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水组件、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05458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集水组件、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系统。集水组件,包括:堰槽;堰板,铰接于堰槽的侧壁;限位件,固定于堰槽的侧壁,用于在堰板朝着设定方向转动时将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由于其堰板铰接于堰槽的侧壁,进而堰板可以相对堰槽的侧壁转动,调节堰板相对堰槽的高度。当前堰槽对应区域流速快且流量大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动堰板的方式提升堰板的高度。当前堰槽对应区域流速慢且流量小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动堰板的方式降低堰板的高度。进而该种集水组件安装于污水处理系统的沉淀池时,可保证沉淀池出水均匀,避免出水带走沉淀物和磁粉,最大限度的保障出水水质及降低运行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水组件、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尤其涉及集水组件、沉淀池和污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磁混凝沉淀池作为一种新兴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由于可以高效的去除SS(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和溶解性磷,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其中基于磁混凝沉淀池的污水深度处理技术的一种典型的工艺流程为:请参见图1,需处理的水依次进入混凝池001(投加混凝剂进行混凝)、磁粉投加池002(投加絮凝剂以及磁粉,以磁粉作为重介质/重核,提高污染物的沉淀效率)、絮凝池003(使待分离物充分絮凝形成较大矾花,更利于沉淀)和沉淀池004(污染物得到沉淀去除,清水由上方各集水槽收集后流出)。一般混凝池001、磁粉投加池002、絮凝池003和沉淀池004设计成偶数系列并联运行,以便于单池检修和应急切换。工艺设计中理想的沉淀池004布水和出水都是均匀的,沉淀池004顶部各集水槽应以相同的流量均匀出水,使得出水稳定,达到良好处理效果。而在实际作业当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出水不能稳定达标,且流速大的地方水流会带走部分沉入池底的沉淀物和磁粉,影响出水水质,含磁粉的中水如果回用还可能引起其他设备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集水组件,将该种集水组件应用于污水处理系统,可以通过调节堰板的高度调节不同时期不同堰槽上方堰板的高度,以使得污水处理系统出水尽可能的均匀,保证出水水质,避免后续设备故障。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沉淀池。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一种污水处理系统。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集水组件,包括:堰槽;堰板,铰接于所述堰槽的侧壁;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堰槽的侧壁,用于在所述堰板朝着设定方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水组件,由于其堰板铰接于堰槽的侧壁,进而堰板可以相对堰槽的侧壁转动,且随着堰板转动,可以调节堰板相对堰槽的高度。其中,在当前堰槽对应区域流速快且流量大的时候,可以通过转动堰板的方式提升堰板的高度,以减少当前堰槽的出水量,避免带走沉淀物和磁粉,保证出水稳定。在当前堰槽对应区域流速慢且流量小的时候,同样可以通过转动堰板的方式降低堰板的高度,以适当提升当前堰槽的出水量。进而,该种集水组件安装于污水处理系统的沉淀池时,可以用于保证沉淀池出水均匀,避免出水带走沉淀物和磁粉,最大限度的保障出水水质及降低运行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堰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限位件;所述堰板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堰板,以及铰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堰板,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堰板朝着正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堰板朝着正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堰板与所述堰槽的侧壁通过多个合页铰接,多个所述合页之间设置有止水条;所述集水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集水组件沿着所述堰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堰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所述沉淀池还包括:上述集水组件,所述集水组件安装于所述沉淀池本体内;定滑轮组件,包括定滑轮和缆绳,所述定滑轮安装于所述沉淀池的侧壁,所述缆绳的一端绕设于所述定滑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堰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沉淀池,其包括上述集水组件,因此具有上述集水组件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定滑轮组件还包括:第一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定滑轮以带动所述定滑轮转动,使得所述堰板相对所述堰槽的侧壁转动;第一定位部,固定于所述沉淀池的侧壁,所述第一定位部形成有沿着所述定滑轮的周向分布的多个第一定位孔;第二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定滑轮,形成有第二定位孔;定位栓,用于插入所述第二定位孔和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定位孔,以锁止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包括上述沉淀池。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其包括上述沉淀池,因此具有上述沉淀池所有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絮凝池,设置于所述沉淀池的上游;整流栅组件,安装于所述絮凝池和所述沉淀池之间的过水通道,包括多片导流方向可调的栅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整流栅组件还包括:安装架;框架,铰接于所述安装架,且所述框架形成有所述栅条的插装槽。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包括:矩形框,形成有所述插装槽;方形纵梁,固定于所述矩形框的长边;圆杆,固定于所述方形纵梁的顶端;第三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圆杆,形成有第三定位孔;所述整流栅组件还包括:第四定位部,固定于所述安装架,形成有沿着所述栅条的转动方向分布的多个第四定位孔;限位栓,用于插入所述第三定位孔和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定位孔,以锁止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四定位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框架还包括:定位柱,固定于所述方形纵梁的底端;所述安装架形成有安装孔,用于安装所述定位柱,所述安装孔和所述定位柱间隙配合以使得所述定位柱可相对所述安装孔转动。本专利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实践了解到。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集水组件的安装示意图;图3是图2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图4是图2中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流栅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B-B处的剖视示意图;图7是图5中II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污水处理系统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001、混凝池;002、磁粉投加池;003、絮凝池;004、沉淀池;100、集水组件;1、第一定位部;2、第二定位部;3、定位栓;4、第一手柄;5、定滑轮;6、缆绳;7、堰板;8、支撑件;9、止水条;10、合页;11、限位件;200、整流栅组件;01、矩形框;02、第二手柄;03、安装架;04、第三定位部;05、第四定位部;06、圆杆;07、限位栓;08、方形纵梁;09、栅条;010、安装部;011、定位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集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堰槽;/n堰板,铰接于所述堰槽的侧壁;/n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堰槽的侧壁,用于在所述堰板朝着设定方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集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堰槽;
堰板,铰接于所述堰槽的侧壁;
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堰槽的侧壁,用于在所述堰板朝着设定方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堰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
所述限位件包括固定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限位件,以及固定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限位件;
所述堰板包括铰接于所述第一侧壁的第一堰板,以及铰接于所述第二侧壁的第二堰板,所述第一限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一堰板朝着正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所述第二限位件用于在所述第二堰板朝着正向转动时将所述堰板限制在竖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堰板与所述堰槽的侧壁通过多个合页铰接,多个所述合页之间设置有止水条;
所述集水组件还包括支撑件,所述集水组件沿着所述堰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堰板。


4.一种沉淀池,包括沉淀池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淀池还包括:
权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集水组件,所述集水组件安装于所述沉淀池本体内;
定滑轮组件,包括定滑轮和缆绳,所述定滑轮安装于所述沉淀池的侧壁,所述缆绳的一端绕设于所述定滑轮,另一端连接所述堰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滑轮组件还包括:
第一手柄,固定连接所述定滑轮以带动所述定滑轮转动,使得所述堰板相对所述堰槽的侧壁转动;
第一定位部,固定于所述沉淀池的侧壁,所述第一定位部形成有沿着所述定滑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延斌涂强王旭李清清李星文
申请(专利权)人:浦华控股有限公司浦华环保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