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力专利>正文

一种储热采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61049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热采暖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储热采暖装置,包括壳体、散热组件和位于壳体内的储热单元;储热单元包括储热容器、电发热元件、导热组件和相变储热介质;其中,电发热元件和导热组件均位于储热容器内部,导热组件浸在相变储热介质内,且导热组件与电发热元件具有热传导;壳体和储热容器的外壁之间形成与壳体外部连通的换热风道,散热组件的第一端伸入储热容器内并与相变储热介质接触,散热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换热风道内;相变储热介质用于吸收电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通过散热组件散发至壳体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储热采暖装置具有较高的电能利用率和采暖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热采暖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热采暖
,尤其涉及一种储热采暖装置。
技术介绍
电采暖器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热能、并将热能以热对流等方式传递给室内空气的装置。相较于利用壁挂炉或者锅炉烧煤加热的传统取暖方式,电采暖器散发的热量更大,且不产生任何有害气体,也无运行噪声。在国家大力推广清洁采暖的政策鼓励下,以电热取代传统燃煤、天然气的采暖方式有利于保护环境,优化资源利用。蓄热式电采暖器是电采暖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其内部填充有导热油等蓄热材料,当接通电源后,电热管周围的导热油被加热,热量沿着散热片散发出去,所以此种蓄热式电采暖器又被称为充油式电暖器。由于蓄热材料的蓄热功能,因此即使是在突然停电的情况下,电采暖器也会在很长时间内保持一定的温度并散发热量,所以可在谷电时段通电蓄热,将蓄热在电网峰电时段使用,以响应移峰填谷优化电网供电效率的号召,减少当前我国电网峰谷差越来越大所造成的电能浪费。但是,如何进一步提高电采暖器的电能利用率,提高采暖热效率,仍旧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热采暖装置,具有较高的电能利用率和采暖热效率。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储热采暖装置,包括壳体、散热组件和位于壳体内的储热单元;储热单元包括储热容器、电发热元件、导热组件和相变储热介质;其中,电发热元件和导热组件均位于储热容器内部,导热组件浸在相变储热介质内,且导热组件与电发热元件具有热传导;壳体和储热容器的外壁之间形成与壳体外部连通的换热风道,散热组件的第一端伸入储热容器内并与相变储热介质接触,散热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换热风道内;相变储热介质用于吸收电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并将热量通过散热组件散发至壳体外侧。可选的,散热组件和电发热元件分别位于储热容器的相对两端。可选的,导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导热板组,导热板组的第一端均与电发热元件之间具有热传导,导热板组的第二端向散热组件延伸,导热板组上具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导热部。可选的,每个导热板组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热板,两个导热板的相互靠近的一侧板面贴合设置,导热部位于两个导热板的相互背离的一侧板面上。可选的,导热部为由导热板的相互靠近的一侧板面凸向相互背离的一侧板面的凸起,且同一导热板组中两个导热板上的导热部位置相对,以共同围成容置腔。可选的,导热板的与同一导热板组中另一导热板背离的板面上还设置有间隔部,间隔部与相邻导热板组的导热板上的间隔部相互抵接。可选的,导热板上设置有多个间隔部,且间隔部位于导热板的端部区域。可选的,电发热元件沿与导热板垂直的方向依次贯穿所有导热板。可选的,散热组件包括基板、第一散热肋片和第二散热肋片,第一散热肋片和第二散热肋片分别位于基板的相对两面,第一散热肋片位于储热容器内部并与相变储热介质接触,第二散热肋片位于换热风道内。可选的,壳体包括进风口和出风口,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形成换热风道,散热组件的第二端位于出风口处。可选的,储热容器的外壁上设置有隔热层。可选的,相变储热介质为石墨烯复合相变储热介质。可选的,石墨烯复合相变储热介质中,石墨烯所占的重量百分比为1%-1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储热采暖装置,由壳体、散热组件和储热单元构成,散热组件和储热单元位于壳体内部,其中储热单元由储热容器及位于储热容器内的电发热元件和导热组件构成,通过电发热元件用于将电能转换为热能,电发热元件可通过热传导作用将热量传递至导热组件,由于导热组件浸在相变储热介质内,导热组件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周围的相变储热介质,由相变储热介质对热量进行储积。通过在壳体和储热容器的外壁之间形成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与外部连通,使外界空气可通过换热风道进入储热采暖装置,散热组件设置在换热风道内,并且散热组件的第一端伸入储热容器内且与相变储热介质接触,散热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换热风道内,相变储热介质储积的热量可传递至散热组件的第一端,并通过散热组件的第一端使换热风道内及周围的空气吸收热量,再进一步通过散热组件的第二端将热空气送入外界,以此实现储热采暖装置与周围环境空气的对流换热。