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03966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8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减速装置、差动装置、壳体、通气部。壳体具有顶壁部。通气部具有设于顶壁部并连接壳体内外的通气孔部。通气孔部具有:铅垂延伸部,其从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第1倾斜部,其从顶壁部内侧面按随着朝向规定方向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与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相连;第2倾斜部,其从顶壁部内侧面按随着朝向规定方向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与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端部相连。第1倾斜部内侧面中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第2倾斜部内侧面中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驱动装置以及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公知有在外壳的内部收纳有油的车辆的驱动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混合动力车辆的驱动装置。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2/046307号关于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驱动装置,在行驶时马达发热,外壳内部的压力发生变化。因此,为了调整外壳的内部的压力,有时设置有具有通气孔部的通气部。在该情况下,例如,收纳于外壳的内部的油有可能浸入到通气孔部内,借助表面张力而在通气孔部内朝向外壳的外部前进。因此,油有可能从通气孔部泄漏到外壳的外部。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情况,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具有能够抑制油泄漏到壳体的外部的构造的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是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驱动装置,其中,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油;以及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所述通气部具有通气孔部,该通气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所述通气孔部具有:铅垂延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第1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以及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的驱动装置是使车辆的车轴旋转的驱动装置,其中,该驱动装置具有:马达,其具有定子和转子;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在所述马达收纳部和所述减速装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内部收纳有油;以及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位于所述马达收纳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所述通气部具有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的通气孔部,该通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中的位于所述定子的径向外侧的部分。本专利技术的驱动装置的一个方式的制造方法是上述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其中,该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包含制作所述通气部的工序。制作所述通气部的工序包含对所述壳体实施孔加工而制作所述通气孔部的工序。制作所述通气孔部的工序包含以下工序:从所述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朝向铅垂方向下侧实施孔加工而制作具有底部的铅垂孔;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斜上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第1倾斜孔;以及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斜上方实施孔加工而制作第2倾斜孔。在制作所述第1倾斜孔的工序中,实施孔加工,直至穿过所述铅垂孔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并且一直加工至通过了所述铅垂孔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后往前的部分。在制作所述第2倾斜孔的工序中,实施孔加工,直至穿过所述铅垂孔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并且一直加工至通过了所述铅垂孔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后往前的部分。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是所述第2倾斜孔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是所述第1倾斜孔的内侧面的一部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式,在驱动装置中,能够抑制油泄漏到壳体的外部。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图。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通气部的剖视图。图3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铅垂孔加工工序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倾斜孔加工工序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2倾斜孔加工工序的过程的一部分的剖视图。标号说明1:驱动装置;2:马达;4:减速装置;5:差动装置;6:壳体;8:逆变器单元;8a:逆变器;20:转子;30:定子;51:齿圈(齿轮);55:车轴;70:通气部;71:通气孔部;72:管;74:铅垂延伸部;75:第1倾斜部;76:第2倾斜部;77a:第1凹部;77b:第2凹部;77c:第1连接面;77d:第1屈曲面;77e:第2连接面;77f:第2屈曲面;78:角部;79a:铅垂孔;79b:第1倾斜孔;79c:第2倾斜孔;81:马达收纳部;81b:顶壁部;81c:顶壁部主体;81d:凸部;82:齿轮收纳部;J5、J6:中心轴线;O:油。具体实施方式在以下的说明中,基于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搭载于位于水平路面上的车辆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来规定铅垂方向而进行说明。另外,在附图中,适当示出XYZ坐标系作为三维正交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是铅垂方向。+Z侧是铅垂方向上侧,-Z侧是铅垂方向下侧。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铅垂方向上侧简称为“上侧”,将铅垂方向下侧简称为“下侧”。X轴方向是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搭载有驱动装置的车辆的前后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X侧是车辆的前侧,-X侧是车辆的后侧。Y轴方向是与X轴方向和Z轴方向双方垂直的方向,是车辆的左右方向即车宽方向。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Y侧是车辆的左侧,-Y侧是车辆的右侧。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是与铅垂方向垂直的水平方向。另外,前后方向上的位置关系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位置关系,也可以是,+X侧是车辆的后侧,-X侧是车辆的前侧。在该情况下,+Y侧是车辆的右侧,-Y侧是车辆的左侧。在各图中适当示出的马达轴线J1沿Y轴方向、即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将与马达轴线J1平行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马达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即绕马达轴线J1的方向简称为“周向”。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轴向相当于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中,右侧相当于规定的方向的一侧,左侧相当于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图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驱动装置1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HEV)、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电动汽车(EV)等以马达作为动力源的车辆,作为它们的动力源来使用。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具有马达2、减速装置4、差动装置5、壳体6、逆变器单元8、冷却器97以及油泵96。壳体6具有在内部收纳马达2的马达收纳部81、以及在内部收纳减速装置4和差动装置5的齿轮收纳部82。齿轮收纳部82位于马达收纳部81的左侧。逆变器单元8具有向马达2提供电力的逆变器8a。在本实施方式中,马达2是内转子型的马达。马达2具有转子20、定子30以及轴承26、27。转子20能够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马达轴线J1为中心进行旋转。转子20具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中,/n该驱动装置具有:/n马达;/n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n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n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油;以及/n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n所述壳体具有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n所述通气部具有通气孔部,该通气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n所述通气孔部具有:/n铅垂延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n第1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以及/n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n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n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11 JP 2019-0758181.一种驱动装置,其使车辆的车轴旋转,其中,
该驱动装置具有:
马达;
减速装置,其与所述马达连接;
差动装置,其经由所述减速装置与所述马达连接;
壳体,其具有在内部收纳所述马达的马达收纳部以及在内部收纳所述减速装置和所述差动装置的齿轮收纳部,该壳体在内部收纳有油;以及
通气部,其设置于所述壳体,
所述壳体具有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顶壁部,
所述通气部具有通气孔部,该通气孔部设置于所述顶壁部,连接所述壳体的内部与外部,
所述通气孔部具有:
铅垂延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
第1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与铅垂方向垂直的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以及
第2倾斜部,其从所述顶壁部的内侧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1凹部,
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设置有向铅垂方向上侧凹陷的第2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顶壁部具有:
顶壁部主体;以及
凸部,其从所述顶壁部主体的铅垂方向下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突出,
所述铅垂延伸部从所述顶壁部主体中的设置有所述凸部的部分的铅垂方向上侧的面向铅垂方向下侧延伸,
所述第1倾斜部从所述凸部中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所述第2倾斜部从所述凸部中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面按照随着朝向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而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方向延伸,并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铅垂方向下侧的端部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1连接面,该第1连接面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2连接面,该第2连接面与所述铅垂延伸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1连接面配置在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延长线上,
所述第2连接面配置在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的延长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驱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1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1屈曲面,该第1屈曲面从所述第1连接面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下侧屈曲而延伸,并与所述第1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垂方向上侧的部分相连,
所述第2凹部的内侧面具有第2屈曲面,该第2屈曲面从所述第2连接面的所述规定的方向的一侧的端部向铅垂方向下侧屈曲而延伸,并与所述第2倾斜部的内侧面中的位于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本祥平馆形和典福永庆介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产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