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60466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和型线筒体;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阀体中间流道和阀体内流道的侧壁相互平行设置,且各流道之间采用圆角过渡,避免设计成锐角,使得流道方向的改变避免急剧变化,流道截面变化平缓,进而避免介质流动方向的突然改变和通道形状和截而积的急剧变化,以减少流体阻力,腐蚀和冲蚀;阀类零件作为流体系统的控制元件,通常是前端压力高于后端压力,而其内部压力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则出现在阀板位置;这是因为在阀板位置,流通面积减少,而如果通过相同流量的话就必然流体速度增大,而流体速度的增大则会造成流体压强的下降;所以末端流通面积增大,有助于减小流体压强,进而有效地防止流道气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阀体
,尤其涉及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
技术介绍
在一个近似圆柱体的阀体里面存在复杂的流道结构,由于它是金属锻件,所以存在气蚀现象。气蚀是指流体在高速流动和压力变化条件下,与流体接触的金属表面上发生洞穴状腐蚀破环的现象。由于大气压的作用,任何流体内部都会溶解一定的空气。当溶解的空气随着流体运动时,如果流体的压强低于液体蒸汽压,此时溶解的空气就会以气泡形式析出。当析出的气泡继续运动到流体压强较高的地方时,气泡就会被压溃,气泡的溃灭使气泡内所储存的势能转变成较小体积内流体的动能,使流体内形成流体冲击波。这种冲击波会造成阀体流道内部局部塑性变形,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局部材料疲劳剥裂。由于流体内部有细微颗粒的杂质,在冲击波的作用下,其会获得一定的动能,冲击流道内壁,从而加剧内壁腐蚀速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避免细微颗粒杂质冲击流道内壁的防气蚀阀体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其创新点在于:包括外壳体和型线筒体;所述外壳体与型线筒体均呈圆柱筒体状结构,所述外壳体上沿着轴线方向开有贯穿外壳体的阀体外流道;所述型线筒体包括第一型线筒体和第二型线筒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与第二型线筒体同轴设置在外壳体内,且外壳体包裹在第一型线筒体内壁以及第二型线筒体外壁及上、下两端面上;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小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顶端与第二型线筒体的顶端相连实现阀体内流道的顶端封闭,第一型线筒体的底端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底端之间开口实现阀体内流道底端开口;所述第一型线筒体沿着壁厚方向开有若干阀体中间流道,且阀体中间流道组连通阀体内流道和阀体外流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外轮廓为多个ε型首尾连接结构,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各段衔接处均采用圆角过渡;所述ε型首尾连接结构依次是由上端倾斜段、竖直过渡段和下端倾斜段构成,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上端倾斜段的长度大于下端倾斜段的长度。进一步的,所述外壳体上的侧边靠近底端处沿着周向设置有若干减重孔。进一步的,所述阀体中间流道具有若干且沿着第一型线筒体的周向呈等角度设置;所述阀体中间流道包括一对贯穿第一型线筒体壁厚方向的缝隙,缝隙之间互相平行,且缝隙沿着竖直方向设置,缝隙底端贯穿第一型线筒体。进一步的,所述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上端倾斜段与竖直过渡段的总长度为ε型首尾连接结构整体长度的4/5~9/10。进一步的,所述阀体内流道的竖直过渡段之间的距离为阀体外流道底边长度的5/21~2/7。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专利技术中阀体中间流道和阀体内流道的侧壁相互平行设置,且各流道之间采用圆角过渡,避免设计成锐角,使得流道方向的改变避免急剧变化,流道截面变化平缓,进而避免介质流动方向的突然改变和通道形状和截而积的急剧变化,以减少流体阻力,腐蚀和冲蚀;2)阀类零件作为流体系统的控制元件,通常是前端压力高于后端压力,而其内部压力变化最剧烈的地方则出现在阀板位置;这是因为在阀板位置,流通面积减少,而如果通过相同流量的话就必然流体速度增大,而流体速度的增大则会造成流体压强的下降;所以末端流通面积增大,有助于减小流体压强,进而有效地防止流道气蚀。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的内部结构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的内部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的阀体中间流道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的阀体内流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专利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专利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至图4所示的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包括外壳体1和型线筒体2。外壳体1与型线筒体2均呈圆柱筒体状结构,外壳体1上沿着轴线方向开有贯穿外壳体的阀体外流道3;型线筒体2包括第一型线筒体21和第二型线筒体22,第一型线筒体21与第二型线筒体22同轴设置在外壳体1内,且外壳体1包裹在第一型线筒体21内壁以及第二型线筒体22外壁及上、下两端面上;第一型线筒体21的外径小于第二型线筒体22的内径;第一型线筒体21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22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4;第一型线筒体21的顶端与第二型线筒体22的顶端相连实现阀体内流道4的顶端封闭,第一型线筒体21的底端与第二型线筒体22的底端之间开口实现阀体内流道4底端开口。第一型线筒体21沿着壁厚方向开有若干阀体中间流道5,且阀体中间流道5组连通阀体内流道4和阀体外流道3。第一型线筒体21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22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4外轮廓为多个ε型首尾连接结构,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各段衔接处均采用圆角过渡;ε型首尾连接结构依次是由上端倾斜段41、竖直过渡段42和下端倾斜段43构成,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上端倾斜段41的长度大于下端倾斜段43的长度。...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和型线筒体;/n所述外壳体与型线筒体均呈圆柱筒体状结构,所述外壳体上沿着轴线方向开有贯穿外壳体的阀体外流道;所述型线筒体包括第一型线筒体和第二型线筒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与第二型线筒体同轴设置在外壳体内,且外壳体包裹在第一型线筒体内壁以及第二型线筒体外壁及上、下两端面上;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小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顶端与第二型线筒体的顶端相连实现阀体内流道的顶端封闭,第一型线筒体的底端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底端之间开口实现阀体内流道底端开口;/n所述第一型线筒体沿着壁厚方向开有若干阀体中间流道,且阀体中间流道组连通阀体内流道和阀体外流道;/n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外轮廓为多个ε型首尾连接结构,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各段衔接处均采用圆角过渡;所述ε型首尾连接结构依次是由上端倾斜段、竖直过渡段和下端倾斜段构成,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上端倾斜段的长度大于下端倾斜段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气蚀阀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体和型线筒体;
所述外壳体与型线筒体均呈圆柱筒体状结构,所述外壳体上沿着轴线方向开有贯穿外壳体的阀体外流道;所述型线筒体包括第一型线筒体和第二型线筒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与第二型线筒体同轴设置在外壳体内,且外壳体包裹在第一型线筒体内壁以及第二型线筒体外壁及上、下两端面上;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小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顶端与第二型线筒体的顶端相连实现阀体内流道的顶端封闭,第一型线筒体的底端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底端之间开口实现阀体内流道底端开口;
所述第一型线筒体沿着壁厚方向开有若干阀体中间流道,且阀体中间流道组连通阀体内流道和阀体外流道;
所述第一型线筒体的外径与第二型线筒体的内径之间形成环形的阀体内流道外轮廓为多个ε型首尾连接结构,且ε型首尾连接结构的各段衔接处均采用圆角过渡;所述ε型首尾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超王震王杰刘仕钦张志昂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科技大学海洋装备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