本专利技术的储热采暖装置,通过采用相变储热介质传递和储积热量,可改善储热采暖装置的热力学综合性能,提高储热介质的导热率,可充分利用谷电蓄热,避免电网高峰用电,能够起到移峰填谷的积极效果,进而在提高储热采暖装置的热效率的同时提高装置的电能利用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热采暖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热采暖装置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热采暖装置的侧视图;图4为图1的A-A剖视图;图5为图3的B-B剖视图;图6为图1的C-C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和储热容器的主视图;图8为图7的D-D剖视图;图9为图7的E-E剖视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和储热容器的俯视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和储热容器的侧视图;图12为图11的F-F剖视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热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3的俯视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组件的主视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组件的俯视图;图1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组件的侧视图;图18为图17的G-G剖视图;图19为图15的H-H剖视图;图20为图15的I-I剖视图;图2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2为图21的右视图;图23为图21的左视图;图24为图21的俯视图;图2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板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6为图25的右视图;图27为图25的俯视图;图28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两个导热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29为图28的右视图;图30为图28的俯视图;图3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相邻三个导热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32为图31的俯视图;图3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导热板与封板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34为图33的俯视图;图3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散热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8为图37的俯视图;图3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电发热元件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进风口;12-出风口;13-手持部;2-散热组件;21-基板;22-第一散热肋片;23-第二散热肋片;3-储热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储热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散热组件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储热单元;/n所述储热单元包括储热容器、电发热元件、导热组件和相变储热介质;其中,所述电发热元件和所述导热组件均位于所述储热容器内部,所述导热组件浸在所述相变储热介质内,且所述导热组件与所述电发热元件具有热传导;所述壳体和所述储热容器的外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的换热风道,所述散热组件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储热容器内并与所述相变储热介质接触,所述散热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n所述相变储热介质用于吸收所述电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通过所述散热组件散发至所述壳体外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热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散热组件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储热单元;
所述储热单元包括储热容器、电发热元件、导热组件和相变储热介质;其中,所述电发热元件和所述导热组件均位于所述储热容器内部,所述导热组件浸在所述相变储热介质内,且所述导热组件与所述电发热元件具有热传导;所述壳体和所述储热容器的外壁之间形成与所述壳体外部连通的换热风道,所述散热组件的第一端伸入所述储热容器内并与所述相变储热介质接触,所述散热组件的第二端位于所述换热风道内;
所述相变储热介质用于吸收所述电发热元件产生的热量,并将所述热量通过所述散热组件散发至所述壳体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热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和所述电发热元件分别位于所述储热容器的相对两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热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导热板组,所述导热板组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发热元件之间具有热传导,所述导热板组的第二端向所述散热组件延伸,所述导热板组上具有多个间隔排列的导热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热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导热板组均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导热板,两个所述导热板的相互靠近的一侧板面贴合设置,所述导热部位于两个所述导热板的相互背离的一侧板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热采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部为由所述导热板的相互靠近的一侧板面凸向相互背离的一侧板面的凸起,且同一导热板组中两个所述导热板上的导热部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力邓昌沪
申请(专利权)人:张力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