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035036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23 21:1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燃气管,套设在燃气管之外的中心进风管,以及套设在中心进风管之外的侧向进风管;中心进风管内设有空气旋流装置,空气旋流装置包括中心轴向空气通道和外围空气旋流叶片;燃气管包括主燃气管,自主燃气管分叉引出的中心燃料支管和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以及连接于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的外围燃料环腔;外围燃料环腔和中心燃料支管上均设有喷射孔;外围燃料环腔位于空气旋流装置与中心进风管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内,中心燃料支管穿过中心轴向空气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将气体分级燃烧技术应用到自然引风技术中,加强空气和燃气的混合,实现高效燃烧,并减少火焰长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
本技术涉及燃烧器
,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
技术介绍
油田加热炉是油气集输系统中处理、输送等环节应用最多的一种油田专用设备,其作用是将原油、天然气、油气混合物等加热至工艺所需要的温度,满足油气集输工艺及加工工艺的要求,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油田生产设施。油田加热炉燃烧器的核心部件是燃烧器,加热炉的热效率、环保排放等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燃烧器。过去无论是加热炉生产厂家还是使用单位在加热炉方面都不太重视燃烧器技术的研究。油田加热炉目前配套的燃烧器中有一种形式为自然引风式燃烧器,自然引风式燃烧器结构简单,不需要鼓风机强制鼓风,能耗低,方便维护,运行可靠,不会回火,燃烧十分稳定。但也存在一些缺点,(1)燃烧热强度低,火焰长,需要较长的锅炉炉膛;(2)燃料和空气混合不均匀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为了使燃烧完全,必须供给较多的过剩空气;(3)由于过剩空气系数较大,燃烧热强度低,锅炉热损失增大,热效率也随之降低。公开号为CN108386831A的中国专利,采用空气分多路由主喷嘴管道入射,经过主燃料腔时和与燃料进行掺混得到预混气,经主喷嘴出口喷入炉膛,另外配置了多路值班燃料喷入所述炉膛,这样调整了燃烧区的燃料和空气的分布,降低了了燃烧区的火焰温度,值班火焰的存在使得火焰稳定,使得烧器燃料空气混合更均匀,加上采用燃料轴向分级燃烧,火焰峰值温度低,有利于优化炉膛温度场,降低NOx排放。但是,由于主燃料通过主喷嘴管道的径向小孔进入主喷嘴管道后由于与空气的混合时间短,没有合理的混合方法,导致掺混的效果差,造成燃烧区域内浓度、温度分布不均匀,造成燃烧不完全;另外主喷嘴管道和值班燃料管道均轴向设置,火焰长度很长,容易使得高温烟气冲刷炉膛底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将气体分级燃烧技术应用到自然引风技术中,旨在解决自然引风燃气燃烧器的常见问题,加强空气和燃气的混合,实现高效燃烧,并减少火焰长度。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包括:燃气管,套设在燃气管之外的中心进风管,以及套设在中心进风管之外的侧向进风管;所述中心进风管内设有空气旋流装置,所述空气旋流装置包括中心轴向空气通道和外围空气旋流叶片;所述燃气管包括主燃气管,自所述主燃气管分叉引出的中心燃料支管和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的外围燃料环腔;所述外围燃料环腔和所述中心燃料支管上均设有喷射孔;所述外围燃料环腔位于所述空气旋流装置与所述中心进风管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内,所述中心燃料支管穿过所述空气旋流装置的中心轴向空气通道。进一步的,所述中心进风管和所述侧向进风管同轴设置,所述中心燃料支管和所述中心轴向空气通道同轴设置。进一步的,所述中心燃料支管的末端开设有多个径向燃料喷射孔,所述外围燃料环腔上开设位于内圈的多个轴向燃料喷射孔和位于外圈的多个旋流燃料喷射孔。进一步的,所述外围空气旋流叶片和所述旋流燃料喷射孔的旋流方向相反。进一步的,所述旋流燃料喷射孔的个数为15~30个,旋流角度为25°~60°。进一步的,所述径向燃料喷射孔的个数为3~10个。进一步的,所述轴向燃料喷射孔的个数为15~30个。进一步的,所述外围空气旋流叶片的叶片个数为8~16个,旋流角度为25°~60°。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形成多级燃烧,加强空气和燃气的混合,使混合更加均匀,提高燃烧效率,增大锅炉热效率。