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涉及静电除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包括放电部件主体,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所在面为竖直平面或竖直直线沿着一条定曲线移动所形成的曲面,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沿竖直方向上设有两组以上放电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放电单体之间的距离相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放电筒体设有多个绕放电筒体的轴线径向延伸设置的放电件的设计,使得各放电件的放电端与阳极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固定,与现有的阴极部件采用芒刺作为放电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放电件的加工方式更为细腻,能够形成更好的放电效果,形成立体式电网和较强的高压静电场,从而显著提高静电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
本技术涉及静电除尘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
技术介绍
静电除尘是气体除尘方法的一种,含尘气体经过高压静电场时被电分离,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带上负电后,趋向阳极表面放电而沉积;在冶金、化学等工业中用以净化气体或回收有用尘粒。利用静电场使气体电离从而使尘粒带电吸附到电极上的收尘方法。在强电场中空气分子被电离为正离子和电子,电子奔向正极过程中遇到尘粒,使尘粒带负电吸附到正极被收集,从而实现除尘效果。现有的静电除尘装置是通过在阴极部件上形成芒刺作为放电尖端,其加工方式粗糙,且阴极部件上的芒刺位置随机不统一,各芒刺相邻之间的距离不相等,芒刺到阳极部件的距离不固定,无法保证形成立体式电网,造成装置的静电除尘效果不理想;现有的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与芒刺是一体化结构或者阴极部件与芒刺采用焊接固定,当阴极部件上的某一芒刺损坏时,不易维修,造成发生损害的那一区域不能正常发电,影响静电除尘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旨在改善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方案是: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包括放电部件主体,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所在面为竖直平面或竖直直线沿着一条定曲线移动所形成的曲面,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沿竖直方向上设有两组以上放电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放电单体之间的距离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放电部件主体为上下开口的放电筒,每组所述放电单体包括沿所述放电筒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放电单体。进一步地,每组所述放电单体由6个所述放电单体组成。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放电单体沿所述放电筒径向朝向阳极部件延伸的放电端。进一步地,各所述放电单体上的放电端与阳极部件的距离均相等。进一步地,所述放电部件主体为放电板,所述放电板两侧均设有两组以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的放电单体。进一步地,每组所述放电单体包括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放电单体。进一步地,所述放电单体上设有朝所述放电板垂直方向外侧延伸的放电端。进一步地,各所述放电单体的放电端与所述放电板的距离相等。有益效果:1、本技术通过放电筒体设有多个绕放电筒体的轴线径向延伸设置的放电件的设计,使得各放电件的放电端与阳极之间的距离相等且固定,与现有的阴极部件采用芒刺作为放电端相比,本技术放电件的加工方式更为细腻,能够形成更好的放电效果,形成立体式电网和较强的高压静电场,从而显著提高静电除尘效果;2、本技术通过放电部件为上下开口的放电筒体,且阴极部件与放电筒体相互嵌套可拆卸连接的设计,当阴极部件上的某一放电单体损坏时,可直接将放电筒体从阴极部件上拆卸下来进行更换或维修,方便维修。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较佳之实施例一中放电部件主体的剖视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之实施例一中放电部件主体的安装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较佳之实施例二中放电部件主体的剖视结构图一;图4是本技术较佳之实施例二中放电部件主体的剖视结构图二;图5是本技术较佳之实施例二中放电部件主体的剖视结构图三。图中:阴极主体-1、放电筒-2、放电单体-3、放电端-4、放电板-5、阳极部件-6。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请参阅图1至图2,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包括放电部件主体,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所在面为竖直平面或竖直直线沿着一条定曲线移动所形成的曲面,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沿竖直方向上设有两组以上放电单体3,相邻两组所述放电单体3之间的距离相等,实现了多个放电单体3能够在放电主体上放电,且放电效果相同。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放电单体3能在放电筒2上具有相同的放电效果,所述放电部件主体为上下开口的放电筒2,每组所述放电单体3包括沿所述放电筒2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放电单体3,每组所述放电单体3由6个所述放电单体3组成。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放电单体3通过放电端4放电,每个所述放电单体3沿所述放电筒2径向朝向阳极部件6延伸的放电端4。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放电端4与阳极部件6之间能够形成相同的电弧,各所述放电单体3上的放电端4与阳极部件6的距离均相等。本实施例中的工作原理为:在阴极主体1与放电筒2体配合下下形成了高压静电场,通过放电件上的放电端4向阳极筒体放电,其中放电端为三角形形成尖端放电,各放电件的放电端4与阳极筒体的距离相等,可以提供一样的放电效果,当含尘气体经过高压静电场时被电分离,尘粒与负离子结合带上负电后,趋向阳极表面放电而沉积,实现除尘效果。实施例2,参照图3至图5是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示意图,该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大抵相同,其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放电单体3能在放电板5上具有相同的放电效果,所述放电部件主体为放电板5,所述放电板5两侧均设有两组以上沿竖直方向均匀分布的放电单体3,每组所述放电单体3包括沿水平方向均匀分布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放电单体3,为了使放电单体3通过放电端4放电,所述放电单体3上设有朝所述放电板5垂直方向外侧延伸的放电端4,为了使放电单体3通过放电端4放电且放电的效果一样,各所述放电单体3的放电端4与所述放电板5的距离相等;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放电单体3与放电端4的形状各不相同:如图3所示,放电单体3为杆体,且杆体的一端与放电板5相连接,另一端形成放电端4;如图4所示,通过对放电板5进行剪切形成的三角形缺角为放电单体3,放电单体3上的各个夹角形成放电端4;如图5所示,通过放电板5两侧对冲钻,将钻后形成的片掰向阳极部件形成放电单体3,放电单体3的一端与放电板5相连接,另一尖端形成放电端4。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其实现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实施例1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包括放电部件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所在面为竖直平面或竖直直线沿着一条定曲线移动所形成的曲面,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沿竖直方向上设有两组以上放电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放电单体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放电部件主体为上下开口的放电筒,每组所述放电单体包括沿所述放电筒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放电单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包括放电部件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所在面为竖直平面或竖直直线沿着一条定曲线移动所形成的曲面,所述放电部件主体沿竖直方向上设有两组以上放电单体,相邻两组所述放电单体之间的距离相等;所述放电部件主体为上下开口的放电筒,每组所述放电单体包括沿所述放电筒圆周方向上均匀分布的两个以上的所述放电单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放电单体由6个所述放电单体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件的放电部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放电单体沿所述放电筒径向朝向阳极部件延伸的放电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静电除尘装置阴极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琳燕,
申请(专利权)人:罗琳燕,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