号:CN208218852U,公告日:2018.12.11)公开了一种细菌培养用培养皿,该细菌培养用培养皿无法满足本申请特定情况下的细菌培养皿所遇问题,故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理应提供一种细菌培养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细菌培养皿,解决了传统细菌培养皿无法满足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细菌培养皿划线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细菌培养皿,包含培养皿主体和上盖,所述上盖设置在培养皿主体上,所述培养皿主体的侧面设置有一字型手柄,所述一字型手柄与培养皿主体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上盖对应培养皿主体的侧面设置有L型手柄,所述L型手柄与所述一字型手柄通过内部设有弹簧的铰链连接,所述L型手柄一端与培养皿主体的上盖直接相连,另一端与指环直接相连。进一步,所述L型手柄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一字型手柄端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弹性绳。进一步,所述指环设置在L型手柄的端部,为椭圆形状,其直径为3-9厘米。进一步,所述培养皿主体和上盖接触处采用磨砂口连接。进一步,所述L型手柄和上盖为一体式连接结构。进一步,所述L型手柄与一字型手柄外设置有绝缘防滑套。进一步,所述培养皿主体、上盖、一字型手柄和L型手柄采用玻璃或聚乙烯材料制成。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细菌培养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L型手柄的端部嵌入椭圆形状的指环,在进行接种、划线或分离细菌的操作过程,操作者将拇指放入指环中,按压指环,控制L型手柄来使培养皿上盖打开与关闭,这样大大降低了操作者实验技能的要求,在手柄外侧设置有绝缘防滑套,方便握持,培养皿主体和上盖接触处采用磨砂口连接,确保其接触处的稳定性,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打碎实验器皿;并且在做特定平板倾倒热的培养基时,避免操作者的手直接接触培养皿,能够有效防止操作者烫伤;通过所述L型手柄的端部设有卡槽,所述一字型手柄端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弹性绳,便于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快速固定L型手柄进行划线;本技术操作简单便捷,实用性强,便于推广使用,有效解决了传统细菌培养皿无法满足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细菌培养皿划线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用细菌培养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培养皿主体,2-L型手柄,3-一字型手柄,4-指环,5-上盖,6-卡槽,7-弹簧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介绍本技术,但本技术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可以预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结合现有技术的情况下,实施情况可能产生种种变化。如图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细菌培养皿,包含培养皿主体1以及与培养皿主体1相匹配的上盖5,所述上盖5设置在培养皿主体1上,所述培养皿主体1和上盖5接触处采用磨砂口连接;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一字型手柄3,所述一字型手柄3与培养皿主体1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上盖5对应培养皿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L型手柄2,所述L型手柄2与所述一字型手柄3通过内部设有弹簧的铰链连接,所述L型手柄2一端与培养皿主体1的上盖5直接相连,所述L型手柄2和上盖5为一体式连接结构,另一端与指环4直接相连,所述指环4设置在L型手柄2的端部,为椭圆形状,其直径为3-9厘米,所述L型手柄2与一字型手柄3外设置有绝缘防滑套,防止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不当,造成细菌培养皿滑落打碎;所述L型手柄2的端部固定设有卡槽6,所述一字型手柄3端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与卡槽6相匹配的弹性绳7,便于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将培养皿放置在操作台上,从而能快速固定带上盖5的L型手柄2,在培养皿上进行划线;所述培养皿主体1、上盖5、一字型手柄3和L型手柄2采用玻璃或聚乙烯材料制成。当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进行接种、划线或分离细菌的操作时,操作者应将一只手的大拇指放入指环4中,其余四指握住一字型手柄3;向下按压指环4,通过L型手柄2来控制培养皿上盖5的打开和闭合,另一只手,持接种棒,在培养皿上划线;这样大大降低了操作者实验技能的要求,方便握持;避免了由于手掌过小或手指不灵活导致的实验失败,同时又能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打碎实验器皿。而且在用培养皿做平板时,倾倒热的培养基过程中操作者的手不需要直接接触培养皿,就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当在条件好的情况下,将培养皿放置在操作台上,通过将一字型手柄3端部通孔内设有与卡槽6相匹配的弹性绳7套接在L型手柄2的端部设置的卡槽6内,快速固定带上盖5的L型手柄2,从而实现操作者进行接种、划线或分离细菌的操作,本申请具备现有细菌培养皿使用功能的情况下,同时具备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快速进行细菌培养皿划线,确保实验的可操作性,从而提高实验效率,有效解决了传统细菌培养皿无法满足在实验操作环境差和设备简陋的情况下进行细菌培养皿划线的问题。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仅限于上述公开的具体技术方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方式,并不能以此来限制本技术,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具体技术方案所作的任何细微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细菌培养皿,包含培养皿主体(1)和上盖(5),所述上盖(5)设置在培养皿主体(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一字型手柄(3),所述一字型手柄(3)与培养皿主体(1)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上盖(5)对应培养皿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L型手柄(2),所述L型手柄(2)与所述一字型手柄(3)通过内部设有弹簧的铰链连接,所述L型手柄(2)一端与培养皿主体(1)的上盖(5)直接相连,另一端与指环(4)直接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细菌培养皿,包含培养皿主体(1)和上盖(5),所述上盖(5)设置在培养皿主体(1)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培养皿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一字型手柄(3),所述一字型手柄(3)与培养皿主体(1)为一体式连接结构;所述上盖(5)对应培养皿主体(1)的侧面设置有L型手柄(2),所述L型手柄(2)与所述一字型手柄(3)通过内部设有弹簧的铰链连接,所述L型手柄(2)一端与培养皿主体(1)的上盖(5)直接相连,另一端与指环(4)直接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细菌培养皿,其特征在于,所述L型手柄(2)的端部设有卡槽(6),所述一字型手柄(3)端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与卡槽(6)相匹配的弹性绳(7)。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昱许洁俞捷罗娅
申请(专利权)人:遵义医科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