(2)利用空气旋流装置,旋流式稳定火焰保障了火焰的稳定性,从而保证了燃烧器可靠稳定的工作,减少了回火的危险性,提高了燃烧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火焰长度,避免火焰冲刷锅炉底板。(3)火焰区域分成三个部分,实现了高效的燃烧,同时降低火焰温度,减少锅炉尾部烟气温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结构的正面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燃烧器结构的内部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的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提供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该燃烧器结构包括:燃气管,套设在燃气管之外的中心进风管1,以及套设在中心进风管之外的侧向进风管2;所述燃气管包括主燃气管3,自所述主燃气管3分叉引出的中心燃料支管6和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4,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4的外围燃料环腔5;所述外围燃料环腔5和所述中心燃料支管6上均设有喷射孔;所述中心进风管1内设有空气旋流装置,所述空气旋流装置包括中心轴向空气通道8和外围空气旋流叶片7;所述外围燃料环腔5位于所述空气旋流装置与所述中心进风管1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内,所述中心燃料支管6穿过所述空气旋流装置的中心轴向空气通道8。其中,所述中心燃料支管6的末端开设有多个径向燃料喷射孔11,所述外围燃料环腔5上开设位于内圈的多个轴向燃料喷射孔10和位于外圈的多个旋流燃料喷射孔9。可选的,多个轴向燃料喷射孔10沿周向均匀分布,且多个旋流燃料喷射孔9沿周向均匀分布。可选的,所述侧向进风管2和所述中心进风管1同轴设置,且与所述主燃气管3、所述中心燃料支管6同轴设置。可选的,所述中心燃料支管6和所述中心轴向空气通道8同轴设置。可选的,所述外围空气旋流叶片7和所述旋流燃料喷射孔9的旋流方向相反。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器结构,所述中心进风管1和侧向进风管2用于自然引风,并将空气引导至锅炉炉膛。从中心进风管1进入的空气,一部分流经中心轴向空气通道8形成一级空气,一部分流经外围空气旋流叶片7形成二级空气,另一部分空气流经空气旋流装置外围的环形缝隙形成三级空气。所述中心燃料支管6位于一级空气通道中。从侧向进风管2进入的空气形成轴向空气环。本技术实施例的燃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燃气管,套设在燃气管之外的中心进风管,以及套设在中心进风管之外的侧向进风管;/n所述中心进风管内设有空气旋流装置,所述空气旋流装置包括中心轴向空气通道和外围空气旋流叶片;/n所述燃气管包括主燃气管,自所述主燃气管分叉引出的中心燃料支管和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的外围燃料环腔;所述外围燃料环腔和所述中心燃料支管上均设有喷射孔;/n所述外围燃料环腔位于所述空气旋流装置与所述中心进风管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内,所述中心燃料支管穿过所述空气旋流装置的中心轴向空气通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燃气管,套设在燃气管之外的中心进风管,以及套设在中心进风管之外的侧向进风管;
所述中心进风管内设有空气旋流装置,所述空气旋流装置包括中心轴向空气通道和外围空气旋流叶片;
所述燃气管包括主燃气管,自所述主燃气管分叉引出的中心燃料支管和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以及连接于所述多个外围燃料分配支管的外围燃料环腔;所述外围燃料环腔和所述中心燃料支管上均设有喷射孔;
所述外围燃料环腔位于所述空气旋流装置与所述中心进风管之间形成的环形空间内,所述中心燃料支管穿过所述空气旋流装置的中心轴向空气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进风管和所述侧向进风管同轴设置,所述中心燃料支管和所述中心轴向空气通道同轴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自然引风的燃烧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心燃料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永才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佳运通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