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45621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8 16:0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设置在水田耕整机上,水田耕整机包括机架、拖板总成、侧主拖板调节机构;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包括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第一横杆、第一竖杆;侧主拖板调节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进一步改进在于: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活塞杆上套装第一压缩弹簧;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进油管路中设有蓄能器。本发明专利技术侧主拖板能根据工作需要调节,能解决侧连接板下垂问题,保证侧主拖板正常工作,显著减小压平时的振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机械
,特别是一种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农业的发展,水田耕整机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水田耕整机包括机架、拖板总成、侧主拖板调节机构;机架包括中间机架、通过第一销轴铰连接在中间机架两侧的侧机架;未折叠状态下,侧机架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侧机架包括未折叠状态下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的第一支承管、第一横板;第一支承管、第一横板上下相对、固定连接在一起;拖板总成包括主拖板、连接板;主拖板包括中间主拖板、通过第二销轴铰连接在中间主拖板两侧的侧主拖板;连接板包括中间连接板、中间连接板两侧的侧连接板;中间主拖板横向平置,设置在中间机架下部的后侧,通过中间连接板与中间机架连接;侧主拖板在机架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横向平置,设置在侧机架下部的后侧,通过侧连接板与侧机架连接。现有水田耕整机的主要缺陷:一是侧主拖板不能根据工作需要调节;二是侧连接板下垂,影响侧主拖板正常工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侧主拖板能根据工作需要调节,能解决侧连接板下垂问题,保证侧主拖板正常工作的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设置在水田耕整机上,所述水田耕整机包括机架、拖板总成、侧主拖板调节机构;所述机架包括中间机架、通过第一销轴铰连接在中间机架两侧的侧机架;未折叠状态下,所述侧机架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所述侧机架包括未折叠状态下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的第一支承管、第一横板;所述第一支承管、第一横板上下相对、固定连接在一起;所述拖板总成包括主拖板、连接板;所述主拖板包括中间主拖板、通过第二销轴铰连接在中间主拖板两侧的侧主拖板;所述连接板包括中间连接板、中间连接板两侧的侧连接板;所述中间主拖板横向平置,设置在中间机架下部的后侧,通过中间连接板与中间机架连接;所述侧主拖板在机架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横向平置,设置在侧机架下部的后侧,通过侧连接板与侧机架连接;其改进之处在于: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包括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第一横杆、第一竖杆;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承管上;所述第一横杆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的后侧上部,所述第一竖杆上端与第一横杆的后端固定连接,下端与侧主拖板铰连接;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油缸尾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的后侧下部,活塞杆端部铰连接在第一竖杆与第一横杆的连接处;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所述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包括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第三横杆、第三竖杆、气弹簧;所述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板的后侧;所述第三横杆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后侧的上部;所述第三竖杆的上端与第三横杆的后端铰连接,下端与侧连接板铰连接;所述气弹簧的一端与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后侧的下部铰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横杆中部铰连接。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活塞杆上套装第一压缩弹簧。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进油管路中设有蓄能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包括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第一横杆、第一竖杆;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承管上;第一横杆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的后侧上部,第一竖杆上端与第一横杆的后端固定连接,下端与侧主拖板铰连接。这样,调整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工作压力,就可调整侧主拖板工作压力,实现侧主拖板根据工作需要调节。2.侧主拖板调节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通过气弹簧的作用,始终将侧连接板向上撑起,解决侧连接板下垂问题,保证侧主拖板正常工作。3.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活塞杆上套装第一压缩弹簧,可显著减小压平时的振动。4.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的进油管路中设有蓄能器,耕整时,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进油口增大时进行蓄能,压力减小时释放,起到稳压节能作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从前向后一个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从后向前看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从前向后另一个角度看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根据附图并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所示的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设置在水田耕整机上,水田耕整机包括机架、拖板总成、侧主拖板调节机构。机架包括中间机架5.1、通过第一销轴5.3铰连接在中间机架5.1两侧的侧机架5.2;未折叠状态下,侧机架5.2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侧机架5.2包括未折叠状态下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的第一支承管5.2.1、第一横板5.2.2;第一支承管5.2.1、第一横板5.2.2上下相对、固定连接在一起。