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甘瑶专利>正文

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054853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的1,4,5,8‑萘四甲酸酐和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混合并溶于DMF中反应制得萘四甲酸酐基配体;(2)将步骤(1)得到的萘四甲酸酐基配体和M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致变色
,具体为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电致变色是指材料在外加电场或电流作用下所引起的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现有的技术当中电致变色材料主要可分为无机和有机两种。其中无机变色材料由于其响应时间减少,循环寿命增长而应用最广,有WO3、NiO、TiO2等,但是无机变色材料的价格昂贵、颜色单一且可见光透过率的可调节范围小;有机变色材料有紫罗精、PANI、PEDOT、PPy等,有机变色材料能够有效地增加可见光透过率的可调节范围,颜色种类众多可变,同时能够降低使用成本,但是其响应时间仍存在短板。在有机变色材料中,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成为一种新型电致变色材料,它优异的电致变色性能逐渐被人们发现,其高孔隙率使得低响应时间成为可能,如CN201711392753.1制备的Ni-MOFs器件,响应时间可以降低至2s,但是将响应时间降低的同时保证其他性能同样优异是目前的难点所在,因此制备一种高孔隙率、高可见光调节范围的电致变色材料成为当下的急切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的1,4,5,8-萘四甲酸酐和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混合并溶于DMF中120-140℃反应22-26h,反应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反应完成后经过滤、干燥、洗涤得到萘四甲酸酐基配体;所述1,4,5,8-萘四甲酸酐的浓度为0.01-0.15mmol/L,所述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的浓度为0.005-0.02mmol/L;1,4,5,8-萘四甲酸酐是一种氧化还原活性分子,随着本身的氧化态与还原态的互相转换可以达到宏观变色的效果;联苯基化合物由于苯环的离域π键使得两个苯环共平面能形成能量更低的分子轨道,即两个苯环共面。通过将联苯基化合物(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与1,4,5,8-萘四甲酸酐混合进行缩水反应能够获得一种端基为羧基和羟基的平面有机物,具体反应机理如图1所示,为(2)步骤中建立有序多孔的MOFs提供了基础。(2)将步骤(1)得到的萘四甲酸酐基配体和Mg2+盐溶于DMF、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洗涤后的FTO玻璃其中一面浸没在所述混合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完成后洗涤、干燥,得到一面附着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的FTO薄膜电极;所述混合溶液中萘四甲酸酐基配体的浓度为0.005-2mol/L,Mg2+盐的浓度为0.01-4mol/L;通过将金属离子Mg2+与萘四甲酸酐基配体进行反应,萘四甲酸酐基配体的端基会自动与Mg2+形成配位结构,即自组装成MOFs。得益于萘四甲酸酐基配体的平面结构与联苯基相对于苯基更长的链长,在与Mg2+形成MOFs后,金属有机框架的孔隙得到了有效的增加,使得电解质离子在框架中传输更加容易,从而降低了响应时间。(3)将步骤(2)得到的FTO薄膜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另一块冲洗干净的FTO玻璃作为对电极,将凝胶电解质注入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之间,所述工作电极与对电极之间的距离为0.2-3mm,所述FTO薄膜电极附着MOFs的一面朝里与凝胶电解质接触,注入完成后用两张透明衬底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进行封装,得到所述多孔电致变色玻璃。进一步的,所述保护性气氛为氮气或惰性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进一步的,以上所述洗涤的均是用0.5-5wt%的酸溶液冲洗,所述酸溶液可以是盐酸、硫酸、硝酸其中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15-125℃,时间为20-24h。进一步的,所述Mg2+盐可以是硝酸镁、氯化镁、硫酸镁其中一种。进一步的,所述混合溶剂中DMF、乙醇、水三者的体积比为(6-9):(0.5-2):1。将有机溶剂DMF、乙醇和水进行优选值范围的配比能够有效将无机盐与有机配体进行分散,促进水热反应的进行。进一步的,所述凝胶电解质的质量组成为3-10%的氯化钾,10-20%的聚偏氟乙烯,40-50%的聚丙烯腈,其余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多孔电致变色玻璃在通电时,由于钾离子具有适中的离子半径以及单价正电荷,在MOFs中传输时不易于被萘四甲酸酐基配体通过静电吸附而降低传输效率,因此通过少量掺杂氯化钾能够有效降低响应时间,提升可见光透过率的可调节范围。