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6436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属于雨水综合利用和市政绿化领域。包括花池及位于花池下部的基坑,花池设在上路缘石和下路缘石之间,基坑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植被层、种植土层、碎石层、砂土层,基坑的两侧及底部均设有防渗土工隔膜,上路缘石上设置有进水口,进水口与花池连通,上路缘石的外侧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与其下部的地下排水沟连通,地下排水沟的侧壁上与碎石层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水孔。排水口与进水流道解决了道路雨水迅速疏导和排除问题,能够水土分离将雨水进行收集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进入绿化带的雨水被储存在绿化带内,减少了对绿化带内的植物进行浇灌的工作,节省了人力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
本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属于雨水综合利用和市政绿化领域。
技术介绍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极端降雨有偏多偏强的趋势,降雨形成的路面径流给城市带来极大的考验和环境冲击,给城市的正常生产生活形成很大威胁。而雨水又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可以用于补充地下水以及道路两边绿化带灌溉,经过简单的处理后还可以储存起来持续被植物吸收。同时,极端降雨雨水对地面的冲刷作用,会在绿化带土壤层表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以及,极端降雨在地表形成径流会快速流失不能够很好的下渗被植物吸收。因此,在绿化带内设置迂回形隔水墙能够减缓雨水径流流速,延长地表渗流路径使雨水能够更充分的下渗。因此,研究如何将雨水进行截留处理具有重要的环保意义。目前,城市的道路两旁一般都设有绿化带,但这些绿化带目前主要是作为绿化及景观作用,其地下空间还未被利用。传统的马路两边的绿化带在路面出现大量积水时,无法实现对积水的疏导排除,以及没有办法实现对雨水有效的过滤储存,不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持续利用。如何利用好绿化带及其地下空间,是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既减小雨水径流补充地下水,又可以开辟新水源提供植物灌溉等作用,具有鲜明的生态环保特征,绿化带能够使雨水更好的下渗,能进一步有效发挥其环保功能和实现雨水的储存持续利用,节省人力成本。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包括花池及位于花池下部的基坑,花池设在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之间,基坑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植被层1、种植土层2、碎石层3、砂土层4,基坑的两侧及底部均设有防渗土工隔膜5,上路缘石6上设置有进水口10,进水口10与花池连通,上路缘石6的外侧设有排水口9,排水口9与其下部的地下排水沟12连通,地下排水沟12的侧壁上与碎石层3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水孔13。优选地,所述的花池内间隔交错设有隔水墙8,隔水墙8迂回形布置,一端与上路缘石6或下路缘石7连接,另一端与相对的下路缘石7或上路缘石6之间留有过水缺口。优选地,所述隔水墙8的厚度为10cm,隔水墙8顶部与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平齐,隔水墙8埋入土中的深度为15cm。优选地,所述种植土层2的厚度为40-50cm,砂土层4的厚度为40-50cm,碎石层3的厚度为40-50cm,构成所述碎石层3的碎石直径为3-5cm。优选地,所述防渗土工隔膜5的材质为塑料。优选地,所述排水口9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排水口9在上路缘石6的外侧沿长度方向上与进水口10间隔分布。优选地,所述排水口9大小为20×50cm,距离上路缘石的距离为5cm。优选地,所述进水口10与两边的隔水墙8形成宽30cm的进水流道11。优选地,所述排水孔13的直径为10cm。优选地,所述过水缺口为30cm。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在所述上路缘石上设置有排水孔,在路面形成积水时,路面上的积水能够通过路缘石上的排水孔排至地下的排水沟内,解决了降雨量过大路面形成积水无法排放的问题;同时上路缘石上设置有进水孔,将马路上的积水引入绿化带花池内,能够有效地利用雨水灌溉植被。另外在绿化带的底层增加了透气防渗砂土层、碎石层和防渗土工隔膜,解决了现有绿化带植物烂根、成活率低的问题,同时在保证空气能够在土壤与绿化带之间流通的情况下,还可以防止进入花池内的雨水渗入地下,这样进入绿化带内的雨水被储存在花池内,满足绿化带内的植物对于水的需求,减少对绿化带内植物的浇灌次数,节省了人力支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俯视图。图中各标号为:1、植被层,2、种植土层,3、碎石层,4,砂土层,5、防渗土工隔膜,6、上路缘石,7、下路缘石,8、隔水墙,9、排水口,10、进水口,11、进水流道,12、地下排水沟,13、排水孔,14、排水管。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2所示,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包括花池及位于花池下部的基坑,花池设在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之间,基坑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植被层1、种植土层2、碎石层3、砂土层4,基坑的两侧及底部均设有防渗土工隔膜5,植被层1为绿化带的地表,用于种植植物,上路缘石6上设置有进水口10,进水口10与花池连通,进水口10用于将积水引导至花池内,上路缘石6的外侧设有排水口9,排水口9与其下部的地下排水沟12连通,地下排水沟12的侧壁上与碎石层3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水孔13。排水沟12与地下的排水管14连通。当雨水进入花池下渗过滤后储存在基坑内,供植物持续使用满足绿化带内的植物对于水的需求,减少对绿化带内植物的浇灌次数,节省了人力支出。防渗土工隔膜5设置在所述黏土层、碎石层和砂土层与基坑两侧内壁、底部的接触面上,防止进入绿化带内的雨水渗入地下,将过滤后的雨水储存起来以供植物后续利用。进一步地,所述的花池内间隔交错设有隔水墙8,隔水墙8迂回形布置,一端与上路缘石6或下路缘石7连接,另一端与相对的下路缘石7或上路缘石6之间留有30cm过水缺口。进一步地,所述隔水墙8的厚度为10cm,隔水墙8顶部与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平齐,隔水墙8埋入土中的深度为15cm。进一步地,所述种植土层2为绿化带内生长的植物提供养分,可根据植物的种类来配制构成种植土层2的土样,种植土层2的厚度为40-50cm,种植土层2低于路面10cm为下陷式,这样可以更好的将雨水引入花池内;碎石层3的厚度为40-50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花池及位于花池下部的基坑,花池设在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之间,基坑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植被层(1)、种植土层(2)、碎石层(3)、砂土层(4),基坑的两侧及底部均设有防渗土工隔膜(5),上路缘石(6)上设置有进水口(10),进水口(10)与花池连通,上路缘石(6)的外侧设有排水口(9),排水口(9)与其下部的地下排水沟(12)连通,地下排水沟(12)的侧壁上与碎石层(3)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水孔(13)。/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其特征在于:包括花池及位于花池下部的基坑,花池设在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之间,基坑内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植被层(1)、种植土层(2)、碎石层(3)、砂土层(4),基坑的两侧及底部均设有防渗土工隔膜(5),上路缘石(6)上设置有进水口(10),进水口(10)与花池连通,上路缘石(6)的外侧设有排水口(9),排水口(9)与其下部的地下排水沟(12)连通,地下排水沟(12)的侧壁上与碎石层(3)接触的位置设置有排水孔(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花池内间隔交错设有隔水墙(8),隔水墙(8)迂回形布置,一端与上路缘石(6)或下路缘石(7)连接,另一端与相对的下路缘石(7)或上路缘石(6)之间留有过水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墙(8)的厚度为10cm,隔水墙(8)顶部与上路缘石(6)和下路缘石(7)平齐,隔水墙(8)埋入土中的深度为1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马路两边迂回形下陷式环保绿化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土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云鹏闫毅志沈智敏张万举李梓萌邵维志刘晓嫚
申请(专利权)人:昆明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