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混合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68554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混合管,属于液体反应工具领域。包括混合管主体和至少一根支管,所述支管两端均与混合管主体连通,所述混合管主体和支管上均设有一个加液口,所述混合管主体上的加液口位于支管与混合管主体两个接口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液口处的液体浓度很高,会有高浓度反应时的生成物产生的问题。达到了减少产品杂质、保证生成物浓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体混合管
本技术涉及液体反应工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体混合管。
技术介绍
通过加入两种不同的反应液相互反应生成所需产品是化学产品生产的常见方式。某些化学反应在高浓度和低浓度下反应的生成物不同,因此,在反应时需要控制各个反应液的浓度。反应原液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一般是高浓度,以便控制运输和包装成本。当反应液所需的浓度很低时,需要先进行稀释再做进一步反应,但是,有些反应所需稀释的倍数很高,如果为生产设备集成稀释罐体等,占用空间很大,且稀释不便。目前,液体反应时,大多数是在一根管上设置多个加液口,管中流通清水,各个加液口依次按量加入反应原液,这样能达到边稀释边反应的目的,可以减少设备整体的空间占用。但是,位于后面的加液口处的后添加的反应液浓度很高,会有高浓度反应时的生成物产生;造成最终产品中含有杂质且杂质消耗了反应液导致产品浓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体混合管,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加液口处的液体浓度很高,会有高浓度反应时的生成物产生的问题。根据本技术提出一种液体混合管,其包括混合管主体和至少一根支管,所述支管两端均与混合管主体连通,所述混合管主体和支管上均设有一个加液口,所述混合管主体上的加液口位于支管与混合管两个接口之间。本技术的技术原理为:从混合管主体进入的液体,经过支管分流,两个加液口分别设置在支管和混合管主体上,经过稀释后二者再接触。虽然经过分流,输入的总的液体量不变,通过混合管主体进水的一端便可控制流量。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混合管上设置加液口,实现边稀释边加液,无需单独的稀释液体,利用支管分别稀释后再让反应液接触,达到不会出现任意高浓度液体与另一反应液直接接触的情况;另一方面,通过混合管主体控制总体进水,便于反应液添加的计算且无需严格控制每根支管内的流量。支管只起到稀释的作用,减少控制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剖视图。图2为图1混合部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混合部的横截面图。上述附图中:1、混合管主体;2、支管;3、加液口;4、挡液片;5、混合部;41、通孔;51、第一混合段;52、第二混合段;53、第一混合筒;54、第二混合筒;55、筋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液体混合管,包括混合管主体1和至少一根支管2,所述支管2两端均与混合管主体1连通,所述混合管主体1和支管2上均设有一个加液口3,所述混合管主体1上的加液口3位于支管2与混合管主体1两个接口之间。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水或稀释液从混合管主体1进入后,经过支管2分流,分别在支管2和支管2之间的混合管主体1上设置加液口3,反应原液分别在两处进行加液并稀释,反应液接触时,反应液均已经被稀释。根据不同反应的反应液数量的不同,可以设置支管2数量,并可以适当调节支管2的截面大小以便确保每根管内均流入足量的液体。由于反应液在不同位置得到稀释,且任意一种反应液稀释前均未相互接触,不会生成高浓度下反应的产物,进而减少杂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混合管主体1在支管2接口之间的部分与支管2形状相同。形状相同可以对称设置,以便于各个管内均能分得足够的流量。所述支管2包括岔开部和合拢部分,所述分岔部分从混合管主体1沿液体流动方向逐渐岔开,所述合拢部分从分岔部分的端部向混合管主体1合拢,所述加液口3位于所述分叉部上。这样设置的加液口3没有位于液体的迎水面上,可防止液体向反应原液供应方向冲击。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一种液体混合管,所述混合管主体1在支管2沿液体流动的后方固定有若干挡液片4。挡液片4在混合后的液体流动方向改变液体的流动路径,进而增加液体内部的对流。挡液片4对液体形成搅动效果,加速了反应液的充分混合和反应。基于上述改进,进一步的,将所述挡液片4设置成圆弧形,可以有一个较高的流速,并在其底部设置通孔41,可以防止叶片两侧形成气泡,或者圆弧内侧流动性变差。如图2或图3所示,作为本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所述混合管包括第一混合段51、第二混合段52和混合部5,所述混合部5包括第一混合筒53和第二混合筒54,所述第一混合筒53一端封闭,内部设有筋条55,所述第一混合筒53套设在第一混合段51的端口处并与第一混合端通过筋条55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混合端套设在第一混合筒53外且一端与第一混合端固定封闭连接,另一端与第二混合段52连通,所述第一混合段51、第一混合筒53和第二混合筒54之间均有一定间隔。具体工作时,反应液混合后,从第一混合段51出来的反应液,先经过第一混合筒53,进行分散转向,再从第一混合段51外壁和第一混合筒53内壁之间流入第二混合筒54和第一混合筒53之间进一步分散,并且上述分散过程不会有反应液的支流而无法对流的情况,最后通过第一混合筒53集中至第二混合段52,通过分散-再集中的方式,增加液体内部的对流,使其在流动过程中混合、反应更加充分。对于一些即时,高效的反应,在输送路径中即可完成。其中,所述第一混合段51和第一混合筒53之间间隔的最小横截面与第二混合段52和第一混合段51之间间隔的最小横截面相同。保证液体输送过程中压力变化不大,尤其是最初注水的时候,不会空间突然变化导致内部产生气泡。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液体混合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管主体和至少一根支管,所述支管两端均与混合管主体连通,所述混合管主体和支管上均设有一个加液口,所述混合管主体上的加液口位于支管与混合管主体两个接口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体混合管,其特征在于:包括混合管主体和至少一根支管,所述支管两端均与混合管主体连通,所述混合管主体和支管上均设有一个加液口,所述混合管主体上的加液口位于支管与混合管主体两个接口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主体在支管两个接口之间的部分与支管形状相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管主体在支管沿液体流动的后方固定有若干挡液片。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液体混合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液片呈圆弧形,挡液片的底部沿液体流动方向设有通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军
申请(专利权)人:诺舟生物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重庆;5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