拖板总成包括主拖板、连接板。主拖板包括中间主拖板6.1.1、通过第二销轴6.1.3铰连接在中间主拖板6.1.1两侧的侧主拖板6.1.2,连接板包括中间连接板6.2.1、中间连接板6.2.1两侧的侧连接板6.2.2。中间主拖板6.1.1横向平置,设置在中间机架5.1下部的后侧,通过中间连接板6.2.1与中间机架5.1连接;侧主拖板6.1.2在机架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横向平置,设置在侧机架5.2下部的后侧,通过侧连接板6.2.2与侧机架5.2连接。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包括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第一横杆14.2.3、第一竖杆14.2.4;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承管5.2.1上;第一横杆14.2.3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的后侧上部,第一竖杆14.2.4上端与第一横杆14.2.3的后端固定连接,下端与侧主拖板6.1.2铰连接;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的油缸尾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的后侧下部,活塞杆端部铰连接在第一竖杆14.2.4与第一横杆14.2.3的连接处。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的活塞杆上套装第一压缩弹簧14.2.5,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的进油管路中设有蓄能器14.2.6。侧主拖板调节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14.3;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14.3包括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第三横杆14.3.1、第三竖杆14.3.2、气弹簧14.3.3;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板5.2.2的后侧;第三横杆14.3.1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后侧的上部;第三竖杆14.3.2的上端与第三横杆14.3.1的后端铰连接,下端与侧连接板6.2.2铰连接;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设置在水田耕整机上,所述水田耕整机包括机架、拖板总成、侧主拖板调节机构;/n所述机架包括中间机架(5.1)、通过第一销轴(5.3)铰连接在中间机架(5.1)两侧的侧机架(5.2);未折叠状态下,所述侧机架(5.2)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所述侧机架(5.2)包括未折叠状态下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的第一支承管(5.2.1)、第一横板(5.2.2);所述第一支承管(5.2.1)、第一横板(5.2.2)上下相对、固定连接在一起;/n所述拖板总成包括主拖板、连接板;/n所述主拖板包括中间主拖板(6.1.1)、通过第二销轴(6.1.3)铰连接在中间主拖板(6.1.1)两侧的侧主拖板(6.1.2);/n所述连接板包括中间连接板(6.2.1)、中间连接板(6.2.1)两侧的侧连接板(6.2.2);/n所述中间主拖板(6.1.1)横向平置,设置在中间机架(5.1)下部的后侧,通过中间连接板(6.2.1)与中间机架(5.1)连接;所述侧主拖板(6.1.2)在机架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横向平置,设置在侧机架(5.2)下部的后侧,通过侧连接板(6.2.2)与侧机架(5.2)连接;/n其特征在于: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包括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第一横杆(14.2.3)、第一竖杆(14.2.4);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承管(5.2.1)上;所述第一横杆(14.2.3)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的后侧上部,所述第一竖杆(14.2.4)上端与第一横杆(14.2.3)的后端固定连接,下端与侧主拖板(6.1.2)铰连接;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的油缸尾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的后侧下部,活塞杆端部铰连接在第一竖杆(14.2.4)与第一横杆(14.2.3)的连接处;/n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的两侧分别设有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14.3);/n所述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14.3)包括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第三横杆(14.3.1)、第三竖杆(14.3.2)、气弹簧(14.3.3);所述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固定连接在第一横板(5.2.2)的后侧;所述第三横杆(14.3.1)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后侧的上部;所述第三竖杆(14.3.2)的上端与第三横杆(14.3.1)的后端铰连接,下端与侧连接板(6.2.2)铰连接;所述气弹簧(14.3.3)的一端与侧连接板弹性支撑机构连接座(14.3.4)后侧的下部铰连接,另一端与第三横杆(14.3.1)中部铰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田耕整机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设置在水田耕整机上,所述水田耕整机包括机架、拖板总成、侧主拖板调节机构;
所述机架包括中间机架(5.1)、通过第一销轴(5.3)铰连接在中间机架(5.1)两侧的侧机架(5.2);未折叠状态下,所述侧机架(5.2)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所述侧机架(5.2)包括未折叠状态下垂直于水田耕整机前后运动方向、横向平置的第一支承管(5.2.1)、第一横板(5.2.2);所述第一支承管(5.2.1)、第一横板(5.2.2)上下相对、固定连接在一起;
所述拖板总成包括主拖板、连接板;
所述主拖板包括中间主拖板(6.1.1)、通过第二销轴(6.1.3)铰连接在中间主拖板(6.1.1)两侧的侧主拖板(6.1.2);
所述连接板包括中间连接板(6.2.1)、中间连接板(6.2.1)两侧的侧连接板(6.2.2);
所述中间主拖板(6.1.1)横向平置,设置在中间机架(5.1)下部的后侧,通过中间连接板(6.2.1)与中间机架(5.1)连接;所述侧主拖板(6.1.2)在机架处于未折叠状态时横向平置,设置在侧机架(5.2)下部的后侧,通过侧连接板(6.2.2)与侧机架(5.2)连接;
其特征在于: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包括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侧主拖板调节机构驱动油缸(14.2.2)、第一横杆(14.2.3)、第一竖杆(14.2.4);所述侧主拖板调节机构连接座(14.2.1)固定连接在第一支承管(5.2.1)上;所述第一横杆(14.2.3)前后方向布置,前端铰连接在侧主拖板调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磊曹润池周金俊唐晓燕
申请(专利权)人:泰州樱田农机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