进一步的,所述透明衬底为PET、PU、玻璃、PI、PDMS其中一种。进一步的,以上所述干燥的温度为60-80℃,时间为30-40min,在真空环境中进行。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如前所述方法制备获得的多孔电致变色玻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苯基化合物,本专利技术通过将联苯基化合物(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与1,4,5,8-萘四甲酸酐混合进行缩水反应能够获得一种端基为羧基和羟基的平面有机物萘四甲酸酐基配体,为建立有序多孔的MOFs提供了基础。(2)本专利技术将萘四甲酸酐基配体与Mg2+形成MOFs后,得益于联苯基较长的链长,金属有机框架的孔隙得到了有效的增加,使得电解质离子在框架中传输更加容易,从而降低了响应时间。(3)由于钾离子具有适中的离子半径以及单价正电荷,在MOFs中传输的效率更高,本专利技术通过少量掺杂氯化钾能够有效降低响应时间,提升可见光透过率的可调节范围。(4)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1,4,5,8-萘四甲酸酐、Mg2+盐、氯化钾等材料来源广泛、价格便宜,本专利技术的制备工艺简单省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萘四甲酸酐基配体的合成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的1,4,5,8-萘四甲酸酐和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混合并溶于DMF中120℃反应22h,反应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反应完成后经过滤、干燥、洗涤得到萘四甲酸酐基配体;所述1,4,5,8-萘四甲酸酐的浓度为0.01mmol/L,所述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的浓度为0.005mmol/L;(2)将步骤(1)得到的萘四甲酸酐基配体和Mg2+盐溶于DMF、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洗涤后的FTO玻璃其中一面浸没在所述混合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完成后洗涤、干燥,得到一面附着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的FTO薄膜电极;所述混合溶液中萘四甲酸酐基配体的浓度为0.005mol/L,Mg2+盐的浓度为0.01mol/L;(3)将步骤(2)得到的F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将的1,4,5,8-萘四甲酸酐和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混合并溶于DMF中120-140℃反应22-26h,反应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反应完成后经过滤、干燥、洗涤得到萘四甲酸酐基配体;所述1,4,5,8-萘四甲酸酐的浓度为0.01-0.15mmol/L,所述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的浓度为0.005-0.02mmol/L;/n(2)将步骤(1)得到的萘四甲酸酐基配体和Mg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的1,4,5,8-萘四甲酸酐和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混合并溶于DMF中120-140℃反应22-26h,反应在保护性气氛中进行,反应完成后经过滤、干燥、洗涤得到萘四甲酸酐基配体;所述1,4,5,8-萘四甲酸酐的浓度为0.01-0.15mmol/L,所述3,4-羟基-3’-氨基-5-羧基联苯的浓度为0.005-0.02mmol/L;
(2)将步骤(1)得到的萘四甲酸酐基配体和Mg2+盐溶于DMF、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得到混合溶液;将洗涤后的FTO玻璃其中一面浸没在所述混合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完成后洗涤、干燥,得到一面附着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MOFs)的FTO薄膜电极;所述混合溶液中萘四甲酸酐基配体的浓度为0.005-2mol/L,Mg2+盐的浓度为0.01-4mol/L;
(3)将步骤(2)得到的FTO薄膜电极作为工作电极,另一块冲洗干净的FTO玻璃作为对电极,将凝胶电解质注入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之间,所述工作电极与对电极之间的距离为0.2-3mm,所述FTO薄膜电极附着MOFs的一面朝里与凝胶电解质接触,注入完成后用两张透明衬底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进行封装,得到所述多孔电致变色玻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孔电致变色玻璃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性气氛为氮气或惰性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瑶
申请(专利权)人:甘瑶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